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A 总学时:64学时 讲授学时:64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高笔数学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描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 律,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单个企业、单个消费者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 具体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价格理论:生产要素 价格理论:一般均衡与效率;市场失灵等理论。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经 济现象:理解政府政策的优劣。具体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基本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 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为此,在讲解理论及其应用时,一定要讲清前提条件,让学生懂得 在不同条件下,将得出不同的结论,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研究能力。 对准备考研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指导,适当增加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4学时) 教学内容:学习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经济学家谱。 教学要求: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授课方式:经济学案例相结合地讲授。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10学时) 教学内容: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变动: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变动:供求均衡理论:弹性理论: 均衡理论及弹性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条件掌握用均衡理论和弹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 问题的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8学时) 教学内容:偏好与效用: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及特点:掌握预算约束的含义及其变动规律:掌握消 费者均衡的思想: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熟练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26 《微观经济学 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A 总学时:64 学时 讲授学时:64 学时 学分:4 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描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 律,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单个企业、单个消费者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 具体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价格理论;生产要素 价格理论;一般均衡与效率;市场失灵等理论。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经 济现象;理解政府政策的优劣。具体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基本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 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为此,在讲解理论及其应用时,一定要讲清前提条件,让学生懂得 在不同条件下,将得出不同的结论,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研究能力。 对准备考研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指导,适当增加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学习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经济学家谱。 教学要求: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授课方式:经济学案例相结合地讲授。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10 学时) 教学内容: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变动;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变动;供求均衡理论;弹性理论; 均衡理论及弹性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条件;掌握用均衡理论和弹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 问题的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8 学时) 教学内容:偏好与效用;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及特点;掌握预算约束的含义及其变动规律;掌握消 费者均衡的思想;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熟练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生产理论 (6学时) 教学内容:生产函数: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生产者均衡;规模 报酬:技术进步与要素价格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教学要求:熟练学握有关产量曲线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牢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 其产生的条件:理解生产过程三阶段的合理性分析:熟练掌握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方法:理 解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成本理论 (6学时) 教学内容: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规模经济 教学要求:掌握成本的概念,理解成本函数:熟练掌握各种短期成本曲线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长期成本曲线及其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6学时) 教学内容: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短期均衡分析: 长期均衡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市场结构:掌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长期均衡 分析:学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10学时) 教学内容: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博弈论:寡头垄 断市场条件下的均衡。 教学要求:了解产生垄断原因:掌握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分析:学会分 析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区分三种差别定价的含义及原理: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 长期均衡: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掌握几种重要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八章:要素市场 (4学时) 教学内容: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分析:非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分析。 教学要求:理解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不同类型要素市场和不同类型 产品市场组合下,要素的最佳使用原则。 授课方式:讲授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效率 (4学时) 教学内容: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经济效率。 教学要求: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埃奇沃斯方盒图分析 消费的均衡、生产的均衡:牢记帕累托效率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章:市场失灵 (6学时) 教学内容: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教学要求: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了解外部性的解决办法;掌握公 共物品的特征及其与市场效率的关系:掌握信息不对称含义及其后果。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7
27 第四章:生产理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生产函数;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生产者均衡;规模 报酬;技术进步与要素价格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有关产量曲线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牢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 其产生的条件;理解生产过程三阶段的合理性分析;熟练掌握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方法;理 解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成本理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规模经济。 教学要求:掌握成本的概念,理解成本函数;熟练掌握各种短期成本曲线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长期成本曲线及其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6 学时) 教学内容: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短期均衡分析; 长期均衡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市场结构;掌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 长期均衡 分析;掌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10 学时) 教学内容: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博弈论;寡头垄 断市场条件下的均衡。 教学要求:了解产生垄断原因;掌握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分析;学会分 析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区分三种差别定价的含义及原理;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 长期均衡;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掌握几种重要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 第八章:要素市场 (4 学时) 教学内容: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分析;非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分析。 教学要求:理解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不同类型要素市场和不同类型 产品市场组合下,要素的最佳使用原则。 授课方式:讲授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效率 (4 学时) 教学内容: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经济效率。 教学要求: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埃奇沃斯方盒图分析 消费的均衡、生产的均衡;牢记帕累托效率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章:市场失灵 (6 学时) 教学内容: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教学要求: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了解外部性的解决办法;掌握公 共物品的特征及其与市场效率的关系;掌握信息不对称含义及其后果。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三、考核方式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出勤占5%,课堂发言占5% 作业占40%,期中考试占50%。 (2)期末考核:占70%。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N.Gregory Mankiw,夏业良改编.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3e).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5.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撰写人:张晓虹 审核人:侯惠英 课程负责人:张晓虹
28 三、考核方式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 30%。平时成绩满分为 100 分,其中,出勤占 5%,课堂发言占 5%, 作业占 40%,期中考试占 50%。 (2)期末考核:占 70%。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N. Gregory Mankiw,夏业良改编.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3e).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5.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微观经济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亚钧,郁义鸿. 微观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撰写人:张晓虹 审核人:侯惠英 课程负责人:张晓虹
《宏观经济学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Macrocconomics A 总学时:64学时 讲授学时:64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高笔数学、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宏观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宏观经济模型的 深化三部分。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分析在短期内价格、工资相对固定情况下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讨论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宏 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能够建立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学生提供学习经济 学和管理类其他课程的基本理论工具以及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构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宏观经济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思维 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 际结合,对宏观经济现象能够做出分析判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的经验和教川做出反思,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判断。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6学时)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理 论体系。 教学要求:堂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堂握宏观视经济学的基本概今,如闲内 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流量和存量等: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体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深究式教学相结合,从固民经济统计公报的各顶指标和内容,深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4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衡量:价格指数和失业率: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宏 观经济的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理解不同的价格指数,并能够进行价格指数的 计算:了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掌握欧拉定理:掌握封闭经济的长期均衡模型, 能够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对于GDP核算和价格指数,可以用一些习题,带领
29 《宏观经济学 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A 总学时:64 学时 讲授学时:64 学时 学分:4 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宏观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宏观经济模型的 深化三部分。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分析在短期内价格、工资相对固定情况下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讨论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宏 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能够建立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学生提供学习经济 学和管理类其他课程的基本理论工具以及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构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宏观经济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思维 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 际结合,对宏观经济现象能够做出分析判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做出反思,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判断。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理 论体系。 教学要求: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内 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流量和存量等;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体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和内容,探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4 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衡量;价格指数和失业率;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宏 观经济的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理解不同的价格指数,并能够进行价格指数的 计算;了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掌握欧拉定理;掌握封闭经济的长期均衡模型, 能够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对于 GDP 核算和价格指数,可以用一些习题,带领
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 第三章:经济增长 (6学时) 教学内容: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增长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掌握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掌握人口增长 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了解新经济增长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引入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只是在原有 基础上的扩展,让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只是适当给与点拨。 第四章:失业 (4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失业:职业搜寻;职业配给:失业治理。 教学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理解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理论模型: 了解实际工资刚性:了解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通货膨胀 (10学时) 教学内容:货币的概念: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与利率:通货膨胀的社 会成本。 教学要求:了解货币的职能和类型:掌握货币数量的计量:掌握货币乘数理论:掌握 货币需求理论: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学握费雪效应:理解通货膨胀的社会成 授课方式:讲授,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让学生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开放经济 (5学时) 教学内容:贸易与资本流动;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汇率与净出口:大国开放经济模型。 教学要求: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掌握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掌握实际 汇率的决定机制和经济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掌握大国开放经济模型。 授课方式:讲授,同时演示市场上的各种汇率。运用对比法,分析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和大国开放经济模型的异同。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3学时)】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掌握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理解宏观总量的短 期均衡。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八章:总需求理论 (5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决定:利率的决定:IS一LM模型:IS一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一支出模型:理解货币市场的供求及利率的决定: 掌握IS一LM模型,能够运用该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理解总需求曲线与IS一LM模型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做习题相结合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 (5学时) 教学内容:总供给模型: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要求:理解总供给模型: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对总产量的影响:掌握菲利普 斯曲线的意义
30 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 第三章:经济增长 (6 学时) 教学内容: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增长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掌握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掌握人口增长 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了解新经济增长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引入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只是在原有 基础上的扩展,让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只是适当给与点拨。 第四章:失业 (4 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失业;职业搜寻;职业配给;失业治理。 教学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理解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理论模型; 了解实际工资刚性;了解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通货膨胀 (10 学时) 教学内容:货币的概念;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与利率;通货膨胀的社 会成本。 教学要求:了解货币的职能和类型;掌握货币数量的计量;掌握货币乘数理论;掌握 货币需求理论;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掌握费雪效应;理解通货膨胀的社会成 本。 授课方式:讲授,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让学生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开放经济 (5 学时) 教学内容:贸易与资本流动;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汇率与净出口;大国开放经济模型。 教学要求: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掌握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掌握实际 汇率的决定机制和经济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掌握大国开放经济模型。 授课方式:讲授,同时演示市场上的各种汇率。运用对比法,分析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和大国开放经济模型的异同。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3 学时)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掌握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理解宏观总量的短 期均衡。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八章:总需求理论 (5 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决定;利率的决定;IS—LM 模型;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 策。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理解货币市场的供求及利率的决定; 掌握 IS—LM 模型,能够运用该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理解总需求曲线与 IS—LM 模型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做习题相结合。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 (5 学时) 教学内容:总供给模型;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要求:理解总供给模型;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对总产量的影响;掌握菲利普 斯曲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