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语文 2019.09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1~4题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 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 那么我真心推举他一韦应物。和朋友分别时,“ 和友人不能见面的 时侯,他会有“ 的念头;等到相逢时 ”,这是对友人身 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 。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末遮山,白 雨跳珠乱入船。”将夏天的雨写得 ,也是一派大家风度,他用词写雨: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到了 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 B. C. D 2.依次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无与伦比淋漓尽致超然物外 B.无法企及穷形尽相超然物外 C.无与伦比穷形尽相随心所欲 D.无法企及淋漓尽致随心所欲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 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 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 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 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 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 窗外在喊谁。 3.“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 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文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疏雨滴梧桐 B.骤雨打荷叶 C.江阔云低客舟中 D.白头听雨僧庐下
南京市 2020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语文 2019.09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 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 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和朋友分别时,“________”;和友人不能见面的 时侯,他会有“________”的念头;等到相逢时,“________”,这是对友人身 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________。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末遮山,白 雨跳珠乱入船。”将夏天的雨写得________,也是一派大家风度,他用词写雨: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到了________ 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 B. C. D. 2.依次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无与伦比 淋漓尽致超然物外 B.无法企及 穷形尽相超然物外 C.无与伦比 穷形尽相随心所欲 D.无法企及 淋漓尽致随心所欲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 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 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 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 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 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 窗外在喊谁。 3.“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 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文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 分) A.疏雨滴梧桐 B.骤雨打荷叶 C.江阔云低客舟中 D.白头听雨僧庐下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叠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底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 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 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 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 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类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 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 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 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手持匕首接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 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 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 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 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 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其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刺容诸人 何知有孔孟,何知有仁义,而独不敢失坠者,勇与信耳。屠沽者流,以身许人, 诚非比秦人视越人之肥瘠,而无所动心,故白昼杀人,至死不悔,厉身吞炭、矅 目洞胸,往往甘之如饴矣。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垒竹帛,铭鼎 钟也。而皆不获也,皆数奇也。太史公为之叫屈,故《刺容》之传,同于《游侠》 也 (选自康发祥《伯白山文集》)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祖,取道祖:祭祀路神 B.不敢举兵以逆军吏逆:抗击 C.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指责 D.厉身吞炭、矅目洞胸嚯:戳瞎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荆轲和而歌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使使以闻大王不赂者以赂者丧 C.以故荆轲乃逐秦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太史公为之叫屈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叠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底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 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 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 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 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类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 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 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 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手持匕首接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 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 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 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 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 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其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二) 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刺容诸人, 何知有孔孟,何知有仁义,而独不敢失坠者,勇与信耳。屠沽者流,以身许人, 诚非比秦人视越人之肥瘠,而无所动心,故白昼杀人,至死不悔,厉身吞炭、矐 目洞胸,往往甘之如饴矣。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垒竹帛,铭鼎 钟也。而皆不获也,皆数奇也。太史公为之叫屈,故《刺容》之传,同于《游侠》 也。 (选自康发祥《伯白山文集》)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祖,取道祖:祭祀路神 B.不敢举兵以逆军吏逆:抗击 C.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指责 D.厉身吞炭、矐目洞胸矐:戳瞎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荆轲和而歌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使使以闻大王不赂者以赂者丧 C.以故荆轲乃逐秦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太史公为之叫屈不足为外人道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3分 (3)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4分) 8.荆轲的“勇与信”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选文(一)作答。(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9.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 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 。(《诗经·氓》) (2)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3)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8) 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姨妈 刘琼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 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賭样样在行。离 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烟。第二 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 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侯,年轻又帅,他竞然会要一位离 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共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 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髙的,一直瘦, 精瘦的姨妈年轻时侯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 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 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一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 分)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3 分) (3)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4 分) 8.荆轲的“勇与信”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选文(一)作答。(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9.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5 分) 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8)________________,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 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賭样样在行。离 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烟。第二 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 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侯,年轻又帅,他竞然会要一位离 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共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 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 精瘦的姨妈年轻时侯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 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 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
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妞。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 要 姨妈旱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犁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 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 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 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莱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 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来源 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 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 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 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 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亲,也是政治关亲,夫 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 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 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 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侯,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 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 “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绑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 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 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珀。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 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根” 我先自颓了。不怒,这被嫌弃的綿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 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 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 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 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 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 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 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13.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6分)
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妞。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 要。 姨妈旱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犁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 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 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 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莱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 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来源 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 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 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 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 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亲,也是政治关亲,夫 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 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 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 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 岁的时侯,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 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 “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绑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 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 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珀。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 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根”。 我先自颓了。不怒,这被嫌弃的綿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 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 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 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 年第 1 期)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 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 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 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 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13.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6 分)
14.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 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 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 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 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 將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 亦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 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陶渊明是大诗人 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 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 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欢乐极兮哀情多。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 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 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这不是 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 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 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 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 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南朝 《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为什么春鸟的鸣啭 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尼?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 “好”的价值判断。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 《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滲透着死的阴影, 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明日隔山岳,世事 两茫茫。”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问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 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 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 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彖。比如欧 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 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 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
14.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 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 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 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 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 將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 亦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 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陶渊明是大诗人 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 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 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欢乐极兮哀情多。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 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 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这不是 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 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 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 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 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南朝 《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为什么春鸟的鸣啭 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尼?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 “好”的价值判断。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 《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滲透着死的阴影, 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明日隔山岳,世事 两茫茫。”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问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 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 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 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彖。比如欧 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 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 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