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一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B)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XX40=4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 的位置上把它涂上。例如,“41”题的正确答案是“C”,在答题卡上把41“C”涂上)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3.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 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时间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 8“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二者都是辩证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 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B)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1╳40=40 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 的位置上把它涂上。例如,“41”题的正确答案是“C”,在答题卡上把 41“C”涂上)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3.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 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6. 时间空间是 A. 物质的唯一特性 B. 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材料的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 8.“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二者都是辩证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 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祸得福,福祸相依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动击西 12.假象是 A.不是表现本质的现象 B.偶然出现的个别现象 C.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D.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 14.真理的相对性是因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认识都是其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5.认识发生的基础是 A.客观物质世界 B.人脑 C.丰富的经验 D.实践 16.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重构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18.发展的实质是 A.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 B发展的曲折性 C.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D.人们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祸得福,福祸相依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动击西 12.假象是 A.不是表现本质的现象 B. 偶然出现的个别现象 C.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D. 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 科学实验 14.真理的相对性是因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 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5. 认识发生的基础是 A.客观物质世界 B. 人脑 C.丰富的经验 D. 实践 16.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重构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18.发展的实质是 A.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 B.发展的曲折性 C.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2.实践的客体是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D.人们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6.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A.自然界 B.人 C.社会 D.生产劳动 28费尔巴哈说:“皇宫中的人想的问题和茅屋中的人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说明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0.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1.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3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阶级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5.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36.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的手段 37.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8.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39.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4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A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的 B.市场自发实现的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6.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A.自然界 B.人 C.社会 D.生产劳动 28.费尔巴哈说:“皇宫中的人想的问题和茅屋中的人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说明了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0.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1.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生产工具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3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 阶级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5.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36.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的手段 37.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8.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39.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4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A.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的 B.市场自发实现的
C.自觉运用和自发作用实现的 D.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实现的 二、判断题(1X1X10=1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 误的涂“B”) 4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42.真理的根本特性是客观性。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46.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47.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48.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替群众包打天下,为群众做主。 49.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50.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简答题(1X6X530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5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2.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5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55.简述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56.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在57、58、59三道题中任选2题作答,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7.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8.试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9.试述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C.自觉运用和自发作用实现的 D.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实现的 二、判断题(1╳1╳10=10 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 误的涂“B”) 4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42.真理的根本特性是客观性。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46.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47.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48.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替群众包打天下,为群众做主。 49.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50.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简答题(1╳6╳5=30 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51.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2. 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3.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54.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55. 简述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56.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在 57、58、59 三道题中任选 2 题作答,20 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7.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8.试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9.试述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