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新蒲新区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题 新舟中学刘承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 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 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 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 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 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 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 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 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 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 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 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 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 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 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 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 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 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 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 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 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 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
1 贵州遵义新蒲新区 2013 届高三语文模拟题 新舟中学 刘承德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11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 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 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 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 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 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 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 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 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 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 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 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 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 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 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 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 “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 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 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 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 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 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
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 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 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 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 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 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 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 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 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 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 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 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 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 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奷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 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奷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 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 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 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 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 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 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 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 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 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2 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 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 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 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 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 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 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 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 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 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 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 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 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 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 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 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 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 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 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 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 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 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 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 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 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 民伤财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5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①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2)安得住。 注释: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 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 诗寄给他。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处境 的顺逆。 8.“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分) 9.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往来 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诗经·氓》)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谁是谁的痛
3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知.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 民伤财。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 分)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①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⑵安得住。 注释: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 763 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 诗寄给他。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处境 的顺逆。 8.“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 分) 9.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往来 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诗经·氓》)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 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 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 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 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 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 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 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 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 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 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 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 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 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 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 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 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 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 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 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 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 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 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 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 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 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裴多菲:一朵带刺的玫瑰
4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 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 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 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 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 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 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 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 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 爸,你别乱跑。” 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 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 “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 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 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 “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 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 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 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 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 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 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 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 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 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 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 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 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 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 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裴多菲:一朵带刺的玫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 诵的诗歌,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一—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山陀尔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 牙利小城,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 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 部分祖先来自中国汉代匈奴西迁部落的匈牙利人,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民族的歧视压迫,近千 年来一直擅长用诗歌作为鼓励本民族战斗的号角,近代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爱国诗人。生活在这 种环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时代就愿意听老年人讲述民族英雄胡斯领导起义的传说。在小酒店和同伴 谈论着当年匈牙利民族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这种“自由论坛 的氛围,也极大地促进了裴多菲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很小的时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 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1835年,12岁的穷孩子裴多菲有机会到奥赛德求学,三年时间里他尽显了聪明才智,在完成 校方规定的课业外又组织起进步的学生团体,阅读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 品。1838年,裴多菲写下了他的处女作讽刺诗《告别》。该诗继承发扬了匈牙利古典诗歌的传统, 初步体现了他毕生所一直遵循的诗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他又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任过《佩斯 时装报》的助理编辑,丰富的社会经历更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两个年轻 人一见倾心,她冲破了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此刻,欧洲大地已涌起 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蜜月中的裴多菲欢乐与忧郁交织。他不愿庯碌地沉溺 于私家生活,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名作,此后 百年间一直是激励世界进步青年的动人诗句。 1848年春,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裴多菲目睹人 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声地疾呼:“难道我们要世代相传做奴隶吗?难道我们永远没有自由和平等 吗?”诗人开始把理想同革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决心依靠贫苦人民来战斗,并写下一系列语言凝 练的小诗,作为鼓舞人们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号角。 3月15日清晨,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起义”开始了,1万多名起义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 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 欧洲革命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 面对布达佩斯起义,决心维护欧洲旧有秩序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马上联合俄国沙皇尼古拉 世,34万俄奥联军向着人口仅有500万的匈牙利凶狠地压来。民族危难时刻,裴多菲给最善战的 将军贝姆去了一封信:“请让我与您一起去战场,当然,我仍将竭力用我的笔为祖国服务……”在 1848这一战火纷飞的年份里,裴多菲写下了106首抒情诗。翌年1月,裴多菲成为一名少校军官 他写诗同时又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 1849年夏,匈牙利革命军在强敌压迫下战至最后时刻。这些英勇的匈牙利战士与数倍的敌人 胶着在一起时,很快便被淹没和融化了。身材削瘦的诗人也被两名俄国哥萨克骑兵前后围住,一柄 弯刀凶狠地向他劈来,诗人闪身躲开,但同时另一把尖利的长矛已剌进了他的胸膛,诗人痛苦地倒 裴多菲牺牲时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抒情 诗和8部长篇叙事诗。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 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 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裴多菲少年时代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一定的基础,良好的语言 天赋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文章中第5段介绍《自由与爱情》的写作背景,是为了表明在裴多菲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甜蜜的爱情并不能影响他从事革命活动
5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 诵的诗歌,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 ——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1823 年 1 月 1 日,裴多菲•山陀尔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 牙利小城,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 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 一部分祖先来自中国汉代匈奴西迁部落的匈牙利人,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民族的歧视压迫,近千 年来一直擅长用诗歌作为鼓励本民族战斗的号角,近代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爱国诗人。生活在这 种环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时代就愿意听老年人讲述民族英雄胡斯领导起义的传说。在小酒店和同伴 谈论着当年匈牙利民族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这种“自由论坛” 的氛围,也极大地促进了裴多菲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很小的时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 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1835 年,12 岁的穷孩子裴多菲有机会到奥赛德求学,三年时间里他尽显了聪明才智,在完成 校方规定的课业外又组织起进步的学生团体,阅读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 品。1838 年,裴多菲写下了他的处女作讽刺诗《告别》。该诗继承发扬了匈牙利古典诗歌的传统, 初步体现了他毕生所一直遵循的诗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他又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任过《佩斯 时装报》的助理编辑,丰富的社会经历更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1846 年 9 月,23 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两个年轻 人一见倾心,她冲破了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此刻,欧洲大地已涌起 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蜜月中的裴多菲欢乐与忧郁交织。他不愿庸碌地沉溺 于私家生活,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名作,此后 百年间一直是激励世界进步青年的动人诗句。 1848 年春,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裴多菲目睹人 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声地疾呼:“难道我们要世代相传做奴隶吗?难道我们永远没有自由和平等 吗?”诗人开始把理想同革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决心依靠贫苦人民来战斗,并写下一系列语言凝 练的小诗,作为鼓舞人们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号角。 3 月 15 日清晨,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起义”开始了,1 万多名起义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 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 欧洲革命中心。翌年 4 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 面对布达佩斯起义,决心维护欧洲旧有秩序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马上联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 世,34 万俄奥联军向着人口仅有 500 万的匈牙利凶狠地压来。民族危难时刻,裴多菲给最善战的 将军贝姆去了一封信:“请让我与您一起去战场,当然,我仍将竭力用我的笔为祖国服务……”在 1848 这一战火纷飞的年份里,裴多菲写下了 106 首抒情诗。翌年 1 月,裴多菲成为一名少校军官, 他写诗同时又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 1849 年夏,匈牙利革命军在强敌压迫下战至最后时刻。这些英勇的匈牙利战士与数倍的敌人 胶着在一起时,很快便被淹没和融化了。身材削瘦的诗人也被两名俄国哥萨克骑兵前后围住,一柄 弯刀凶狠地向他劈来,诗人闪身躲开,但同时另一把尖利的长矛已刺进了他的胸膛,诗人痛苦地倒 下了…… 裴多菲牺牲时仅 26 岁,身后留下 22 岁的妻子和 1 岁半的幼子。他一生中写下了 800 多首抒情 诗和 8 部长篇叙事诗。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 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 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裴多菲少年时代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一定的基础,良好的语言 天赋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文章中第 5 段介绍《自由与爱情》的写作背景,是为了表明在裴多菲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甜蜜的爱情并不能影响他从事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