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博士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的介绍 图书馆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1) 研究方向1: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包括数字出版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普系统、数 宇文化系统等以数字知识内容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创作、发布、收集、应用和保存体系,支持网络 化数字化条件下的内容创作、知识组织、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数据挖掘、应用与再创作、长期保 护等,并日益嵌入教学、科研、文化乃至管理的应用场景与流程之中,支持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服 务 数字知识系统的缘起之一是数宇图书馆系统,但现在的数字知识系统已经覆盖各种类型的知识 资源和知识密集型机枃、行业和应用,聚焦于对各类原生或衍生数字内容和数字知识体系的发现、 创造、组织、描述、检索、集成、分析、利用、保存和管理与评价等共性挑战,并逐步包括对多重 异构数宇知识系统的关联融汇,逐步包括基于海量分布教宇内容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构建,逐步包括 嵌入科研、教育、文化与管理等过程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创造。 鉴于此,本研究方向将密切跟踪国内外数字知识环境和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侧重于数字 知识系统的形态与结枃、数字知识对象的创造与组织、数字内容的发现与分析、个性化嵌入式数字 知识服务、各类应用环境与流程中的数字知识支持系统、数宇知识资源长期保存、数字知识系统的 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将结合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数字知识服务的实 际需要,对数字内容与服务的标准规范、知识组织与构建机制、开放与集成系统结构、知识发现与 知识融汇技术、数宇知识环境与知识应用攴撑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试验。 本方向的专业考试课程包括: 《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侧重考察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形态、重点范 例、重大建设与管理实践,以及知识对象创造与组织、数字知识服务、面向知识应用环境与应用流 程的数字知识支持服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的技术与系统》:侧重检验数宇知识系统在支持对象创造、描述与组织、发现 与集成、挖掘与分析、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方法和典型系统 指导老师:张晓林,男,博士,研究员。1992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图书馆学博士 学位,2000-2001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1984年到2001年在四川大学 任教,教授,信息管理系主任和管理学院副院长,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曾担任中 国科学院囯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曾担任国际图联 管理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毅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原 《图书情报现代技术》)主编,《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英文刊)主编,独立和 合作出版专业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学奖3项。 张晓林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宇图书馆技术与系统、数字对象与元数据技术、知识组织与 知识构建技术、知识发现与情报分析技术、开放集成系统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等。 研究方向2: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 1、指导老师:吴振新,女,1968年出生。1987-1991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 士,2004-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9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2005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及国家数字资源保存中心(DCC)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参与国 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科院、科技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目前正在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包括:科技部“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项目,中国 科学院全院分布式大数据汇聚及质量控制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全院分布式资源保存中心及备份系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博士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的介绍 图书馆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1) 研究方向 1: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包括数字出版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普系统、数 字文化系统等以数字知识内容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创作、发布、收集、应用和保存体系,支持网络 化数字化条件下的内容创作、知识组织、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数据挖掘、应用与再创作、长期保 护等,并日益嵌入教学、科研、文化乃至管理的应用场景与流程之中,支持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服 务。 数字知识系统的缘起之一是数字图书馆系统,但现在的数字知识系统已经覆盖各种类型的知识 资源和知识密集型机构、行业和应用,聚焦于对各类原生或衍生数字内容和数字知识体系的发现、 创造、组织、描述、检索、集成、分析、利用、保存和管理与评价等共性挑战,并逐步包括对多重 异构数字知识系统的关联融汇,逐步包括基于海量分布数字内容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构建,逐步包括 嵌入科研、教育、文化与管理等过程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创造。 鉴于此,本研究方向将密切跟踪国内外数字知识环境和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侧重于数字 知识系统的形态与结构、数字知识对象的创造与组织、数字内容的发现与分析、个性化嵌入式数字 知识服务、各类应用环境与流程中的数字知识支持系统、数字知识资源长期保存、数字知识系统的 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将结合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数字知识服务的实 际需要,对数字内容与服务的标准规范、知识组织与构建机制、开放与集成系统结构、知识发现与 知识融汇技术、数字知识环境与知识应用支撑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试验。 本方向的专业考试课程包括: 《数字知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侧重考察各类数字知识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形态、重点范 例、重大建设与管理实践,以及知识对象创造与组织、数字知识服务、面向知识应用环境与应用流 程的数字知识支持服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数字知识系统的技术与系统》:侧重检验数字知识系统在支持对象创造、描述与组织、发现 与集成、挖掘与分析、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方法和典型系统。 指导老师:张晓林,男,博士,研究员。1992 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图书馆学博士 学位,2000-2001 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1984 年到 2001 年在四川大学 任教,教授,信息管理系主任和管理学院副院长,2001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曾担任中 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曾担任国际图联 管理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原 《图书情报现代技术》)主编,《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英文刊)主编,独立和 合作出版专业学术著作 5 部,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学奖 3 项。 张晓林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数字对象与元数据技术、知识组织与 知识构建技术、知识发现与情报分析技术、开放集成系统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等。 研究方向 2: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 1、指导老师:吴振新,女,1968 年出生。1987-1991 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 士,2004-2008 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91 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2005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及国家数字资源保存中心(DCC)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参与国 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科院、科技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目前正在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包括:科技部“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项目,中国 科学院全院分布式大数据汇聚及质量控制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全院分布式资源保存中心及备份系
统建设,科技部“语义智能搜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曾经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 项目“数宇资源长期保存服务系统”,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际重要科研机构网络信息保存 以及“集成化可视化知识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外文 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之课题五等。主要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含Web Archive)、大数据质量控制及大教据管理、知识技术与知识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 研究方向介绍:数宇资源的组织、管理、长期保存以及重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数据和信 息的爆炸,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和累积,大数据的岀现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 业发展、智慧和战略层面的巨大改变,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再利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 教据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基础资源。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存储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 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及专业化保存管理,从中分析和挖掘岀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通 过“管理和加工”行为实现数据的“增值” 本方向将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图 书馆环境中对于数字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管理、长期保存以及再利用硏究,側重数字资源长 期保存与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3:数字出版与传播研究 在学术交流系统中,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期刊不仅是信息 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是科学文化与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期刊的功能和角色已经从单一的编辑岀版职能向上延伸到支撑科学前沿的把握与追踪,向下延伸到 参与学术质量与科研成果的评价。在数宇化网络化环境下,在新的科研范式的转换中,科学研究对 科技期刊将更加依赖,科技期刊也正在从传统出版向新型岀版转变,期刊出版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 合更加紧密,并不断催生数宇出版、集群出版、开放岀版、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语义出版等新 的出版模式,期刊的质量控制能力、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影响力更加重要。这些变化都带来了前 所未有新的研究问题需要解决,对期刊编辑岀版传播过程的变革需求更加强烈,对期刊编辑岀版人 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期刊出版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任务。 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1988)、中 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12年,2000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文 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年4月-9月赴美国 Seton hall 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致力于网 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取、编辑出版 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6部,代表作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复合图书馆理论与方法》(上 海交大岀版社,200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兼国际图联(∏H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图书 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 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研究方向4: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服务是图书馆立馆之本、发展之基、创新源泉。信息载体、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的变化将带来 用户科研模式的变化,带来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服务范式从到馆服务 到网络服务、嵌入式服务、泛在服务、知识服务的重大转变。这样一种转变,需要图书馆的服务真 正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从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服务出发,将信息和服务与用 户的科研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面向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为用户的科学研究和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强
2 统建设,科技部“语义智能搜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曾经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 项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服务系统”,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际重要科研机构网络信息保存” 以及“集成化可视化知识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外文 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之课题五等。主要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含 Web Archive)、大数据质量控制及大数据管理、知识技术与知识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研究方向介绍: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长期保存以及重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数据和信 息的爆炸,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和累积,大数据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 业发展、智慧和战略层面的巨大改变,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再利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 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基础资源。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存储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 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及专业化保存管理,从中分析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通 过“管理和加工”行为实现数据的“增值”。 本方向将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图 书馆环境中对于数字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管理、长期保存以及再利用研究,侧重数字资源长 期保存与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3:数字出版与传播研究 在学术交流系统中,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期刊不仅是信息 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是科学文化与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期刊的功能和角色已经从单一的编辑出版职能向上延伸到支撑科学前沿的把握与追踪,向下延伸到 参与学术质量与科研成果的评价。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在新的科研范式的转换中,科学研究对 科技期刊将更加依赖,科技期刊也正在从传统出版向新型出版转变,期刊出版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 合更加紧密,并不断催生数字出版、集群出版、开放出版、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语义出版等新 的出版模式,期刊的质量控制能力、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影响力更加重要。这些变化都带来了前 所未有新的研究问题需要解决,对期刊编辑出版传播过程的变革需求更加强烈,对期刊编辑出版人 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期刊出版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任务。 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1988)、中 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 12 年,2000 年 9 月到中国科学院文 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 年 4 月-9 月赴美国 Seton Hall 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致力于网 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取、编辑出版 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 6 部,代表作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复合图书馆理论与方法》(上 海交大出版社,2009 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兼国际图联(IFL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图书 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 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研究方向 4: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服务是图书馆立馆之本、发展之基、创新源泉。信息载体、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的变化将带来 用户科研模式的变化,带来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服务范式从到馆服务 到网络服务、嵌入式服务、泛在服务、知识服务的重大转变。这样一种转变,需要图书馆的服务真 正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从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服务出发,将信息和服务与用 户的科研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面向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为用户的科学研究和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强
有力的信息支撑。本方向将培养研究生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的能力,把握国际图书馆界网 络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前沿进展,关注本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地探求未知,从用户 需求出发,面向网络信息服务的创新,寻找当前文献信息服务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系统而深 入的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 求,解析用户信息行为,改善信息服务机制,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打造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知 识服务为内容、以服务创新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与机制 指导老师: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 院大学教授,《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 (198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12年,2000年9月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年4月-9月赴 美国 Seton hall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硏究进 展,致力于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 取、编辑岀版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硏究课题。岀版著作 6部,代表作《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复合图书馆理 论与方法》(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兼国际图联(I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 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 设》、《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国家留学 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四川省髙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英国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四川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四川省侨联常委、成都市武 侯区第六届人民代表等。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 Seton hal.学图书馆和英 国 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期致力于围绕图书情报学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 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开展研究,包括学科服务、精准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环境建设、 知识服务方法与模式、信息素养和科学传播等。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硏究课题。 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近百余篇。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2002)、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本研究方向将注重调硏和分析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用户行为和需求,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 等,研究新科硏环境下的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方法、路径、模式和机制;硏究在协冋创新、融通发展 方面,学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创新服务体系;研究融入科研用户创新发展和产 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环境建设、知识产权服务、数据管理等;研究网络字和社交媒体环境下,学 术图书馆在提升用户多元素养方面的方法、路径和服务模式研究 研究方向5: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的、经典的学科,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内外公私藏 文献的开放和影印岀版,以及目录平台、图像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古典文献学 之研究方法、手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文献量的暴增和开放对我们提出了更加苛刻 的学术要求,也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研究前景。由于具备了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传统文献的再 整理和开发利用,对新发现之史料的条辨成为了必然。特别是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日益强大 对传统目录的重新编排、查重、分类、检索、异地链接成为了现实;高清图像传输,使版本的比对、 鉴定更加可靠;亦使辑佚、校勘等愈来愈全面、详细、快速、准确。中国古典文献学必须继承发扬 传统,同时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罗琳: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硏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图书馆专家
3 有力的信息支撑。本方向将培养研究生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的能力,把握国际图书馆界网 络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前沿进展,关注本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地探求未知,从用户 需求出发,面向网络信息服务的创新,寻找当前文献信息服务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系统而深 入的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 求,解析用户信息行为,改善信息服务机制,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打造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知 识服务为内容、以服务创新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与机制。 指导老师:初景利: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 院大学教授,《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北京大学 (198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 12 年,2000 年 9 月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曾任教育与研究发展部主任、学科咨询服务部主任。2004 年 4 月-9 月赴 美国 Seton Hall 大学作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进 展,致力于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图书馆服务评价、开放获 取、编辑出版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 6 部,代表作《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复合图书馆理 论与方法》(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 年)、《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战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兼国际图联(IFLA)“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 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外文献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客座教授,《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 设》、《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报》编委。 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国家留学 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四川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英国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四川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四川省侨联常委、成都市武 侯区第六届人民代表等。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 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和英 国 SUSSEX 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期致力于围绕图书情报学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 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开展研究,包括学科服务、精准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环境建设、 知识服务方法与模式、信息素养和科学传播等。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近百余篇。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2002)、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本研究方向将注重调研和分析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用户行为和需求,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 等,研究新科研环境下的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方法、路径、模式和机制;研究在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方面,学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创新服务体系;研究融入科研用户创新发展和产 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环境建设、知识产权服务、数据管理等;研究网络数字和社交媒体环境下,学 术图书馆在提升用户多元素养方面的方法、路径和服务模式研究。 研究方向 5: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的、经典的学科,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内外公私藏 文献的开放和影印出版,以及目录平台、图像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古典文献学 之研究方法、手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文献量的暴增和开放对我们提出了更加苛刻 的学术要求,也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研究前景。由于具备了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传统文献的再 整理和开发利用,对新发现之史料的条辨成为了必然。特别是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日益强大, 对传统目录的重新编排、查重、分类、检索、异地链接成为了现实;高清图像传输,使版本的比对、 鉴定更加可靠;亦使辑佚、校勘等愈来愈全面、详细、快速、准确。中国古典文献学必须继承发扬 传统,同时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罗琳: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图书馆专家
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古籍保 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古文献工作,主持整理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目室主任、《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目部主任、《四库未收书辑刊》主编、 《四库提要著录丛书》总策划及执行主编、《四库全书底本丛书》主编,承担了此五部丛书的目录 遴选、文献征访、一万余种古籍的版本鉴定及著录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古籍目录网络 数据库”及“中国科学院古籍联合数据库”课题负责人;主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汉文) 古籍普查平台”研发工作。1994年11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10月获“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情报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2) 研究方向1: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 指导老师:刘细文,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 心学位委员会主席。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11月-2005年1月,英国曼切 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PREST)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LA)理论与方 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3-),曾任科技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05-2012);中国图书馆 学会副秘书长,专业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国家文献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T℃46)副秘书长;《图书 情报工作》编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讲《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2003-)、《现代情 报理论与方法前沿讲座》(2010-2012)课程。曾经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 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大学2004、200、2013年优秀课程奖。长期从事战略情报、科技政策、 文献情报发展战略与规划,信息政策、竞争情报和技术竟争情报等硏究,有丰富的战略情报研究、 竟争情报研究和宏观决策信息服务经验。参与承担过国家高技术计划发展战略硏究、优先领域选择 与政策研究、科技绩效评估、竟争情报与技术竟争情报研究、文献信息服务著作权问题硏究等国家 与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ω0余篇,参与专著4部,译著1部。主要研究领域:情报学基础理论、 科技战略情报服务、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产业技术竟 争分析、技术价值评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产业技术情报研究是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产业技术价值 评估、产业技术竟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服务于产业技术战略管理。产业技术情报 研究是产业发展战略、技术竟争情报研究和技术创新管理的交叉,涉及了情报学、信息分析、竟争 情报、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技术战略管理、科技管理、创新管理、产业技术评估、产业竞争战 略、技术风险管理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 新政策的基础,是开展技术战略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与将技术 情报研究与产业战略管理密切结合,研究重点方向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技术价值评估、技术风险评 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技术竞争态势、技术转移转化与风险投资、专利技术发展战略、技术 保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管理等。 2、指导老师:谭宗颖,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科学观察》期 刊编委,《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等期刊的审稿专家。多年从事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科硏杋构竞争态势研究,以及 基于各种文献载体(Web、数据库等)的情报硏究方法与分析技术的硏究与实践。现任中国科学院 学部咨询情报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的项目和课题 40余项,如:“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系列)、“决 策支持系统全球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创新团队”、“中科院学部学术引领”(系列研究、“中科院学部 决策咨询研究”(系列、“重要国际科研机枃发展态势分析”、“21世纪科技发展前沿走势硏究ˉ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论 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学”、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学科布局科学前沿的国际比较硏究”、“我国及中科院
4 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古籍保 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古文献工作,主持整理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目室主任、《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目部主任、《四库未收书辑刊》主编、 《四库提要著录丛书》总策划及执行主编、《四库全书底本丛书》主编,承担了此五部丛书的目录 遴选、文献征访、一万余种古籍的版本鉴定及著录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古籍目录网络 数据库”及“中国科学院古籍联合数据库”课题负责人;主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汉文) 古籍普查平台”研发工作。1994 年 11 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 年 10 月获“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情报学专业(专业代码:120502) 研究方向 1: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 指导老师:刘细文,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 心学位委员会主席。1989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 年 11 月-2005 年 1 月,英国曼切 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PREST)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FLA)理论与方 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3-),曾任科技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05-2012);中国图书馆 学会副秘书长,专业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国家文献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TC46)副秘书长;《图书 情报工作》编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讲《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2003-)、《现代情 报理论与方法前沿讲座》(2010-2012)课程。曾经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北京市科技进 步二等奖 1 项,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4、2009、2013 年优秀课程奖。长期从事战略情报、科技政策、 文献情报发展战略与规划,信息政策、竞争情报和技术竞争情报等研究,有丰富的战略情报研究、 竞争情报研究和宏观决策信息服务经验。参与承担过国家高技术计划发展战略研究、优先领域选择 与政策研究、科技绩效评估、竞争情报与技术竞争情报研究、文献信息服务著作权问题研究等国家 与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 60 余篇,参与专著 4 部,译著 1 部。主要研究领域:情报学基础理论、 科技战略情报服务、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产业技术竞 争分析、技术价值评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产业技术情报研究是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产业技术价值 评估、产业技术竞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服务于产业技术战略管理。产业技术情报 研究是产业发展战略、技术竞争情报研究和技术创新管理的交叉,涉及了情报学、信息分析、竞争 情报、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技术战略管理、科技管理、创新管理、产业技术评估、产业竞争战 略、技术风险管理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 新政策的基础,是开展技术战略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与将技术 情报研究与产业战略管理密切结合,研究重点方向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技术价值评估、技术风险评 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技术竞争态势、技术转移转化与风险投资、专利技术发展战略、技术 保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管理等。 2、指导老师:谭宗颖,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科学观察》期 刊编委,《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等期刊的审稿专家。多年从事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科研机构竞争态势研究,以及 基于各种文献载体(Web、数据库等)的情报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现任中国科学院 学部咨询情报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的项目和课题 40 余项,如:“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系列)、“决 策支持系统全球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创新团队”、“中科院学部学术引领”(系列)研究、“中科院学部 决策咨询研究”(系列)、“重要国际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21 世纪科技发展前沿走势研究”、 “2011-202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论”,“2011-202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学”、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学科布局科学前沿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及中科院
物理数学优先发展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影响力分析”、“基础科学学科发展与管理研究”、“国 研究机构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国外国立科硏机构的科技布局与政策研究”、“中科院与中国 基础科学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科学院-所情分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规划(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863攻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研究、“863纳米材料 专项”及“十一五”战略研究、“未来5-10年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技研发国际发展 各国对NBLC的战略选择与竞争态势分析”等。作为执行负责人和副组长公开出版专著4 部,发表文章40余篇、撰写研究报告π0余篇(本)。曾荣获中囯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中 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创新服务优秀个人奖;荣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 荣誉证书。 本研究方向注重情报硏究理论与实践,在多年从事面向国家和中科院战略决策的情报硏究与实 践中,主要形成了国际科技比较研究与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硏究方向。国际科技比较研究涉及对当代 科技发展特点和趋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国家/机构科技水平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国际科技 比较研究因科技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凸显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其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大有发展 的空间。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国际科技竟争力研究,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竞 争与合作);学科发展战略硏究;面向战略决策的战略情报硏究方法与技术:研发相应的监测与分 析平台,定量科研分析(科学计量与专利分析),探索数据挖掘方法与技术 3、指导老师:张志强: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 馆长、成都中心馆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获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学士、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硏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组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 CNC-IGBP)常委,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 CNC-IHDP)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生态经济学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担任《地球科学进展》( 刊)常务副主编,《图书与情报》(双月刊)副主编。 长期从事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经济 学与区域发展、科技情报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建设研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和期刊领域引 进优秀人才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区域发展研究。200-2002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W)环境学 院地理系、2005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农业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开 展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硏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囯家科技攴撑计划项目专题;中科 院“西部之光”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科院规划与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项目专题等省部级项目 20多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过中科院“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 科技攻关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30多项省 部级研究项目。 公开岀版专著(编著)12部、翻译岀版译著7部。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一地球科学》 《自然杂志》、《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地理学报》、《地学前缘》、《中国软科 学》、《 oum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国内公开报刊以及国际刊物《 cological Economics》 《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Economics》、《 i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独立和合作发表200多篇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专 业研究论文。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现代情报技术》、《图书与 情报》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上独立和合作发表情报学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30多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 奖2项,三等奖2向);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三
5 物理数学优先发展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影响力分析”、“基础科学学科发展与管理研究”、“国 立研究机构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布局与政策研究”、“中科院与中国 基础科学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科学院--所情分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规划(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863 攻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研究、“863 纳米材料 专项”及“十一五”战略研究、“未来 5-10 年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科技研发国际发展 趋势”、“各国对 NBIC 的战略选择与竞争态势分析”等。作为执行负责人和副组长公开出版专著 4 部,发表文章 40 余篇、撰写研究报告 70 余篇(本)。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中 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创新服务优秀个人奖;荣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 荣誉证书。 本研究方向注重情报研究理论与实践,在多年从事面向国家和中科院战略决策的情报研究与实 践中,主要形成了国际科技比较研究与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方向。国际科技比较研究涉及对当代 科技发展特点和趋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国家/机构科技水平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国际科技 比较研究因科技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凸显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其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大有发展 的空间。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国际科技竞争力研究,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竞 争与合作);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面向战略决策的战略情报研究方法与技术:研发相应的监测与分 析平台,定量科研分析(科学计量与专利分析),探索数据挖掘方法与技术。 3、指导老师:张志强: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 馆长、成都中心馆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获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学士、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 年获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组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常委,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HDP)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生态经济学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担任《地球科学进展》(月 刊)常务副主编,《图书与情报》(双月刊)副主编。 长期从事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经济 学与区域发展、科技情报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8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建设研究。2001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和期刊领域引 进优秀人才计划”,开展生态经济学与区域发展研究。2001-2002 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环境学 院地理系、2005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农业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开 展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中科 院“西部之光”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科院规划与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项目专题等省部级项目 20 多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过中科院“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 科技攻关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 30 多项省 部级研究项目。 公开出版专著(编著)12 部、翻译出版译著 7 部。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 D—地球科学》、 《自然杂志》、《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地理学报》、《地学前缘》、《中国软科 学》、《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国内公开报刊以及国际刊物《Ecologic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Economics》、《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独立和合作发表 200 多篇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专 业研究论文。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现代情报技术》、《图书与 情报》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上独立和合作发表情报学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 30 多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15 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 5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 奖 2 项,三等奖 2 向);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 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4 项,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