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18003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属性简介 课程编码: TSH1800325 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判40/2.5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2学分 分: 实验学时/学分: 无 课内实践/学分: 8/0.5学分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适用专业: 全校全日制本科生 适用对象:本科一、 三本 预修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撰人:付国强 主审人: 娜日斯、包羽 制定时间:2013年7月1日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自然、社 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从科学理论转变为现 实社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 事业。 三、教学进度及学时分配表 节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其它教学方式 学时安排 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 解放的科学 1 1 2 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规律 11 1 12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1 4 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1 4 下主义的形成及其本 3 1 4 质 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进程 1 1 2 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学生自学
《TSH18003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属性简介 课程编码:TSH1800325 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 分:40/2.5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32/2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无 课内实践/学分:8/0.5学分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适用专业:全校全日制本科生 适用对象:本科一、二、三本 预修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撰人:付国强 主审人: 娜日斯、包羽 制定时间:2013年7月1日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自然、社 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从科学理论转变为现 实社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 事业。 三、教学进度及学时分配表 节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其它教学方式 学时安排 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 类解放的科学 1 1 2 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规律 11 1 1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1 4 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1 4 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 质 3 1 4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进程 1 1 2 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学生自学
主义是人类最崇高 的社会理想 机动 4 4 课程实践 8 8 总计 22 18 40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授课学时:2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过程。 (二)课程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三)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教学要求: 了解:从不同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 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理解: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要用科学 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掌握:关于狭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 的社会理想。 2.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与发展。 3.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4.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 的社会理想 机动 4 4 课程实践 8 8 总 计 22 18 40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授课学时:2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过程。 (二)课程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三)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教学要求: 了解:从不同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它的产生有 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理解: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要用科学 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掌握:关于狭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 的社会理想。 2.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与发展。 3.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4.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师主讲理论专题,并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观看视频之前,向学生提示视频内容并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在观看之后应就所给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在一学期32学时 的授课中,观看视频的时间暂定控制在4学时以内。4、"绪论"部分备选视频为:"共产党宣 言”、"路透社谈马克思"。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学时:12课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的思想;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理解和掌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什么是矛盾同 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 证关系: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特点。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师主讲理论专题,并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观看视频之前,向学生提示视频内容并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在观看之后应就所给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在一学期32学时 的授课中,观看视频的时间暂定控制在4学时以内。4、"绪论"部分备选视频为:"共产党宣 言"、"路透社谈马克思"。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学时:12课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的思想;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理解和掌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什么是矛盾同 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 证关系;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特点。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2.教学重点: (1)"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7)"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4.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师主讲理论专题,并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观看视频之前,向学生提示视频内容并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在观看之后应就所给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在一学期32学时 的授课中,观看视频的时间暂定控制在4学时以内。4、本章备选视频为:“我的故事及背后的中 国梦一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宇宙与人”、”大脑演化”、”家园”。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人生观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文化观意义。 (5)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授课学时:4课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把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了解从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2.教学重点: (1)"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7)"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4.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师主讲理论专题,并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观看视频之前,向学生提示视频内容并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在观看之后应就所给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在一学期32学时 的授课中,观看视频的时间暂定控制在4学时以内。4、本章备选视频为:"我的故事及背后的中 国梦——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宇宙与人"、"大脑演化"、"家园"。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人生观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文化观意义。 (5)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授课学时:4课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把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了解从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教学要求: 了解: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理论向实 践飞跃的条件: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掌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 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待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态度是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2.教学重点: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3.教学难点: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基本条件” (3)"真理的客观性” (4)"真理的检验标准” 4.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师主讲理论专题,并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观看视频之前,向学生提示视频内容并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在观看之后应就所给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在一学期32学时 的授课中,观看视频的时间暂定控制在4学时以内。4、本章备选视频为:"俞敏红谈大学生就 业"、"拯救哈勃”。 (四)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 (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1.教学要求: 了解: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理论向实 践飞跃的条件;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掌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 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待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态度是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2.教学重点: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3.教学难点: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基本条件" (3)"真理的客观性" (4)"真理的检验标准" 4.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师主讲理论专题,并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观看视频之前,向学生提示视频内容并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2、在观看之后应就所给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在一学期32学时 的授课中,观看视频的时间暂定控制在4学时以内。4、本章备选视频为:"俞敏红谈大学生就 业"、"拯救哈勃"。 (四)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 (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