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 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 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 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 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②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 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 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 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和科学 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世界的本质,在实践中把 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 定基础。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 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 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 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只有既坚持唯物 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3
22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 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 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 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 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②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 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 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 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和科学 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世界的本质,在实践中把 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 定基础。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 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 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 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只有既坚持唯物 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5 页
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 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察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 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 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 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 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 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①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 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成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列宁是从物质上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 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 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 长期发展的产生,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 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 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 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 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 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称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 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 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3
23 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 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察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 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 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 质观。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 就指出:“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 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①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 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成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列宁是从物质上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 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 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 长期发展的产生,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 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 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 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 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 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称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 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 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3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2 页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特质作出了最 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 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 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事物未被 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 未知与己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 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未知世界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 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 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 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 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 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 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 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 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 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的静止,静止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24
24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特质作出了最 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 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 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事物未被 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 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 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未知世界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 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 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 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 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 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 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 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 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 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的静止,静止是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6 页
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 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 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 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 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 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物质运动总 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间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 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 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 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物质,都统一于物 质,意识工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那么,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呢?这个 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 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 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 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在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 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 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仍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 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 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 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25
25 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 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 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 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 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 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物质运动总 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间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 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 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 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物质,都统一于物 质,意识工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那么,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呢?这个 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 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 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 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在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 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 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仍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 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 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 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 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的客观性与 自然物的客观性完全一样,即社会存在的物质性与自然存在的物质性完全一样。 而且,对人们的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 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 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物质在其一 切变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①物质是世界的 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 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 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 活动认识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经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 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的基 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一次使用的。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膜哲学和 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 观念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实践的思想。但是,他们以其非科学的实践要领是不可以 有理解社会生活奥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 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 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36
26 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 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的客观性与 自然物的客观性完全一样,即社会存在的物质性与自然存在的物质性完全一样。 而且,对人们的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 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 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物质在其一 切变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①物质是世界的 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 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 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 活动认识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经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 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的基 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一次使用的。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膜哲学和 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 观念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实践的思想。但是,他们以其非科学的实践要领是不可以 有理解社会生活奥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 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 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