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 的”①,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 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 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 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 而客观存生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的感性物质活动。其次,实 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 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 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 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 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 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 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 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 环境及条件的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 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 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人们所从事 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 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阶级利益引起的阶级矛盾通常是社会的主要矛 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 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 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科学实验是在生产 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7
27 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 的”①,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 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 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 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 而客观存生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的感性物质活动。其次,实 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 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 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 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 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 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 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 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 环境及条件的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 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 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人们所从事 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 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阶级利益引起的阶级矛盾通常是社会的主要矛 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 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 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科学实验是在生产 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7 页
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 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或通 过社会调查),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在实践的三种基本 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无论可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 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 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 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 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 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 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 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 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 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 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 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二)人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 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 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 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 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所以,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只有对社会的人类说才是存在的”。@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 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 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28
28 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 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或通 过社会调查),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在实践的三种基本 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无论可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 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 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 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 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 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 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 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 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 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 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 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二)人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 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 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 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 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所以,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只有对社会的人类说才是存在的”。①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 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 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1 页
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 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 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 的是社会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 然界一一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 和工具一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 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 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 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实践 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 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 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 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问题,并不 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 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 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 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 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②这是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 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 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 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也就是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 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 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29
29 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 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 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 的是社会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 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 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 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 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 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实践 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 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 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 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问题,并不 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 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 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 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 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②这是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 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 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 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也就是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 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 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3 页
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 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 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 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 实践内有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 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 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 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 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 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 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 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 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 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 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 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30
30 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 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 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 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 实践内有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 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 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 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 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 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 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 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 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 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 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 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59 页
的联系出发,这是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 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 保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换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 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持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 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 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 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 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 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 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 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 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 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 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展程度不同的 变化。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有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 的变化,比如四季更迭就是由此引起的。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 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 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 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 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 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 31
31 的联系出发,这是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 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 保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换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 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持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 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 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 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 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 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 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 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 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 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 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展程度不同的 变化。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有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 的变化,比如四季更迭就是由此引起的。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 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 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 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 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