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讲稿 绪论 一、森林培育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1.森林培有的概念 (1)森林培育是林业的基础,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事 业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根本上讲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其发展基础是打 大资源和更新资派 森林培育则是扩大和更新森林资源的 建设事业 在无林地上造林以 扩大森林资源、在迹地上更新森林资源以及保护和经营管理天然林资源都包括在森林培育的范 围之内。 (2)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讲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 物。业原料。生物能瓶的 一种生立衬程,同时也是通时树木和森林的存在,浩并保护人 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沿用很久了, 一直有 人以为不贴切,“诰”字有制作和律浩的意思,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从而 疏忽了依靠白然力来培育森林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国刚成立的头30年,受苏联林兰 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程,所以更名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 育学是 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利 其研究内容包括良 壮苗的手 产、 无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所以本门 科的内容包括:林木种子(种子篇)、苗木培育(种苗学)、森林营造(造林学)、森林抚育和 森林主我更新(营林学)等5篇。 查林培育是把以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作为生立经营时象.它的活动以须在牛物群落与甘 生态环培 相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对生物体(以树木 与主)及 落的本质和系统的 识,以及对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就是森林培育必需的 识基础。生命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等,以及环境科学,尤其 是其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等,是为森林培有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 二、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森林培育学最早于1764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R.Harger所著的《造林学》 一书 为象征(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学教材)。1865年德国人Catter所著的《造林学指南》 一书为造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都说造林学起源于德国)。其后各国陆续出版了 许多有关造林学方面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916年美国人Toumey所著的《实用造林 学 1919 本多静 六所著的 《造林学要论》 1921年英 Troup所著的《印度树科 造林学》以及50年代美国人Baker和Smith所著的《育林学实践》。等等。 我国于1912一1913年,在中等农林院校开设《造林学》课程,讲授美国和日本的教材。 直到1933年造林学才成为一个学科。 我用著名林学家陈楼干1933出版《告林学椰要》和《浩林学论》。为我浩林学料的 发展奠定 其 文化大革命期间1 59年由华东华中协作组(以马大浦为主) 编写的《造林 学》教材及1961年由北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改 革开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出现了新的教材1981年出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 内容更全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沈国舫为主的专家组编写21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 三、森林培育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存在诸如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树种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从森林培育学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造林技术改造。 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 个方面 ①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a造林的指导思想从数量转变到质量上:
1 《森林培育学》讲稿 绪论 一、森林培育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1. 森林培育的概念 ⑴森林培育是林业的基础,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事 业。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根本上讲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其发展基础是扩 大资源和更新资源。而森林培育则是扩大和更新森林资源的一项建设事业,在无林地上造林以 扩大森林资源、在迹地上更新森林资源以及保护和经营管理天然林资源都包括在森林培育的范 围之内。 ⑵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 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 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 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沿用很久了,一直有 人以为不贴切,“造”字有制作和建造的意思,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从而 疏忽了依靠自然力来培育森林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头 30 年,受苏联林学 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程,所以更名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良种壮苗的生 产、无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所以本门 科的内容包括:林木种子(种子篇)、苗木培育(种苗学)、森林营造(造林学)、森林抚育和 森林主伐更新(营林学)等 5 篇。 森林培育是把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它的活动必须在生物群落与其 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对生物体(以树木为主)及其群落的本质和系统的认 识,以及对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就是森林培育必需的知 识基础。生命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等,以及环境科学,尤其 是其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等,是为森林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 二、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森林培育学最早于 1764 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 R. Harger 所著的《造林学》一书 为象征(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学教材)。1865 年德国人 Catter 所著的《造林学指南》 一书为造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都说造林学起源于德国)。其后各国陆续出版了 许多有关造林学方面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1916 年美国人 Toumey 所著的《实用造林 学》、1919 年日本人本多静六所著的《造林学要论》、1921 年英国人 Troup 所著的《印度树种 造林学》以及 50 年代美国人 Baker 和 Smith 所著的《育林学实践》。等等。 我国于 1912-1913 年,在中等农林院校开设《造林学》课程,讲授美国和日本的教材。 直到 1933 年造林学才成为一个学科。 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于 1933 年出版《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为我国造林学科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 1959 年由华东华中协作组(以马大浦为主)编写的《造林 学》教材及 1961 年由北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改 革开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出现了新的教材 1981 年出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 内容更全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沈国舫为主的专家组编写 21 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 三、森林培育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存在诸如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树种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从森林培育学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造林技术改造。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a 造林的指导思想从数量转变到质量上;
b抓好良种工作,改变见种就采、有种就造的现状:C直正做到话地话树:d加强造林后的抚 育管理。 ②发展良种基地,逐步扩大我国造林用种的良种比例 科学化、苗木生产规范化、苗林质量标准化 21世纪对森林培育工作提出的新方向、新任务、新要求,森林培育工作在总体上要处理好 以下几个大问题。 (1)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问题 (②)森林培育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 (3)森林的自然化培育和集约化培育的关系问题 (4)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的配合关系问题 四、建国以来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特点 1.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播种、封育多种方式加快绿化荒山。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己成为我国森林培育的主体。 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 又先后启动了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太行山、防风 治沙、黄河中上游、珠江、淮河、辽河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3.全民植树绿化和多种形式绿化共同发展 全民植树运动。大户绿色经营、联户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事企业单位参与开 发,世界银行、外商独资投资造林等。 4.加快了林种结构的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林业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加重视林业的经 济效益。加重了营造经济林的比重,经济林占造林面积的21%以上,更加重视树种和品质的选 择提高。 5.造林质量逐年提高 成活率,保存率提高:监管制度强化,质量意识提高。 五、 森林培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大面积低质量纯林潜伏着重大隐患,没有充分发挥森林应有的效益和动能。由于林种和树 种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大面积纯林、造成地力衰退,林地生产力水平下降,并且潜伏着病虫 害和火灾竿隐患 2.粗放经营管理制约了林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粗放经营是我因林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从采种、育苗到造林,抚育都存在粗放经营状况。 3. 管理不 有林地 逆转原因:基本建设征用林地,不合理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灾害以及管理不 力,使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甚至逆转为非林业用地。 4.经营目标不明确,造林与利用严重脱节。我们的传统习惯,种树不考虑利用,发展不考虑 市场, 生产与市场脱带, 不注重适地适树,不重视树种的选择。 六、 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 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噪声污染及热带雨林危机等, 都与森林资源锐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解决好森林问题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可以说, 森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这是因为森林在生态环境建 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关键 2、森林是关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 2.1森林是可特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2森林是可特续发展的环境基出
2 b 抓好良种工作,改变见种就采、有种就造的现状;c 真正做到适地适树;d 加强造林后的抚 育管理。 ② 发展良种基地,逐步扩大我国造林用种的良种比例。 ③ 以提高育苗质量为中心,实现育苗技术的科学化、苗木生产规范化、苗林质量标准化。 ④ 统筹安排,建立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体系。 21 世纪对森林培育工作提出的新方向、新任务、新要求,森林培育工作在总体上要处理好 以下几个大问题。 (1)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问题 (2)森林培育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 (3)森林的自然化培育和集约化培育的关系问题 (4)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的配合关系问题 四、建国以来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特点 1. 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播种、封育多种方式加快绿化荒山。 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森林培育的主体。 1978 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又先后启动了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太行山、防风 治沙、黄河中上游、珠江、淮河、辽河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3. 全民植树绿化和多种形式绿化共同发展 全民植树运动。大户绿色经营、联户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事企业单位参与开 发,世界银行、外商独资投资造林等。 4. 加快了林种结构的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林业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加重视林业的经 济效益。加重了营造经济林的比重,经济林占造林面积的 21%以上,更加重视树种和品质的选 择提高。 5. 造林质量逐年提高 成活率,保存率提高;监管制度强化,质量意识提高。 五、森林培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大面积低质量纯林潜伏着重大隐患,没有充分发挥森林应有的效益和动能。由于林种和树 种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大面积纯林、造成地力衰退,林地生产力水平下降,并且潜伏着病虫 害和火灾等隐患。 2. 粗放经营管理制约了林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粗放经营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从采种、育苗到造林,抚育都存在粗放经营状况。 3. 管理不力致使有林地逆转严重 逆转原因:基本建设征用林地,不合理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灾害以及管理不 力,使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甚至逆转为非林业用地。 4. 经营目标不明确,造林与利用严重脱节。我们的传统习惯,种树不考虑利用,发展不考虑 市场,生产与市场脱节,不注重适地适树,不重视树种的选择。 六、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 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噪声污染及热带雨林危机等, 都与森林资源锐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解决好森林问题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可以说, 森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这是因为森林在生态环境建 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森林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关键 2、森林是关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 2.1 森林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2 森林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2.3森林是生物能源的主体 3、森林维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七、新时期林业的战略性转变及对森林培育的要求 森林培育的观念和地位 进入新世纪 我国林业正在经历着五大战略性转变:1、林业任务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 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这是新时期林业的基本。 2、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3、由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部门 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 这是新时期林业的主要特征。 根据这五大战略性转变,将赋予森林培育学的观念和地位如何呢? 第一,我们以往习惯造林“来定义我们的森林培育工作。“造林“这个名词沿用很久,顾名思义, 即在没有森林,没有树木的地方造森林、种树,从无到有地创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往往 把森林培育看作是人工造林。森林培育的含义应该更广一些,种树造林是培育,天然林也有培 的含义 第二 ,以往以木材生产和林产品为主。森林培育包括生态林、商品林的培育。我们的森林培有 是以自然的培育和生产木材和林产品为主来开展的。我们的全部技术措施也是以用木材牛产为 主来制订的。 ,以往的森林培育以人工林为主要对象,新时期的森林培育还必须包括天然林的培育。 第四,森林越 育不光是林业部门的任务, 也将成为全社会的一项事业 第五,林地的范围更加扩大,今后坡耕地、农地甚至农田等类型的立地也有可能进行培育森林 第六,以往是山区才有林业,才有森林。今后将有城市林业、农用林业等等。城市也有森林 也要营造森林。 (二)新时期森林培有的基本任务 森林的全部效益发挥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优良质量、分布均匀的森林体系上。所谓足够 数量, 主要反映在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虽 森林郁闭度等指标」 优良质量主要反映在森材 蓄积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结构(林种结构、年龄结构、树种结构)上,还要反映在生物 名样性、森林的垂直结构上。因此,分布均匀是区域森林生森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森林 总量不足,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东部11省(市)覆盖率为34.27%。 西部森林覆盖率低,特别是西北5省仅为5.86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50年全国 按以往的速度和成效约需100年 因 全国而 是高森林质量 提高森林分布的均匀程度 特别包括了少林地区的森林数量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森林培育的基本措施 我们造林有六项基本技术措施,这是符合林业生产规律的。根据新时期林业的任务,森 林培有的基本措施是否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要东分利用白姚力 第二, 明确终 第三, 重视科学技术 就森林培育而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 1.林业科学技术的内涵丰富,知识含量大,影响长远,带动性强,回报率高 2.营林科技重点在立地、树种、密度。 3。要重视对阔叶树种培育技术的研究,从采种、播种、育苗到造林抚有 营林 学技术要有”定期、长期、固定、积累”,才能得到有规律的结论 八、森林培育学的学习方法 1.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利用生物直接改造自然和生产原料的学科。因此,必须遵循生物和环境
3 2.3 森林是生物能源的主体 3、森林维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七、新时期林业的战略性转变及对森林培育的要求 (一)森林培育的观念和地位 进入新世纪,我国林业正在经历着五大战略性转变:1、林业任务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 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这是新时期林业的基本。 2、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3、由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这是新时期林业的主要特征。 根据这五大战略性转变,将赋予森林培育学的观念和地位如何呢? 第一,我们以往习惯"造林"来定义我们的森林培育工作。"造林"这个名词沿用很久,顾名思义, 即在没有森林,没有树木的地方造森林、种树,从无到有地创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往往 把森林培育看作是人工造林。森林培育的含义应该更广一些,种树造林是培育,天然林也有培 育的含义。 第二,以往以木材生产和林产品为主。森林培育包括生态林、商品林的培育。我们的森林培育 是以自然的培育和生产木材和林产品为主来开展的。我们的全部技术措施也是以用木材生产为 主来制订的。 第三,以往的森林培育以人工林为主要对象,新时期的森林培育还必须包括天然林的培育。 第四,森林培育不光是林业部门的任务,也将成为全社会的一项事业。 第五,林地的范围更加扩大,今后坡耕地、农地甚至农田等类型的立地也有可能进行培育森林。 第六,以往是山区才有林业,才有森林。今后将有城市林业、农用林业等等。城市也有森林, 也要营造森林。 (二)新时期森林培育的基本任务 森林的全部效益发挥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优良质量、分布均匀的森林体系上。所谓足够 数量,主要反映在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郁闭度等指标上。优良质量主要反映在森林 蓄积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结构(林种结构、年龄结构、树种结构)上,还要反映在生物 多样性、森林的垂直结构上。因此,分布均匀是区域森林生态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森林 总量不足,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森林覆盖率为 18.21%,东部 11 省(市)覆盖率为 34.27%。 西部森林覆盖率低,特别是西北 5 省仅为 5.86%。《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 2050 年全国 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26%。按以往的速度和成效约需 100 年。因此,就全国而言,提高森林质量, 提高森林分布的均匀程度,特别包括了少林地区的森林数量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森林培育的基本措施 我们造林有六项基本技术措施, 这是符合林业生产规律的。 根据新时期林业的任务,森 林培育的基本措施是否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利用自然力 第二,明确经营目标 第三,重视科学技术 就森林培育而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 1.林业科学技术的内涵丰富,知识含量大,影响长远,带动性强,回报率高。 2.营林科技重点在立地、树种、密度。 3. 要重视对阔叶树种培育技术的研究,从采种、播种、育苗到造林抚育。 4. 营林科学技术要有"定期、长期、固定、积累",才能得到有规律的结论。 八、森林培育学的学习方法 1.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利用生物直接改造自然和生产原料的学科。因此,必须遵循生物和环境
辩证统一的自然规律,研究森林培育的全部理论和生产技术都必须善于分析周围的环境条件 2.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有其本身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强 的实践性。因此,要求学习森林培育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学握森林培育学的系 统理论 又能 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多种具体条件下的 实际生产问题。 3.森林培育学是建立在广泛的专业基出之上的一门学科,土壤学、气象学、树木生理学、树 木分类学、病理学、昆虫学、生态学等学科都为森林培育学提供了重要基础知识,在森林培育 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些专业基础知识。 如何发挥人为力量在森林培育生产中的作用也是我们学习森林培育学必须确定的一个观 自然条件是林木生长的 决定性因素,人为力量的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地认识自然,从而 科学地利用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也就是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来达到林 业生立的最佳效果 第一章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主要研究森林立地因子、分类和评价等内容,它是实现科学育林十分重要的应用 技术基础。通过森林立地研究, 能够选择最有生产 的 造林树种,提出适宜的育林措施,并 估将来的森林生 力及木材产量,进而能够对森林的分类经营、森林经营的各种效益、木材生 产成本和育林投资做出估计。 第一节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1.立地与生培(site and habitat】 “立地”是林学上的概念 “生境”生态学上的概念,两者的具体含义在不同的国家具 有不同的含义 含义也不尽相同, 今天,林学上的“立地”和生态学上的“生境”内涵已趋于相同。 一股来讲, 立地有两 层含义,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士 壤、气候)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 2.立地质量与立地条件(sit quality and site co ndition)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 关联,并有高低之分。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个既定的立地,对于 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有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 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沈国舫,1992) h华晋‘明目明4出喜留旰天途班佰壤味两电馨热其还喜 3.立地质 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 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4.立地分类与立地类型(s sit e type 立地有其自身的特性, 大面积的造林地并非存在充分 一致的立地条件 就科学研究而 言,对某一立地因子进行精细的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进行造林规划设计时,就很少 以这样的单一因子研究为基础。在森林培有学实践中,立地分类可从狭义和广义分类两方面来 理解。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叫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 件类型,简称 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 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广义上 说,立地分类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分类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分类, 多指狭义分类。 第二节森林立地的研究历史及发展趋势(P12自学)
4 辩证统一的自然规律,研究森林培育的全部理论和生产技术都必须善于分析周围的环境条件。 2.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有其本身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强 的实践性。因此,要求学习森林培育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掌握森林培育学的系 统理论,又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多种具体条件下的 实际生产问题。 3.森林培育学是建立在广泛的专业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土壤学、气象学、树木生理学、树 木分类学、病理学、昆虫学、生态学等学科都为森林培育学提供了重要基础知识,在森林培育 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些专业基础知识。 4. 如何发挥人为力量在森林培育生产中的作用也是我们学习森林培育学必须确定的一个观 点。自然条件是林木生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为力量的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地认识自然,从而 科学地利用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也就是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来达到林 业生产的最佳效果。 第一章 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主要研究森林立地因子、分类和评价等内容,它是实现科学育林十分重要的应用 技术基础。通过森林立地研究,能够选择最有生产力的造林树种,提出适宜的育林措施,并预 估将来的森林生产力及木材产量,进而能够对森林的分类经营、森林经营的各种效益、木材生 产成本和育林投资做出估计。 第一节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1.立地与生境(site and habitat) “立地”是林学上的概念,“生境”生态学上的概念,两者的具体含义在不同的国家具 有不同的含义,含义也不尽相同。 今天,林学上的“立地”和生态学上的“生境”内涵已趋于相同。一般来讲,立地有两 层含义,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 壤、气候)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 种无关。 2.立地质量与立地条件(site quality and site condition)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 关联,并有高低之分。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 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 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沈国舫,1992)。 3.立地质量评价(site quality assessment) 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立地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收获预 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 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4.立地分类与立地类型(sit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type) 每一立地有其自身的特性,大面积的造林地并非存在充分一致的立地条件。就科学研究而 言,对某一立地因子进行精细的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进行造林规划设计时,就很少 以这样的单一因子研究为基础。在森林培育学实践中,立地分类可从狭义和广义分类两方面来 理解。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叫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 件类型,简称 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广义上 说,立地分类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分类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分类, 多指狭义分类。 第二节 森林立地的研究历史及发展趋势(P12 自学)
第三节森林立地因子概述 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时,一般采用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三大类,物 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物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森林植被 因子主要指植物的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等 物理环境因手 1.气候 句括树木在内的绿色植物赖以生存的立地,主要受太阳能、水分、 二氧化碳和各种化学 养分的总生理有效供给量的支配,而控制这种供给的原动力来自于空间,即被定义为区成气候 的太阳辐射和隆水。当姚 ,年总辐射和降水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 一中由干思委和冬 夏季总辐射和降水分布的不同, 限定了植 的生长家 气候不仅影响到森林植被类型,而且也影响到林木的生长及生产力。北方的红松由小兴 安岭向南到长白山南部,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南方的杉木地跨北、中、南三个亚热带,生产 力以中亚热带南部最高,南、北亚热带较低,而马尾松生产力则由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逐渐提 高。总之,气候决定了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分布格局。 大气候主要决定着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局 部分 布。出 候的☒ 性,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 般作为大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在 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在生产力评价上目前气候因子通常只用于提供粗略生 力的指标,提供一个不同气候带(区域)间的生产力的相互比较概念,还不能建立起气候与林木 生长关系的精确模型。 2.地形 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地形主要影响到与林木生长直接 有关的水热因子和士壤条件。对于山地,地形对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同一山 区,特别是由低山到高山,由于地势不同形成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海 拔的升高可使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少,无霜期缩短,降水量以及大气、土壤湿度增加,从而可 能使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生长茂密或植被类型发生更替等。 局部地形的特点是:①比其他生态因子稳定、直观, 易干用和洲测定,②常常与林木生长 高度相关,地形稍有变化就能在林木生长上明显反映出来:③每 个局部地形因素。如坡向的 阳坡与阴坡,坡位的山脊、山坡与山洼,都能良好地反映着一些直接生态因子(小气候、土壤 植被等)的组合特征。如山脊(或坡的上部)反映着阳光充足、 干燥、风大,土层较薄(为残积母 质),水分较少,生长比较丽瘠薄的地被植物:山挂(或坡麓)如反映着比较阴湿、风微、土易 厚(通常为坡积土),而生长着喜湿喜肥的地被植物。 局部地形对森林生产力有 个局部地形因素有综合反映环境特征的作用,目 前国内外的森林立地工作者都在用地形来划分立地类型,并与林木生长建立回归模型,评价立 地质量。 3.十摆 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 度、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 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 土壤因 本身受气候 地形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形成不同地理区 的 增差异性 而不同的土壤也决定了不同树种的分布和生长潜力。在评价造林地的生产潜力以及制定造林技 术措施时, 一般都离不开对土壤条件的分析。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采用那些控制土壤有效水 分的因子作为主要的评判因子,如基岩或黏土层深度,它们决定了根层的深度并控制着影响该 层水分”量的十壤质地。十境养分状况一般训显得重要性低 由于土壤因子有如下一些特性 对林木 长所需的水、肥、 气、热具有控制作用:②与林木生长均有高度相关性:③ 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它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因此,土壤因子与 林木生长的关系在国内外有广泛研究,国外立地的一些早期研究,也多以土壤为主,日本的立
5 第三节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 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时,一般采用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三大类,物 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物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森林植被 因子主要指植物的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等。 一、物理环境因子 1.气候 包括树木在内的绿色植物赖以生存的立地,主要受太阳能、水分、二氧化碳和各种化学 养分的总生理有效供给量的支配,而控制这种供给的原动力来自于空间,即被定义为区域气候 的太阳辐射和降水。当然,年总辐射和降水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年中由于干、湿季和冬、 夏季总辐射和降水分布的不同,也限定了植物的生长条件。 气候不仅影响到森林植被类型,而且也影响到林木的生长及生产力。北方的红松由小兴 安岭向南到长白山南部,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南方的杉木地跨北、中、南三个亚热带,生产 力以中亚热带南部最高,南、北亚热带较低,而马尾松生产力则由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逐渐提 高。总之,气候决定了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分布格局。 大气候主要决定着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局 部分布。由于气候的这一特性,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一般作为大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在 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在生产力评价上目前气候因子通常只用于提供粗略生产 力的指标,提供一个不同气候带(区域)间的生产力的相互比较概念,还不能建立起气候与林木 生长关系的精确模型。 2.地形 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地形主要影响到与林木生长直接 有关的水热因子和土壤条件。对于山地,地形对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同一山 区,特别是由低山到高山,由于地势不同形成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海 拔的升高可使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少,无霜期缩短,降水量以及大气、土壤湿度增加,从而可 能使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生长茂密或植被类型发生更替等。 局部地形的特点是:①比其他生态因子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常常与林木生长 高度相关,地形稍有变化就能在林木生长上明显反映出来;③每一个局部地形因素。如坡向的 阳坡与阴坡,坡位的山脊、山坡与山洼,都能良好地反映着一些直接生态因子(小气候、土壤、 植被等)的组合特征。如山脊(或坡的上部)反映着阳光充足、干燥、风大,土层较薄(为残积母 质),水分较少,生长比较耐瘠薄的地被植物;山洼(或坡麓)则反映着比较阴湿、风微、土层 厚(通常为坡积土),而生长着喜湿喜肥的地被植物。 局部地形对森林生产力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局部地形因素有综合反映环境特征的作用,目 前国内外的森林立地工作者都在用地形来划分立地类型,并与林木生长建立回归模型,评价立 地质量。 3.土壤 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 度、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 土壤因素本身受气候、地质、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差异性, 而不同的土壤也决定了不同树种的分布和生长潜力。在评价造林地的生产潜力以及制定造林技 术措施时,一般都离不开对土壤条件的分析。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采用那些控制土壤有效水 分的因子作为主要的评判因子,如基岩或黏土层深度,它们决定了根层的深度并控制着影响该 层水分贮量的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状况一般则显得重要性低一些。 由于土壤因子有如下一些特性: ①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具有控制作用;②与林木生长均有高度相关性;③ 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它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因此,土壤因子与 林木生长的关系在国内外有广泛研究,国外立地的一些早期研究,也多以土壤为主,日本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