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2013届高三语文考前演练题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 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 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 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 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 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 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 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 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 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 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 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 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 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 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 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 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 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 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 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 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 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 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 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 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 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 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 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 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 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想扩大知名度的愿望得以实现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 2013 届高三语文考前演练题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 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 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 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 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 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 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 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 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 A 与 B 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 的“粉丝”群体与 B 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 的“粉 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 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 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 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 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 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 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 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 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 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 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 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 “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 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 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 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 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 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 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 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想扩大知名度的愿望得以实现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 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 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 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 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 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 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 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 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 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C.“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但微博“粉丝”则不同,他们的关注行为并 不一定都是对偶像的崇拜,也许还有对偶像的批评攻击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就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 恶意的,对自己关注的对象不再“迷恋”,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 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 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a从幸建康, 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 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 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 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盜数 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 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 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 是一战敗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 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 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 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 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 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 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 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 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 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 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 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 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C.“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但微博“粉丝”则不同,他们的关注行为并 不一定都是对偶像的崇拜,也许还有对偶像的批评攻击。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就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 恶意的,对自己关注的对象不再“迷恋”,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 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 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a 从幸建康, 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 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 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 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 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 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 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 是一战敗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 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 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 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土,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 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 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 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 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B.存中命乃 寝 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准备。 D.疾革,草遗奏 革:痊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 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盜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 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 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 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 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 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 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 郑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舒[注]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舒(ga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 “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 做的理由。(5分)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 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 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 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 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B.存中命乃 寝 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准备。 D.疾革,草遗奏 言 革:痊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 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 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 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 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 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 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 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O 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道旁稚子 郑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 “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 做的理由。(5 分)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学而》) (2)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 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 臾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秋红 聂兰锋 “谁第一个举手,我就嫁给谁!”秋红的话才说了一半,秃子就高高地举起了手 挨着秃子的王二根又举了手,又有三十多名青壮年举了手。秋红的牙都痒,她睁 圆了杏眼,对着人群里的王二根大骂:“王二跟你个窝囊废,这辈子你就输给秃 子吧你,我这就搬到禿子家去,悔死你!”秋红气的跺脚,秃子心里美得像吃了 蜜 第二天,花儿一样的秋红就嫁给了秃子。才十七岁。第三天,秃子就吹着口哨参 了军去了前线,去打小日本儿,和王二根,和那三十多名举手的青壮年 秋红是家里的第四个女娃,娘在秋天的玉米地里正劳作着就留了满地的血,然后 生下了她。爹不咸不淡地说又养了个赔钱货,娘就陪着笑脸说女娃一样下湖种地 秋红就憋着一肚子气。憋着一肚子气长到十七岁的秋红,偏偏要脸蛋有脸蛋,要 身段有身段,最适撩人的是她的大眼睛,水汪汪的,会说话。下湖的路上,瞅了 谁家的小伙子,谁家的玉米地一准被锄的寸草不剩,滑滑顺顺。顶数王二根家和 禿子家的地最滑顺了。王二根生得清秀是公认的好,但木讷,爹和娘也不愿意他 太场面儿①;秃子人还算出挑②,可他调皮、逆反,秋红也不讨厌他,但他是秃 子。王二根有板有眼,禿子不讲规则:王二根辗转反侧睡不着盘算着明早给秋红 家挑水了,秃子呢想也不用想,天擦黑就给人家挑满了缸 秋红的活道③数第一,莫说女红,粗重的肩挑背扛、碓捣磨碾,样样拾得起放得 下。虽人人夸赞,但秋红还是憋着一肚子气,盼着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证 明自己彻底不是赔钱货。 那是抗战最紧的时候,前线的火药味已呛到了秋红的家乡,邻近的几个村庄已组 织了队伍支前,秋红的村里还没动静。这可急坏了满脑子“大事儿”的秋红 个秋日的黄昏,秋红约了二根,俩人草垛旁秘密商讨,秋红一脸严肃地说王二根, 这事儿不像挑水那么简单,明天的参军动员大会,我话一出口你就第一个举手 千万不能让秃子抢先。王二根真诚地点点头:秋红你放心。秋红就把一枚穿了红 丝线的铜钱套在二根脖子上。二根从兜里掏出一把酸枣在衣襟上搓了,挑一颗最 红的送到秋红的嘴里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学而》) (2)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 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 臾,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秋红 聂兰锋 “谁第一个举手,我就嫁给谁!”秋红的话才说了一半,秃子就高高地举起了手。 挨着秃子的王二根又举了手,又有三十多名青壮年举了手。秋红的牙都痒,她睁 圆了杏眼,对着人群里的王二根大骂:“王二跟你个窝囊废,这辈子你就输给秃 子吧你,我这就搬到秃子家去,悔死你!”秋红气的跺脚,秃子心里美得像吃了 蜜。 第二天,花儿一样的秋红就嫁给了秃子。才十七岁。第三天,秃子就吹着口哨参 了军去了前线,去打小日本儿,和王二根,和那三十多名举手的青壮年。 秋红是家里的第四个女娃,娘在秋天的玉米地里正劳作着就留了满地的血,然后 生下了她。爹不咸不淡地说又养了个赔钱货,娘就陪着笑脸说女娃一样下湖种地。 秋红就憋着一肚子气。憋着一肚子气长到十七岁的秋红,偏偏要脸蛋有脸蛋,要 身段有身段,最适撩人的是她的大眼睛,水汪汪的,会说话。下湖的路上,瞅了 谁家的小伙子,谁家的玉米地一准被锄的寸草不剩,滑滑顺顺。顶数王二根家和 秃子家的地最滑顺了。王二根生得清秀是公认的好,但木讷,爹和娘也不愿意他 太场面儿①;秃子人还算出挑②,可他调皮、逆反,秋红也不讨厌他,但他是秃 子。王二根有板有眼,秃子不讲规则;王二根辗转反侧睡不着盘算着明早给秋红 家挑水了,秃子呢想也不用想,天擦黑就给人家挑满了缸。 秋红的活道③数第一,莫说女红,粗重的肩挑背扛、碓捣磨碾,样样拾得起放得 下。虽人人夸赞,但秋红还是憋着一肚子气,盼着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证 明自己彻底不是赔钱货。 那是抗战最紧的时候,前线的火药味已呛到了秋红的家乡,邻近的几个村庄已组 织了队伍支前,秋红的村里还没动静。这可急坏了满脑子“大事儿”的秋红。一 个秋日的黄昏,秋红约了二根,俩人草垛旁秘密商讨,秋红一脸严肃地说王二根, 这事儿不像挑水那么简单,明天的参军动员大会,我话一出口你就第一个举手, 千万不能让秃子抢先。王二根真诚地点点头:秋红你放心。秋红就把一枚穿了红 丝线的铜钱套在二根脖子上。二根从兜里掏出一把酸枣在衣襟上搓了,挑一颗最 红的送到秋红的嘴里
既然第一个举手的是禿子,秋红就没有理由再想酸枣的滋味。秋红只希望她亲手 做的军鞋恰巧穿在了秃子脚上或是二根的脚上。夜是那样的长,睡不着秋红就想, 王二根的手咋举得那么慢?禿子的手咋举得那么快?想不通。想来想去的日子就 像沂蒙山一样绵延悠长,秋红硬是把日本鬼子给想跑了,把国民党给想到台湾去 了,也没想出个结果来 援朝战争结束那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老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傍晚的 农家已时断时续地想起了鞭炮声。秋红端了洗菜水向门口泼去,却泼出了一串 “哈哈哈”的笑声,“秋红,十年不见,你的见面礼真是解乏呀,我赶了一天的 山路,这菜的清香味儿,闻着舒坦着哩……”拄着拐棍儿的秃子突然停止了说笑, 他看见秋红丢了盆子正朝自己摸来。 秋红讲着“眼睛的故事”:那次仗打得很苦,到处是受伤的八路军,我一连背了 四个伤员藏到地瓜窖里,还想出去找点水,刚出窖子口,谁知“轰”的一声,就 什么也看不见了 秃子说秋红你很勇敢,你的眼睛还是那么好看。接着秃子开始讲“腿的故事 我和王二根在一个连。打了一仗又一仗,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子弹飞向二根时, 二根就扑向我,我丢了一条腿,二根却丢了命。二根是真正的英雄。二根把铜钱 给了我,他说是你给的,他还说你喜欢吃酸枣,然后就合眼了 秋红听了,泪水就盈满了眼眶。秋红抚摸着铜钱……良久,秋红喃喃地像是自语: 二根的手咋举得那么慢…… 战场上不曾流泪的秃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秋红,是二根让我先举的手呀。 (有删节) 【注】①场面儿:做事太显眼。②出挑:指男女青春期体态、容貌、智能等出众。 ③活道:做活的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小说以轻松而具有地方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山东农村人们的生活场景,故事时间 跨度较大,情节曲折而有吸引力 B.小说缺乏环境描写,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小说的内容更加 紧凑,情节更加顺畅而吸引读者 C.参军动员大会前,二根让秃子先举手,表明二根不仅做事有板有眼,而且木讷 不想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的心事。 D.“顶数王二根家和秃子家的地最滑顺了”,即表现出二根和秃子都很会做农 活,也是侧写秋红的魅力,富有情趣 E.结尾一段,不仅照应了上文的“秋红就想”,而且呼应开头,表现了“不讲规 则”的禿子对二根救命之恩的感激 (2)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参军动员大会”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分析。(6分) (3)秋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爱国说”和“爱情说”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就 你认同的其中一种看法,谈谈你对小说中秋红“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的理 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既然第一个举手的是秃子,秋红就没有理由再想酸枣的滋味。秋红只希望她亲手 做的军鞋恰巧穿在了秃子脚上或是二根的脚上。夜是那样的长,睡不着秋红就想, 王二根的手咋举得那么慢?秃子的手咋举得那么快?想不通。想来想去的日子就 像沂蒙山一样绵延悠长,秋红硬是把日本鬼子给想跑了,把国民党给想到台湾去 了,也没想出个结果来。 援朝战争结束那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老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傍晚的 农家已时断时续地想起了鞭炮声。秋红端了洗菜水向门口泼去,却泼出了一串 “哈哈哈”的笑声,“秋红,十年不见,你的见面礼真是解乏呀,我赶了一天的 山路,这菜的清香味儿,闻着舒坦着哩……”拄着拐棍儿的秃子突然停止了说笑, 他看见秋红丢了盆子正朝自己摸来。 秋红讲着“眼睛的故事”:那次仗打得很苦,到处是受伤的八路军,我一连背了 四个伤员藏到地瓜窖里,还想出去找点水,刚出窖子口,谁知“轰”的一声,就 什么也看不见了…… 秃子说秋红你很勇敢,你的眼睛还是那么好看。接着秃子开始讲“腿的故事”: 我和王二根在一个连。打了一仗又一仗,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子弹飞向二根时, 二根就扑向我,我丢了一条腿,二根却丢了命。二根是真正的英雄。二根把铜钱 给了我,他说是你给的,他还说你喜欢吃酸枣,然后就合眼了。 秋红听了,泪水就盈满了眼眶。秋红抚摸着铜钱……良久,秋红喃喃地像是自语: 二根的手咋举得那么慢…… 战场上不曾流泪的秃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秋红,是二根让我先举的手呀。 (有删节) 【注】①场面儿:做事太显眼。②出挑:指男女青春期体态、容貌、智能等出众。 ③活道:做活的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以轻松而具有地方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山东农村人们的生活场景,故事时间 跨度较大,情节曲折而有吸引力。 B.小说缺乏环境描写,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小说的内容更加 紧凑,情节更加顺畅而吸引读者。 C.参军动员大会前,二根让秃子先举手,表明二根不仅做事有板有眼,而且木讷, 不想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的心事。 D.“顶数王二根家和秃子家的地最滑顺了”,即表现出二根和秃子都很会做农 活,也是侧写秋红的魅力,富有情趣。 E.结尾一段,不仅照应了上文的“秋红就想”,而且呼应开头,表现了“不讲规 则”的秃子对二根救命之恩的感激。 (2)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参军动员大会”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分析。(6 分) (3)秋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爱国说”和“爱情说”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就 你认同的其中一种看法,谈谈你对小说中秋红“干出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的理 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