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髙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语文Ⅰ试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 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 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7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 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 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 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 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 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 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 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66.72%左右的 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 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 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 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 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4.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分)(▲) 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 当代意义。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 严厉批判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语文Ⅰ试题 本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 二十四节气的 ▲ 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 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 万千沉睡的生 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 ▲ 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 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 实不虚和 ▲ 。 A.气候 不谋而合 不可思议 B.气候 不约而同 不可理喻 C.物候 不约而同 不可思议 D.物候 不谋而合 不可理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 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 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 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 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 )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 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 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 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 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4.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 分)( ▲ ) 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 当代意义。 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 严厉批判
⑤但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 词 A②③⑤④①B.②⑤④①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⑤④②③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诲侄等书 元稹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 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 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①,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 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 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 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 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 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 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 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 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吾每念此言, 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 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 西归,生死无告。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 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 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 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 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登:达到 B.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窘:穷困 C.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方:正直 D.吾终鲜姊妹鲜:缺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感激兄长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的爱护,为自己年轻时不谙世事、不理解 兄长的教诲而感到愧疚 B.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 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 C.元稹任谏官,虽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但他仍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主,播扬名 声于后代,以告慰祖先
⑤但在 20 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 词。 A.②③⑤④① B.②⑤④①③ C.①②⑤④③ D.①⑤④②③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诲侄等书 元 稹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 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 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 孙,故家无樵苏之地 ①,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 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 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 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 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 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 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 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 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 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吾每念此言, 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 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 西归,生死无告。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 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 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 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 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 登:达到 B.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 窘:穷困 C.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 方:正直 D.吾终鲜姊妹 鲜:缺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元稹感激兄长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的爱护,为自己年轻时不谙世事、不理解 兄长的教诲而感到愧疚。 B.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 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 C.元稹任谏官,虽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但他仍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主,播扬名 声于后代,以告慰祖先
D.元稹读书得陆姓姐夫传授,对诸外甥情感颇深,他叮嘱侄子将此信抄寄陆氏诸 生,亦有“诲甥”之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4分) 译 句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4分) 译 句 9.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唐多令 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 秋① 落叶女墙头。铜驼②无恙否?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块莽③、 欲何游?【注】①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本词作于 1276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兵入杭州。②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 ③块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10.简要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 11.“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 果?(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 经·卫风·氓》)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 臾 (苏轼《赤壁赋》) (6)辅车相依 。(《左传·僖公五年》 (7)判天地之美, (《庄子·天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D.元稹读书得陆姓姐夫传授,对诸外甥情感颇深,他叮嘱侄子将此信抄寄陆氏诸 生,亦有 “诲甥”之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4 分) 译 句: ▲ ▲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4 分) 译 句: ▲ ▲ 9.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 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唐 多 令 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 秋 ①。 落叶女墙头。铜驼 ②无恙否?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 ③、 欲何游?【注】①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本词作于 1276 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兵入杭州。②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 ③坱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10.简要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5 分) ▲ ▲ 11.“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 果?(6 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靡有朝矣。(《诗 经•卫风•氓》) (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 (3)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5)寄蜉蝣于天地, ▲ 。哀吾生之须 臾, ▲ 。 (苏轼《赤壁赋》) (6)辅车相依, ▲ 。(《左传•僖公五年》) (7)判天地之美, ▲ 。(《庄子•天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 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 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 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 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 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 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 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 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 迁。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 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 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 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 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 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 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 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 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 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 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 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 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 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 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 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 信息。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 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髙达5万 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 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 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 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 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 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 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 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 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 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 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 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 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 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 迁。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 “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 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 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 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 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 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 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 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 征民间” 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 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 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 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 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 7 月中旬至 8 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 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 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 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 信息。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 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 高达 5 万 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 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 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 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 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 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
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 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0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3.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分) 14.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请解说这句话 的含意。(4分) 16.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 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 学多能的道路。 1906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 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 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 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 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 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 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髙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 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 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 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 亦步亦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 玉所作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 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 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 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 “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 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 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
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 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 年第 4 期,有删改) 13.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 分) ▲ ▲ 14.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 ▲ 15.“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请解说这句话 的含意。(4 分) ▲ ▲ 16.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6 分) ▲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 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 学多能的道路。 1906 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 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 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 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 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 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 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 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 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 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 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 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 亦步亦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 玉所作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 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 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 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 “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 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 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