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易思
易思
达 (一)定义: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概述 • (一) 定义: •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二)源流 飞內经》称本病为“肠噼”。素词.大阴明论说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 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 为肠噼”。 《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 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金匮要略》称之为“热利下重”与“下利便脓 血”,在治疗上提供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 剂 东晋葛洪以“痢”称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 世医家所接受
《内经》称本病为“肠噼” 。素问.大阴阳明论说 :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 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 为肠噼” 。 《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 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 《金匮要略》 称之为 “热利下重” 与“下利便脓 血” ,在治疗上提供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 剂。 东晋葛洪以“痢” 称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 世医家所接受。 (二)源流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时疫 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 病为“湿热为本”。治疗方面提出:“壮实病 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 痢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 、 “冷痢” 、 “疳温痢” 、 “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正式启用“痢疾” 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朱丹溪 《丹溪心法.痢篇》 指出:“时疫 作痢, 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 病为“湿热为本” 。治疗方面提出: “壮实病 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 痢
三)范围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 于本病范畴。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 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 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属 于本病范畴。 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 疡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 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