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指距指距(肩臂长)是两手中指之间在小平位时的最大直截了当距离,是表示 肩宽加两侧上肢长度的指标。 器材:用游标量尺或刻有2米以上尺码的标尺。 方法:有两种测量方法。其一是:将量尺固定在平台上,受测者两脚分开, 两臂侧平举,上体前屈,以胸骨切迹、肩臂部紧贴在测量尺上,一只手中指固 定在标尺零位,上肢尽量向另一侧伸展,两手臂成一直线,连续测量三次,取 最大值或两次相间值。其二是:受测者自然站立,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五 指并拢。测量者将量尺托着固定于被测者胸前,量尺上缘与胸骨柄上缘平齐。 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值或两次相间值。 作 1、完成身体形态测量:量度测量、长度测量的实验。 业 2、预习身体形态测量的宽度和围度的测量。 通过讲授,使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人体主要测量点、身体质 课后小结 量和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方法,熟悉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 及其在运动员选材及运动中的应用
18) 指距 指距(肩臂长)是两手中指之间在小平位时的最大直截了当距离,是表示 肩宽加两侧上肢长度的指标。 器材: 用游标量尺或刻有 2 米以上尺码的标尺。 方法: 有两种测量方法。其一是:将量尺固定在平台上,受测者两脚分开, 两臂侧平举,上体前屈,以胸骨切迹、肩臂部紧贴在测量尺上,一只手中指固 定在标尺零位,上肢尽量向另一侧伸展,两手臂成一直线,连续测量三次,取 最大值或两次相间值。其二是:受测者自然站立,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五 指并拢。测量者将量尺托着固定于被测者胸前,量尺上缘与胸骨柄上缘平齐。 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值或两次相间值。 作 业 1、完成身体形态测量:量度测量、长度测量的实验。 2、预习身体形态测量的宽度和围度的测量。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使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人体主要测量点、身体质 量和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方法,熟悉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 及其在运动员选材及运动中的应用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五次课 体适能评定理 通识核心 课程名称 论与方法 课程类型 课程 身体形态的测 主讲教师、 授课题目 量 授课形式 教辅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5 掌握身体形态的测量内容,人体主要测量点: 教学目标 2. 体格测量中常用的标准化测量方法、评定及注意事项: 教 塑卷尺、直角测径规、弯角测径规 具 教育技术 教师讲解、示范 备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5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出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8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 思考题 三. 体部围度指标的测量 围度器材:带尺 19)颈围被测者自然站立,不缩颈耸肩,头正直,两眼正视前方,保持呼吸自然。 测量者将皮尺在甲状软骨下方,水平绕颈一圈,读数。 20)腰围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与肩同宽,两臂放松,两臂自然下垂。测试人员 面对被测者,将带尺在侧方置于髂嵴上方,前面置于脐点的位置,水平绕腹一 周,取呼气结束时的测量值。 21)前臂围被测者站立,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将带尺在前臂最粗处以水平位环绕一 周进行测量。 22)臀围被测者并腿站立,测量者将带尺在被测者臀部向后最突出处水平围绕一周。 23)膝围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测量者将带尺在髌骨中部水平环绕一 周进行测量为膝围。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五次课 课程名称 体适能评定理 论与方法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 课程 授课题目 身体形态的测 量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 教辅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5 教学目标 1. 掌握身体形态的测量内容,人体主要测量点; 2. 体格测量中常用的标准化测量方法、评定及注意事项; 教 具 塑卷尺、直角测径规、弯角测径规 教育技术 教师讲解、示范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 开始部分(5 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出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 分钟) 结束部分(5 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 思考题 三. 体部围度指标的测量 围度器材: 带尺 19)颈围 被测者自然站立,不缩颈耸肩,头正直,两眼正视前方,保持呼吸自然。 测量者将皮尺在甲状软骨下方,水平绕颈一圈,读数。 20) 腰围 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与肩同宽,两臂放松,两臂自然下垂。测试人员 面对被测者,将带尺在侧方置于髂嵴上方,前面置于脐点的位置,水平绕腹一 周,取呼气结束时的测量值。 21) 前臂围 被测者站立,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将带尺在前臂最粗处以水平位环绕一 周进行测量。 22) 臀围 被测者并腿站立,测量者将带尺在被测者臀部向后最突出处水平围绕一周。 23) 膝围 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测量者将带尺在髌骨中部水平环绕一 周进行测量为膝围。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24)踝围将带尺在小腿内处踝上端以水平位量其最细处的围度为踝围。 25)胸围平静呼吸时,测试者面对受试者,双手将带尺上缘置于背部肩胛骨下角点, 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己发育女性带尺通过胸中点水 平绕行一周. 26)吸气时胸围当被测者处于正常姿势时,测深吸气(吸至不能再吸)时的胸围. 27)呼气时胸围在测量吸气时胸围后进行.卷尺位置不变,测深呼气(呼至不能再 呼)时的胸围 28)上臂紧张围屈肘握拳,肱二头肌用力作最大收缩时,带尺沿最隆起部位绕行一 周的围长 29)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测量后,手臂自然下垂,肌肉放松时,在测量上臂紧张围 原部位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30)大腿围 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31)小腿围 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四. 体部宽、厚度指标的测量 32)手宽 器材:直角测径规 方法:受测者拇指分开,四指并拢,测量第二掌骨小头至第五掌骨小头间的最 大直线距离。 33)足宽 器材:直角测径规 方法:受测者姿执同测量小腿长加足高的姿势。测量者面向受测者。测量内侧 骨点至外侧足遮骨点间的最大直截了当距离。受测者自然站立,测量臀部最厚 点至腹股沟中点间的水平的直线距离。 34)肩宽 器材:弯角测径规 方法:左右肩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5)骨盆宽 器材:弯角测径规 方法:左右髂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6)臀厚 器材:臀厚尺 方法:受测者自然站立,测量臀部最厚点至腹股沟中点间的水平的直线距 离
24) 踝围 将带尺在小腿内处踝上端以水平位量其最细处的围度为踝围。 25) 胸围 平静呼吸时,测试者面对受试者,双手将带尺上缘置于背部肩胛骨下角点, 腋窝水平绕至胸前,男性及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已发育女性带尺通过胸中点水 平绕行一周. 26) 吸气时胸围 当被测者处于正常姿势时,测深吸气(吸至不能再吸)时的胸围. 27) 呼气时胸围 在测量吸气时胸围后进行.卷尺位置不变,测深呼气(呼至不能再 呼)时的胸围. 28) 上臂紧张围 屈肘握拳, 肱二头肌用力作最大收缩时,带尺沿最隆起部位绕行一 周的围长. 29) 上臂放松围 上臂紧张围测量后,手臂自然下垂,肌肉放松时,在测量上臂紧张围 原部位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30) 大腿围 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31) 小腿围 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四. 体部宽、厚度指标的测量 32)手宽 器材: 直角测径规. 方法: 受测者拇指分开,四指并拢,测量第二掌骨小头至第五掌骨小头间的最 大直线距离。 33) 足宽 器材: 直角测径规. 方法: 受测者姿执同测量小腿长加足高的姿势。测量者面向受测者。测量内侧 骨点至外侧足遮骨点间的最大直截了当距离。受测者自然站立,测量臀部最厚 点至腹股沟中点间的水平的直线距离。 34) 肩宽 器材: 弯角测径规. 方法: 左右肩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5) 骨盆宽 器材: 弯角测径规. 方法: 左右髂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6) 臀厚 器材: 臀厚尺 方法: 受测者自然站立,测量臀部最厚点至腹股沟中点间的水平的直线距 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