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讲义 绪论和前言 内容提要 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什么是造林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 项生产性事业。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 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 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 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造林学(森林培育学) 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造林学》发展成为现代学科,始于1764年,是早是由德国人 R.Hager著《造林学》。 1865年,H.Von Catta著《造林学指南》 1916年,美国人J.w.Toumey著《实用造林学》(Seedling and planting in the practice of forest) 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 1921年,英国人RS.Troup著《印度树种造林学》(Silviculture of Indian trees) 《造林学》在我国成为现代的独立系统学科为时尚短 1912~1913年,在各省中等农林学校开始讲授《造林学》 1914年以后,高等学校设置林学系,开始讲授《造林学》 1933年,陈嵘著《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络论》,系统地论述了造 林学原理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才建立了本学科的基础。 “造林学为林学之一部,专论森林之建设、发达及更新之技术也。易 言之,造林学者,繁殖森林与维持森林之方法也。 造林学"Silviculture”之构成。 4、森林培育学的内涵 理论体系 ★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 ★森林结构及其培育
《森林培育学》讲义 绪论和前言 内容提要 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什么是造林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 项生产性事业。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 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 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 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造林学(森林培育学) 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造林学》发展成为现代学科,始于 1764 年,是早是由德国人 R.Hager 著《造林学》。 1865 年,H. Von Catta 著《造林学指南》 1916 年,美国人 J.W.Toumey 著《实用造林学》( Seedling and planting in the practice of forest) 1919 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 1921 年,英国人 R.S.Troup 著《印度树种造林学》(Silviculture of Indian trees) 《造林学》在我国成为现代的独立系统学科为时尚短 1912~1913 年,在各省中等农林学校开始讲授《造林学》 1914 年以后,高等学校设置林学系,开始讲授《造林学》 1933 年,陈嵘著《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系统地论述了造 林学原理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才建立了本学科的基础。 “造林学为林学之一部,专论森林之建设、发达及更新之技术也。易 言之,造林学者,繁殖森林与维持森林之方法也。 造林学“Silviculture”之构成。 4、森林培育学的内涵 理论体系 ★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 ★森林结构及其培育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措施 ★遗传调控 ★结构调控 ★环境调控 我国造林简史 1、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古代重视植树造林,古农书有关造林的详细描述 ·《齐名要术》描述了种白杨法秋耕令熟,至2月中,以犁作垄” 提倡全面秋季整地,次年作垄。 ·《王祯农书》提出栽松、柏用局部的穴状整地“先掘区(穴),用 粪土相合内区中“ ★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提出“防止水灾与旱灾 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并制定了我国 第一部《森林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50多年的造林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 ●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 ●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 现阶段的几大主要举措: ★1978年11月25日国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到北、华北、 东北(三北)风沙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 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8年水灾之后提出“六大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措施 ★遗传调控 ★结构调控 ★环境调控 二、我国造林简史 1、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古代重视植树造林,古农书有关造林的详细描述 ●《齐名要术》描述了种白杨法“秋耕令熟,至 2 月中,以犁作垄” 提倡全面秋季整地,次年作垄。 ●《 王祯农书》提出栽松、柏用局部的穴状整地“先掘区(穴),用 粪土相合内区中”。 ★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提出“防止水灾与旱灾 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并制定了我国 第一部《森林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 50 多年的造林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 ●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 ●稳步提高阶段(1978 年以后) 现阶段的几大主要举措: ★ 1978 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 东北(三北)风沙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 ★ 1979 年 2 月 23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 决定 3 月 12 日为我国植树节 ★ 1981 年 12 月 13 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 1984 年 9 月 20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8 年水灾之后提出“六大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 ●三生态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建设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安全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 五大转变 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 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 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 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 的地位”。 ★制定了一系列的造林技术规程的标准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主要林木种子区划 ●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开展了几大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 ●黄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准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辽河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998年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 ●三生态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建设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 ●五大转变 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 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03 年 6 月 25 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 展的决定》(9 号文件)。在 9 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 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 的地位”。 ★制定了一系列的造林技术规程的标准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主要林木种子区划 ●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开展了几大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 ●黄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辽河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998 年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第5) 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第7) 森林覆盖率:16.55%(世界平均29.6%,第120)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世界0.6公顷) 单位面积蓄积量:78立方米/公顷,世114立方米/公顷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世界平均72立方米(1/8)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基本消灭了森林“赤字 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 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继续减少; 林木蓄积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邵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低 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动力 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三、森林培育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育苗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苗木质量明显改善; ★人工林已实现较为严格的遗传控制 ★立地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 ★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林农复合经营发展迅速: ★造林(或经营)模型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用材林经营的经济效益评价更为精密: ★林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四、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上部分地区的人工造林面积 中国 200 万公顷/年 美国 120 加拿大30
森林面积:1.59 亿公顷(第 5) 森林蓄积量:112.67 亿立方米(第 7) 森林覆盖率:16. 55%(世界平均 29.6%,第 120) 人均森林面积:0.128 公顷,世界 0.6 公顷) 单位面积蓄积量:78 立方米/公顷,世 114 立方米/公顷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 立方米,世界平均 72 立方米(1/8)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基本消灭了森林“赤字” 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 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继续减少; 林木蓄积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低 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动力 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三、森林培育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育苗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苗木质量明显改善; ★人工林已实现较为严格的遗传控制; ★立地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 ★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林农复合经营发展迅速; ★造林(或经营)模型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用材林经营的经济效益评价更为精密; ★林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四、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上部分地区的人工造林面积 中国 200 万公顷/年 美国 120 加拿大 30
日本 20 全世界人工林保存面积约1.2~1.4亿公顷 ●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造林树种的选择 ★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种苗质量提高; ★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新技术在森林培育事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 组织培养 人工种子 转基因技术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稀士元素的应用 ★保水剂的应用 ★工厂化育苗技术 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 ★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工业用材林培育大体围绕6个目标和5个主要技术环节开展研究。6 个目标即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5个主要技 术环节即: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及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解决定向培育人工林合理栽培制度,同时对人工 林的长期生产力保持及生态问题开展研究。 ★特困地造林(退耕还林) 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 造林树种,解决树种、品种选择,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绿 化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并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 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占我国林地面积的84%。培育好这部分森林,对缓解木材供 需矛盾和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 活率、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天然林的抚育与间伐技术;对于
日本 20 全世界人工林保存面积约 1.2~1.4 亿公顷。 ●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造林树种的选择 ★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种苗质量提高; ★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新技术在森林培育事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 组织培养 人工种子 转基因技术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稀土元素的应用 ★保水剂的应用 ★工厂化育苗技术 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 ★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工业用材林培育大体围绕 6 个目标和 5 个主要技术环节开展研究。6 个目标即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5 个主要技 术环节即: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及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解决定向培育人工林合理栽培制度,同时对人工 林的长期生产力保持及生态问题开展研究。 ★特困地造林(退耕还林) 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 造林树种,解决树种、品种选择,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绿 化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并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 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占我国林地面积的 84%。培育好这部分森林,对缓解木材供 需矛盾和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 活率、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天然林的抚育与间伐技术;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