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多数国家采取多元结构的森林经营模式。 2.林种的划分 (1)防护林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 的的森林。防护林是个大林种,可按照其主要防护对象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农田防护林、牧 场防护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次级林种。 (2)用材林 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木材是森林的主产品。用材林可按 照其生产木材的用途和规格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用材林和专用用材林。一般用材林,是 生产大径级木材的用材林,在生产大径级材种(如锯材)的同时也能生产中小径材和薪炭材,以 满足国民经济多方面的需求。有些用材部门,尤其是需材较多的工矿企业为了满足本身生产的 需求,在厂矿周围和附近地区营造专门符合其所需材种的用材林,此次级林种叫作专用用材林, 如矿区附近的坑木林(矿旷柱林)、造纸厂附近的纤维用材林(纸浆林)等。专用用材林的培育特点 是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按照所用材种的工艺要求选用相适应的树种和材种规格,采取相应的 育林技术措施, 提高 质量和 才利用率 地供应原材料,避免长途运输,降低生产成 本,发挥厂矿企事业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和生产潜力。 (3)经济林 经济林是以生产除了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4)薪炭林 薪炭林是以生产木材燃料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薪材是人类最古老的能源,在我国有 着悠久的经营利用历史。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木材燃料的消费量很大,约占世界 森林资源消耗量的一半。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节约原、提高能原利用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 净能源取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已成当今世界潮流。薪炭林是可再生生物能源资源,是世界公 认的洁净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持续发展。加速发展薪炭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 我国能源建设原则与目标,己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利用森林生物量作为能源而专门营造的人工林称为能源林,它比一般薪炭林高一个层次。 能源林要求采用较高的科学技术和较集约的经营措施,以取得更高的产量。美国、加拿大等国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试验工作,最终把森林生物量转化为液态或气态燃料。巴西、菲律宾则用能 源林为炼钢及发电等工业提供能源, (5)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包括国 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地森林和林木】 (6) 四旁植松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它是与成片造林相对而言 的。四旁植树本身不是一个林种,但是其重要性以及在林业工作中地地位,相当于一个林种。 四旁植树兼有生产、防护和美化的功能。由于四旁的空间较大,光照充足,土壤水肥条件一般 也较好,因此,四旁植树的生产潜力很大。 、林种规划 .林业区划与林种规划的关系 (1)林业区划的性质和意义 所谓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
11 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多数国家采取多元结构的森林经营模式。 2.林种的划分 (1)防护林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 的的森林。防护林是个大林种,可按照其主要防护对象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农田防护林、牧 场防护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次级林种。 (2)用材林 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木材是森林的主产品。用材林可按 照其生产木材的用途和规格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用材林和专用用材林。一般用材林,是 生产大径级木材的用材林,在生产大径级材种(如锯材)的同时也能生产中小径材和薪炭材,以 满足国民经济多方面的需求。有些用材部门,尤其是需材较多的工矿企业为了满足本身生产的 需求,在厂矿周围和附近地区营造专门符合其所需材种的用材林,此次级林种叫作专用用材林, 如矿区附近的坑木林(矿柱林)、造纸厂附近的纤维用材林(纸浆林)等。专用用材林的培育特点 是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按照所用材种的工艺要求选用相适应的树种和材种规格,采取相应的 育林技术措施,提高产量、质量和木材利用率;就地供应原材料,避免长途运输,降低生产成 本,发挥厂矿企事业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和生产潜力。 (3)经济林 经济林是以生产除了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4)薪炭林 薪炭林是以生产木材燃料(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薪材是人类最古老的能源,在我国有 着悠久的经营利用历史。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木材燃料的消费量很大,约占世界 森林资源消耗量的一半。 199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 净能源取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已成当今世界潮流。薪炭林是可再生生物能源资源,是世界公 认的洁净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持续发展。加速发展薪炭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 我国能源建设原则与目标,已被列入《中国 21 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利用森林生物量作为能源而专门营造的人工林称为能源林,它比一般薪炭林高一个层次。 能源林要求采用较高的科学技术和较集约的经营措施,以取得更高的产量。美国、加拿大等国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试验工作,最终把森林生物量转化为液态或气态燃料。巴西、菲律宾则用能 源林为炼钢及发电等工业提供能源。 (5)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包括国 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地森林和林木。 (6)四旁植树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它是与成片造林相对而言 的。四旁植树本身不是一个林种,但是其重要性以及在林业工作中地地位,相当于一个林种。 四旁植树兼有生产、防护和美化的功能。由于四旁的空间较大,光照充足,土壤水肥条件一般 也较好,因此,四旁植树的生产潜力很大。 二、林种规划 1.林业区划与林种规划的关系 (1)林业区划的性质和意义 所谓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
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区域范围内的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 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林业区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的需要。 第二,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的特点,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树种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发展林业。 第三,有助于领导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正确组织生产;更好地贯彻林业方针政策, 加速林业建设 有助于实现领导决策的利 林业规划既是贯彻因地制宜原则指导林业生产的一种手段,也是发展林业生产实现林业现 代化的技术基础工作。 (2)林业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林业区划的根本原则是:“以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 求为进行林业区划的准绳,要求区划成果充分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起到促进林业生产发 展的作用。为了反映林业生产布局,在分区时必须遵循地域上相连者才划分为一个区的原则。” (《中国林业区划>,1987)。 林业区别的依据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2.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 1985年完成的林业区划共分4级,其中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 级区)168个。 一级区以罗马数字表示,二级区以阿拉伯数字并作为一级区的下标表示。 ①.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 ②.菱新防护林风 ③.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 ④华北防炉、用材林风 青藏高 寒漠非宜林地区 谷防护、用材林区 ⑦.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 ⑧.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 第二节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的意义 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最关键因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造林大国,人工林 的数量占世界首位,但是,林地生产力不高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生长量比较低的问题也 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林木树干扭曲、枝桠丛生、结实过早等状况,这和树种的选择 不当有密切关系。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栽植的杨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栽植的杉木,其中有一定 比例形成了“小老头林” ,银川川灌区等地区大面积的杨树被天牛毁灭殆尽,这种教训应引以为 戒。 、树种选择的基础 1.生物学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等】 >树体高大的乔木树种,需求较大的营养空间, 木材和枯叶的立最少较高,美化和改盖培 的效果比 强列 适宜作为用材林、防护林以及风景林和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等,同时也 要求比较高的立地条件: 光合产物在树木各部位分配也有差异,主要集中在树干的树种适宜于作为用材林, 光合产物虽高但枝叶部位占的比重较大者可以作为薪炭林: 树体虽不高大,但是树形、枝叶、树皮美观,或花果的色香具有特色,可以作为风景林: 一般来说,叶面的蒸发量大,对于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叶表面的气孔 10
12 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区域范围内的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 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林业区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的需要。 第二,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的特点,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树种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发展林业。 第三,有助于领导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正确组织生产;更好地贯彻林业方针政策, 加速林业建设;有助于实现领导决策的科学化。 林业规划既是贯彻因地制宜原则指导林业生产的一种手段,也是发展林业生产实现林业现 代化的技术基础工作。 (2)林业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林业区划的根本原则是:“以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 求为进行林业区划的准绳,要求区划成果充分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起到促进林业生产发 展的作用。为了反映林业生产布局,在分区时必须遵循地域上相连者才划分为一个区的原则。” (《中国林业区划>,1987)。 林业区划的依据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2.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 1985 年完成的林业区划共分 4 级,其中一级区(地区)8 个,二级区(林区)50 个,三级区(省 级区)168 个。一级区以罗马数字表示,二级区以阿拉伯数字并作为一级区的下标表示。 ①.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 ②.蒙新防护林区 ③.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 ④.华北防护、用材林区 ⑤.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 ⑥.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区 ⑦.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 ⑧.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 第二节 树种选择 一、树种选择的意义 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最关键因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造林大国,人工林 的数量占世界首位,但是,林地生产力不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生长量比较低的问题也 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林木树干扭曲、枝桠丛生、结实过早等状况,这和树种的选择 不当有密切关系。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栽植的杨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栽植的杉木,其中有一定 比例形成了“小老头林”,银川灌区等地区大面积的杨树被天牛毁灭殆尽,这种教训应引以为 戒。 二、树种选择的基础 1.生物学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等。 ➢ 树体高大的乔木树种,需求较大的营养空间,木材和枝叶的产量比较高,美化和改善环境 的效果比较强烈,适宜作为用材林、防护林以及风景林和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等,同时也 要求比较高的立地条件; ➢ 光合产物在树木各部位分配也有差异,主要集中在树干的树种适宜于作为用材林, ➢ 光合产物虽高但枝叶部位占的比重较大者可以作为薪炭林; ➢ 树体虽不高大,但是树形、枝叶、树皮美观,或花果的色香具有特色,可以作为风景林; ➢ 树叶硕大,一般来说,叶面的蒸发量大,对于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叶表面的气孔
下陷、角质层发达,往往是对于干旱条件比较适应的特点:主根发达,侧根比较少,要求 深厚的土层,而须根系发达的树种适于比较干瘠的立地条件:有些树种组织细胞液的渗透 压高,或有泌盐的功能,则具有较强的抗御干旱、盐碱的能力。 2.生态学特性 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历史的长期适应性形成 各个树种特有的生态学特性。 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与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条件的关系。树种与 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耐荫性、光合作用特性和光周期 耐荫性是指树种在浓密的林冠下生存和更新的能力,据此能力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和耐 荫树种两类。 选择树种时,根据树种需光条件可以将其安排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例如,喜光树种常作 为造林的先锋树种。树木耐荫性的生理基础在于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周期强度及其他因子的 关系上 (1) 自然分布区 树种的自然分布是判定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首先,要应用综合的植物地理和植被史知 识确定 个树种的自然分布区。自然分布区可以反映出一个树种的生态结构。即环境和竞争中 诸因子的综合影响效果,同时也反映出树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在进行分布区的分析时,首先应 弄清整个分布区的地理性质,分布区的类型(封闭的或间断的)、分布区界的形成状况(清晰的 或含混不清的)。在占有分布区资料的基础上就可回答有关分布区的一些有关问题:中心分布 区,最大分布区:树种在植物地理学方面的有关数值:如生长量以及它的平均分布和临界分布。 应注意树种的生态幅度和生理幅度之间是有区别的。例如,有些松属中的喜光树种,分布 范围非常广,适应性比较强,比耐荫树种的耐早性强。但是,在森林群落里,由于树种竞争的 群落影响,它的生理幅度受到限制,表现为山毛榉林分布区内的松树分布呈稀疏状,而在无遮 荫的干燥极限立地由于无竞争而成片密布着 (2) 外来树和 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叫做外来种。 尽管乡士树种具有继承长期适应该地区的环境并有利于自身更新等优点,但不一定具有高 的生产率、直干性或者符合栽培目的的其他属性,所以,引进外来树种也是必要的。 3.林学特性 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由于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培育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树种的林学性质出现 多样化。例如,有些树种个体生长良好,单株产量可能也比较高,但由于喜光强烈,也可能由 于地下或者树冠分泌某些有毒物质而产生的“自毒”效应,栽培密度不能大,不宜进行成片栽 培,更不能大面积栽培 、树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造林树种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3条: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经济 学的原则是指满足造林目的(包括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生产、生态防护、美化等)的要求,即满足 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生态学的原则是指树种的特性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这两个 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 1.经济学原则 造林目的是与经济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尽管衡量和预测育林成果中使用的经济技术 6
13 下陷、角质层发达,往往是对于干旱条件比较适应的特点;主根发达,侧根比较少,要求 深厚的土层,而须根系发达的树种适于比较干瘠的立地条件;有些树种组织细胞液的渗透 压高,或有泌盐的功能,则具有较强的抗御干旱、盐碱的能力。 2.生态学特性 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历史的长期适应性形成 各个树种特有的生态学特性。 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与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条件的关系。树种与 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耐荫性、光合作用特性和光周期。 ➢ 耐荫性是指树种在浓密的林冠下生存和更新的能力,据此能力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和耐 荫树种两类。 ➢ 选择树种时,根据树种需光条件可以将其安排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例如,喜光树种常作 为造林的先锋树种。树木耐荫性的生理基础在于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周期强度及其他因子的 关系上。 (1) 自然分布区 树种的自然分布是判定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首先,要应用综合的植物地理和植被史知 识确定一个树种的自然分布区。自然分布区可以反映出一个树种的生态结构。即环境和竞争中 诸因子的综合影响效果,同时也反映出树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在进行分布区的分析时,首先应 弄清整个分布区的地理性质,分布区的类型(封闭的或间断的)、分布区界的形成状况(清晰的 或含混不清的)。在占有分布区资料的基础上就可回答有关分布区的一些有关问题:中心分布 区,最大分布区;树种在植物地理学方面的有关数值:如生长量以及它的平均分布和临界分布。 应注意树种的生态幅度和生理幅度之间是有区别的。例如,有些松属中的喜光树种,分布 范围非常广,适应性比较强,比耐荫树种的耐旱性强。但是,在森林群落里,由于树种竞争的 群落影响,它的生理幅度受到限制,表现为山毛榉林分布区内的松树分布呈稀疏状,而在无遮 荫的干燥极限立地由于无竞争而成片密布着。 (2) 外来树种 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叫做外来种。 尽管乡土树种具有继承长期适应该地区的环境并有利于自身更新等优点,但不一定具有高 的生产率、直干性或者符合栽培目的的其他属性,所以,引进外来树种也是必要的。 3.林学特性 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由于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培育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树种的林学性质出现 多样化。例如,有些树种个体生长良好,单株产量可能也比较高,但由于喜光强烈,也可能由 于地下或者树冠分泌某些有毒物质而产生的“自毒”效应,栽培密度不能大,不宜进行成片栽 培,更不能大面积栽培; 三、树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造林树种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 3 条: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经济 学的原则是指满足造林目的(包括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生产、生态防护、美化等)的要求,即满足 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生态学的原则是指树种的特性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这两个 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 1.经济学原则 造林目的是与经济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尽管衡量和预测育林成果中使用的经济技术
属于森林经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的内容,但对于正确选择造林树种和育林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知识。 2.林学原则 林学原则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紫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经 营技术等。繁殖材料来源的丰富程度和繁殖方法的成熟程度,直接制约着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 速度。以干早著称的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成为限制造林成功的因子,多种集流和节水灌 溉技术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使得原本在困难立地上营造的树种造林成为可能。当然,在考 虑技术问题时必须与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新技术应用的投入与产生的效益要求达到合适 的比例 3.生态学原则 首先,立地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沃等状况是否能够满足树种的生态要求。 第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培育的重要任务,而造林树种的选择是执行这一任务的基 础与关键,树种的选择必须坚持多样性原则。 另外,树种选择应考虑形成生物群落中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自学P55 五、适地适树 1.适地适树的意义 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 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适地适树的概念与要 求和林业生严的技水平有密切关系,现代的“适地适树”概念中的“树”,已经不是停留在 树种的水平上,还应做到与同一树种中的类型(地理种源、生态类型)、品种、无性系相适应。 “地”和“树”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适地适树是相对的、变动的。“地”和“树 之间既不可能有绝对的融洽和适应,也不可能达到永久的平衡。我们所说的地和树的适应,是 指它们之间的基本矛盾方面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是比较协调的,能够产生人们期望的经济要 求,可以达到培育目的 2.适地适树的标准 这个衡量的标准是根据造林目的确定的。对于用材林树种来说,起码要达到成林、成材, 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从成材的要求出发,还应该有一个数量标准。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主要有3个:第 个是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第 个是平均材积生长量,第三个是立地期望值 3.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适地适树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归纳为两条:第一条是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 适地:第二条是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所谓选地适树,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 择适合的造林地:而选树适地是在确定了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 所谓改树适地 就是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 通过选种 种 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例如,通过育种的方法,增强树种的耐寒性、耐早 性或抗盐碱的性能,以适应在高寒、干早或盐渍化的造林地上生长。 所谓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 生长环培,使之话合干原来不大活应的树种生长 选择的途径和改造的途径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改造的途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 的进步逐步 广大,但是,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改造的程度是有限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 使用,而选择造林树种,使之达到更适地适树的要求,仍然是最基本的途径。 第三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14 属于森林经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的内容,但对于正确选择造林树种和育林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知识。 2.林学原则 林学原则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 营技术等。繁殖材料来源的丰富程度和繁殖方法的成熟程度,直接制约着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 速度。以干旱著称的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成为限制造林成功的因子,多种集流和节水灌 溉技术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使得原本在困难立地上营造的树种造林成为可能。当然,在考 虑技术问题时必须与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新技术应用的投入与产生的效益要求达到合适 的比例。 3.生态学原则 首先,立地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沃等状况是否能够满足树种的生态要求。 第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培育的重要任务,而造林树种的选择是执行这一任务的基 础与关键,树种的选择必须坚持多样性原则。 另外,树种选择应考虑形成生物群落中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自学 P55) 五、适地适树 1.适地适树的意义 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 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适地适树的概念与要 求和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有密切关系,现代的“适地适树”概念中的“树”,已经不是停留在 树种的水平上,还应做到与同一树种中的类型(地理种源、生态类型)、品种、无性系相适应。 “地”和“树”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适地适树是相对的、变动的。“地”和“树” 之间既不可能有绝对的融洽和适应,也不可能达到永久的平衡。我们所说的地和树的适应,是 指它们之间的基本矛盾方面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是比较协调的,能够产生人们期望的经济要 求,可以达到培育目的。 2.适地适树的标准 这个衡量的标准是根据造林目的确定的。对于用材林树种来说,起码要达到成林、成材, 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从成材的要求出发,还应该有一个数量标准。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主要有 3 个:第一 个是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第二个是平均材积生长量,第三个是立地期望值。 3.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适地适树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归纳为两条:第一条是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 适地;第二条是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所谓选地适树,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 择适合的造林地;而选树适地是在确定了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 所谓改树适地,就是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 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例如,通过育种的方法,增强树种的耐寒性、耐旱 性或抗盐碱的性能,以适应在高寒、干旱或盐渍化的造林地上生长。 所谓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 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选择的途径和改造的途径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改造的途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 的进步逐步扩大,但是,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改造的程度是有限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 使用,而选择造林树种,使之达到更适地适树的要求,仍然是最基本的途径。 第三章 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林分层次的结构,即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效益最优发挥的重要基础。林分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树木年龄等因素,其中密 度和配置主要决定林分水平结构,树种组成和年龄主要决定林分垂直结构,组成结构和年龄结 构则由林分的树种比例、林木起源或营造时间决定。 第一节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林业工 作者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 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密度的作用 1.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树冠郁闭是森林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能勘加强幼林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抗性 减缓杂草的竞争,保持林分的稳定性,增强对林地环境的保护作用。 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作用较大。在人工林培育中,如需要森林提早郁闭或在林分 长期不郁闭就会根本丧失成林可能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以促进幼林及早郁 闭。 林木何时达到郁闭合理,要从树种特性、林地条件及育林目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2.密度 木生长的作用 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 材林阶段及中龄林阶段最为突出。 (1)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①无论处于任何条件下,奢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火对其他生长指标的作用要在相 当宽的 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儿乎不起作用。树木的高生 主要由树利 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来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把树高生长作为评价立地 条件质量生长指标(位地指数)的基本道理。 ②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 应,只有一些较耐荫的树种以及侧枝粗壮、顶端优势不旺的树种,才有可能在一定的 密度范围内,表现出密度加大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③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士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在湿 润的林地上,密度对高生长作用不甚明显,而在干早的林地上,密度的作用较突出, 过稀时杂草对树木的竞争作用使其生长受阻,过密时则树木之间的水分竞争使生长普 骗受抑,因此只有在话中的密度时高生长最好。 (2)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 这个作用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即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 大,直径生长越小,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这种效应无疑是和树木的营养面积直接有关的。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 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描述同龄纯林直径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有:正态分布、韦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伽玛 分布、贝塔分布、泊松分布、奈曼A分布、负二项分布等,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正态分布和 韦伯分布。密度对直径分布作用总的规律是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的数量增大,而大中径阶的 15
15 林分层次的结构,即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效益最优发挥的重要基础。林分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树木年龄等因素,其中密 度和配置主要决定林分水平结构,树种组成和年龄主要决定林分垂直结构,组成结构和年龄结 构则由林分的树种比例、林木起源或营造时间决定。 第一节 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林业工 作者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 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一、密度的作用 1.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树冠郁闭是森林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能加强幼林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抗性, 减缓杂草的竞争,保持林分的稳定性,增强对林地环境的保护作用。 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作用较大。在人工林培育中,如需要森林提早郁闭或在林分 长期不郁闭就会根本丧失成林可能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以促进幼林及早郁 闭。林木何时达到郁闭合理,要从树种特性、林地条件及育林目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2.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 材林阶段及中龄林阶段最为突出。 (1)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① 无论处于任何条件下,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比对其他生长指标的作用要弱,在相 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 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来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把树高生长作为评价立地 条件质量生长指标(立地指数)的基本道理。 ② 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 应,只有一些较耐荫的树种以及侧枝粗壮、顶端优势不旺的树种,才有可能在一定的 密度范围内,表现出密度加大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③ 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在湿 润的林地上,密度对高生长作用不甚明显,而在干旱的林地上,密度的作用较突出, 过稀时杂草对树木的竞争作用使其生长受阻,过密时则树木之间的水分竞争使生长普 遍受抑,因此只有在适中的密度时高生长最好。 (2)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 这个作用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即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 大,直径生长越小,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这种效应无疑是和树木的营养面积直接有关的。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 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描述同龄纯林直径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有:正态分布、韦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伽玛 分布、贝塔分布、泊松分布、奈曼 A 分布、负二项分布等,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正态分布和 韦伯分布。密度对直径分布作用总的规律是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的数量增大,而大中径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