(GBJ500112001)规定,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下列方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2)除(1)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特别不规则建筑、甲类建筑和下表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7度和8度时1、I类场地>100m8度III、IV类场地>80m9度>60m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规定,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下列方法: (1)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 底部剪力法 (2) 除(1)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建筑、甲类建筑和下表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 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7度和8度时Ⅰ、Ⅱ类场地 >100m 8度Ⅲ、Ⅳ类场地 >80m 9度 >60m 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结构抗震计算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地震波的选用最好选用本地历史上的强震记录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录,也可选用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的强震记录或选用主要周期接近的场地卓越周期或反应谱接近当地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可按下表取用地震波加速度峰值(m/s2)8679设防烈度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50.70取0.15g和0.30g的地区多遇地震0.181.44(0.55)(1.10)2.24.0罕遇地震1.06.2(3.10)(5.10)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结构抗震计算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 地震波的选用 最好选用本地历史上的强震记录, 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录,也可选用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的强震记录 或选用主要周期接近的场地卓越周期或反应谱接近当地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 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可按下表取用 设防烈度 6 7 8 9 多遇地震 0.18 0.35 (0.55) 0.70 (1.10) 1.44 罕遇地震 1.0 2.2 (3.10) 4.0 (5.10) 6.2 地震波加速度峰值( m / s2 )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 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取0.15g和0.30g的地区
2.最小底部剪力要求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80%若不满足这一最小底部剪力要求可将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提高,以使时程分析的最小底部剪力要求得以满足3.最少地震波数为考虑地震波的随机性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需至少选用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取3条或3条以上地震波反应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或最大值进行抗震验算
2.最小底部剪力要求 弹性时程分析时: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80% 若不满足这一最小底部剪力要求 可将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提高,以使时程分析的最小底部剪力要求得以满足 3. 最少地震波数 为考虑地震波的随机性 取3条或3条以上地震波反应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或最大值进行抗震验算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需至少选用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 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