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助跑 助跑大多采用8-12步,全程呈抛物线曲线,或者是一条直线 接抛物线曲线。这种助跑路线的优点是便于加速和使速度损失减小 到最低程度。最后3-5步在曲率逐渐加大的曲线上跑进,使身体的 内倾逐步地加大,至最后第二步摆动腿支撑垂直部位时达到最大内 倾。助跑的最后一步,约与横杆成30度角。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跑的途中跑,但要求身体重心 高而平稳,上体略有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抬腿积极自然,动 作连贯,/两臂配合大幅度地摆动。在弧线上跑进时,身体逐步地向 内倾斜,加大外侧臂和腿的摆动幅度,头、躯干和腿的支撑点应在 力的作用线上。助跑的整个过程,加速节奏明显,尤其是最后几步 应积极跑进,加大每一步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
1、助跑 助跑大多采用8—12步,全程呈抛物线曲线,或者是一条直线 接抛物线曲线。这种助跑路线的优点是便于加速和使速度损失减小 到最低程度。最后3—5步在曲率逐渐加大的曲线上跑进,使身体的 内倾逐步地加大,至最后第二步摆动腿支撑垂直部位时达到最大内 倾。助跑的最后一步,约与横杆成30度角。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跑的途中跑,但要求身体重心 高而平稳,上体略有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抬腿积极自然,动 作连贯,两臂配合大幅度地摆动。在弧线上跑进时,身体逐步地向 内倾斜,加大外侧臂和腿的摆动幅度,头、躯干和腿的支撑点应在 力的作用线上。助跑的整个过程,加速节奏明显,尤其是最后几步 应积极跑进,加大每一步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
为了使助跑快速、连贯地过渡到起跳,要求最后第二步保持继 续跑进的姿势,动作结构无明显的变化。摆动腿着地以后,身体重心 迅速地移至支撑垂直部位,并依靠摆动腿的“牢固”支撑,保持身体 的内倾姿势。此后摆动腿有力地蹬伸,直至脚扒地蹬离地面,推动髋 部和躯干大幅度地快速前移。这瞬间膝关节约成150-160度角,蹬 伸幅度达到50-60度。摆动腿的这一主动动作,对加快身体重心前 移的速度和迅速踏上起跳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助跑快速、连贯地过渡到起跳,要求最后第二步保持继 续跑进的姿势,动作结构无明显的变化。摆动腿着地以后,身体重心 迅速地移至支撑垂直部位,并依靠摆动腿的“牢固”支撑,保持身体 的内倾姿势。此后摆动腿有力地蹬伸,直至脚扒地蹬离地面,推动髋 部和躯干大幅度地快速前移。这瞬间膝关节约成150—160度角,蹬 伸幅度达到50—60度。摆动腿的这一主动动作,对加快身体重心前 移的速度和迅速踏上起跳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在起跳脚踏向起跳点时,要求保持身体的内倾 姿势向前送髋和前移躯干,并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同侧髖 同时控制肩轴几乎与横杆垂直,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然后 起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着地。着地时起跳脚外侧跟部接触地 面,接着通过脚的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朝向弧线的切线方向。随 着身体由内倾转为垂直,迅速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蹬伸动作依次 由髖、膝、踝顺序用力,躯干和三个关节充分伸展,运动员顺势向上 跳起
2、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在起跳脚踏向起跳点时,要求保持身体的内倾 姿势向前送髋和前移躯干,并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同侧髋, 同时控制肩轴几乎与横杆垂直,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然后, 起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着地。着地时起跳脚外侧跟部接触地 面,接着通过脚的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朝向弧线的切线方向。随 着身体由内倾转为垂直,迅速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蹬伸动作依次 由髋、膝、踝顺序用力,躯干和三个关节充分伸展,运动员顺势向上 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