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简况 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载贽, 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 陵居士、百泉居士。明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主要生活在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 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26 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 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 54岁辞官。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 生活。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 道学家多所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 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 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
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载贽, 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 陵居士、百泉居士。明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主要生活在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 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26 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 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 54岁辞官。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 生活。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 道学家多所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 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 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 李贽简况
李贽简况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 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 刎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 《藏书》、《续藏书》。《童心说》是《焚 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 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 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 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 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 刎。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 《藏书》、《续藏书》。《童心说》 是《焚 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 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 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 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李贽简况
1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 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 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 而非貢,全不复有初矣 龙洞山农为《西厢记》作序的结尾说: “聪明的人不要以为我还有童心就行了。”童 就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不可保留,就是 认为真心不可保留。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 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 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 我,就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龙洞山农为《西厢记》作序的结尾说: “聪明的人不要以为我还有童心就行了。”童 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不可保留,就是 认为真心不可保留。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 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 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 我,就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1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 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 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 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