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分类仍以士土壤作为基础。但由于土壤的不直观性以及绘制立地图比较困难,在我国,除了平 原地区外,一般不采用土壤单因子评价立地质量,而是结合地形因子联合评价立地质量,进行 立地分类。 4.水 括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其持续期 等。对于平原地区的 一些造林地,水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平原地区的立地分类中,水文因 子特别是地下水位经常成为主要考虑的因子之一。 二、植被因子 那些反映生态系统特征、组成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种的存在,相对多度及相对大小,是立 地质量的指示者,从大的森林类型到林下植被 从不同生态特性的建群树种,到一些非建群植 物种分布,在不同层次及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森林生长的环境特征。 在植被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特别是某些生态适应幅度窄 的指示植物,更可以较清楚地揭示造林地的小气候、土壤水肥状况规律,帮助人们深化对立地 条件的认识。例如,蕨菜生长茂盛指示宜林地生产力高:马尾松、茶树、映山红、油茶指示酸 性土壤: 仙人掌群落指示士壤贫瘠和气候干旱等。在中国, 多数造林地植被受破坏比较严重 用指示植物评价立地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人为活动因子 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反映了各项人为活动对上述各项因子的作用。不合理的人为活 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 由于人为活动因子的多变性和不易确定性 在森林立地分类中, 铅▣作为其的立h因 形成或变化的 动力之 一进行分析,而 不作为立地条件类型的组成因子 四、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我国森林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任何单一立地因子都无法全面反映多级的环境特 征和正确地评价立地质量,必须采用多因子综合的方法。实际上影响森林类型和森林生长的因 素是众多的、综合的,因此当揭示的影响因子愈多,愈能综合,对森林立地质量的评价愈逼近 1.主导因子的概念 有些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微不足道,有的因子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起决定性 作用的因子,在造林学上称之为主导因子。 一般而言,在分析立地与林木的关系时,没有可能 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只要找出主导因子,就能满足造林树种选择和制定 造林技术措施的需要。 2.主导因子的确定方 主导因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光、热、气、水、养)之间的关系, 从分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面最 ,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境因子 另 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按照一般 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如干早、严寒、强风、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从造林地如何保证林木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养等生活因子着眼,逐 个分析各环境因子的作用程度,注意到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注意那些处于极端状态有 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的环境因子,主导因子就不难找出 主导因子的确定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见本章第四节。 一点是探索主 位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场合,场合变了,所以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主导因子。 第四节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6 地分类仍以土壤作为基础。但由于土壤的不直观性以及绘制立地图比较困难,在我国,除了平 原地区外,一般不采用土壤单因子评价立地质量,而是结合地形因子联合评价立地质量,进行 立地分类。 4.水文 包括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其持续期 等。对于平原地区的一些造林地,水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平原地区的立地分类中,水文因 子特别是地下水位经常成为主要考虑的因子之一。 二、植被因子 那些反映生态系统特征、组成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种的存在,相对多度及相对大小,是立 地质量的指示者,从大的森林类型到林下植被,从不同生态特性的建群树种,到一些非建群植 物种分布,在不同层次及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森林生长的环境特征。 在植被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特别是某些生态适应幅度窄 的指示植物,更可以较清楚地揭示造林地的小气候、土壤水肥状况规律,帮助人们深化对立地 条件的认识。例如,蕨菜生长茂盛指示宜林地生产力高;马尾松、茶树、映山红、油茶指示酸 性土壤;仙人掌群落指示土壤贫瘠和气候干旱等。在中国,多数造林地植被受破坏比较严重, 用指示植物评价立地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人为活动因子 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反映了各项人为活动对上述各项因子的作用。不合理的人为活 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 由于人为活动因子的多变性和不易确定性,在森林立地分类中,一般只作为其他立地因子 形成或变化的原动力之一进行分析,而不作为立地条件类型的组成因子。 四、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我国森林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任何单一立地因子都无法全面反映多级的环境特 征和正确地评价立地质量,必须采用多因子综合的方法。实际上影响森林类型和森林生长的因 素是众多的、综合的,因此当揭示的影响因子愈多,愈能综合,对森林立地质量的评价愈逼近 真实。 1.主导因子的概念 有些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微不足道,有的因子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起决定性 作用的因子,在造林学上称之为主导因子。一般而言,在分析立地与林木的关系时,没有可能 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只要找出主导因子,就能满足造林树种选择和制定 造林技术措施的需要。 2.主导因子的确定方法 主导因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光、热、气、水、养)之间的关系, 从分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面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境因子; 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按照一般 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如干旱、严寒、强风、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从造林地如何保证林木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养等生活因子着眼,逐 个分析各环境因子的作用程度,注意到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注意那些处于极端状态有 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的环境因子,主导因子就不难找出。 主导因子的确定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见本章第四节。 在分析主导因子时还需要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点是探索主导因子不能只凭主观分析,而要依靠客观调查;第二点是主导因子的地 位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场合,场合变了,所以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主导因子。 第四节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通常用林地上一定树种的生长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森林的立地质量。由于不同树种的生物学 特性并非一致,各立地因子对不同树种生长指标的贡献或限制存在一定的差异,立地质量也往 往因树种而异。同一立地类型,有的适宜多个树种生长,有的则仅适宜于单个树种生长,通过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便可确定某一立地类型上生长不同树种时各自的适宜程度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历史悠久、方法甚多 它始于18世纪初的德国 19世纪初以来 ,各因 林学家、生态学家对立地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由于各国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条 件、经营目标和研究者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类别。直接评定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言 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生长截距法等。间 接评价方法是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 或相关植被类型的 长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 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地文学立地分类法、群体生态坐标法、 土壤 一立地评价法 土壤调查法等。当前,国内采用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为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方法。下面仅 对此方法讲行介绍。 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也称多元地位指数法。这种方法能解决 有林地和无林地统一评价以及多树种代换评价的问题,因而被认为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 法, 一般用多元统计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即多元地位指数方程。采用数量化理论I或多元回归 分析的方法,肆立起树种的立地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成几株最高耘 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与各项立地因子如气候、士壤、植被以及立地本身的特性,根据各立 地因子与立地 指数间 偏相 业系数的 小(显著性),筛选出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 明不同主导因子分级组合下的立地指数的大小,并建立多元立地质量评价表,以评价立地的质 量。不同的立地因子组合将得到不同的立地指数,立地指数大者立地质量高(具体计算方法不 详细讲,自已看课本P21) 第五节森林立地分类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立地分类大体上可概括为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和综合多因子途径三个方面 1.植被因子途径 植被和环境是统一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植被本身就是立地条件的最佳反映者和最好指示 者,因而主张把植被作为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植被因子进行立地分 类和评价,可以通过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植被的各种性质特 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 (1)林木生长效果的应用 林木生长效果应用于立地分类和评价,主要采用的指标有地位级、地位指数、生长截距等。 地位级是指林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量度。常以林分平均树高和年龄的关系制定,地位级能反映 出林地生产力的相对等级,从而为立地类型的划分提供尺度。地位指数,认为树种在某一基准 年龄的优势木的高度与立地生产力的关系比其他任何一种量度更为密切,并且受林分密度和树 种组成的影响最小,地位指数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生长截距法是利用所选定 的早期树高生长估计立地质量,从而消除基准年龄的限制,多数研究认为胸高以上3~5节(一 般为5节)的节间长度较适于作为轮生节清楚的针叶林立地质量的量度,尽管这种方法有它的 简便特点,但它不能代替地位指数,它只能在未编地位指数表的情况下作为一种临时替代办 来应用 (2)植被组成、结构等特征的应用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生长情况与立 地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生态幅度较窄的植物种类,可用于评价生产潜力。因此
7 通常用林地上一定树种的生长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森林的立地质量。由于不同树种的生物学 特性并非一致,各立地因子对不同树种生长指标的贡献或限制存在一定的差异,立地质量也往 往因树种而异。同一立地类型,有的适宜多个树种生长,有的则仅适宜于单个树种生长,通过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便可确定某一立地类型上生长不同树种时各自的适宜程度。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历史悠久、方法甚多。它始于 18 世纪初的德国,19 世纪初以来,各国 林学家、生态学家对立地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由于各国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条 件、经营目标和研究者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类别。直接评定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 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生长截距法等。间 接评价方法是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 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地文学立地分类法、群体生态坐标法、土壤一立地评价法、 土壤调查法等。当前,国内采用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为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方法。下面仅 对此方法进行介绍。 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也称多元地位指数法。这种方法能解决 有林地和无林地统一评价以及多树种代换评价的问题,因而被认为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 法,一般用多元统计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即多元地位指数方程。采用数量化理论 I 或多元回归 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树种的立地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 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与各项立地因子如气候、土壤、植被以及立地本身的特性,根据各立 地因子与立地指数间的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显著性),筛选出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说 明不同主导因子分级组合下的立地指数的大小,并建立多元立地质量评价表,以评价立地的质 量。不同的立地因子组合将得到不同的立地指数,立地指数大者立地质量高(具体计算方法不 详细讲,自己看课本 P21)。 第五节 森林立地分类 一、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立地分类大体上可概括为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和综合多因子途径三个方面。 1.植被因子途径 植被和环境是统一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植被本身就是立地条件的最佳反映者和最好指示 者,因而主张把植被作为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植被因子进行立地分 类和评价,可以通过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植被的各种性质特 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 (1)林木生长效果的应用 林木生长效果应用于立地分类和评价,主要采用的指标有地位级、地位指数、生长截距等。 地位级是指林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量度。常以林分平均树高和年龄的关系制定,地位级能反映 出林地生产力的相对等级,从而为立地类型的划分提供尺度。地位指数,认为树种在某一基准 年龄的优势木的高度与立地生产力的关系比其他任何一种量度更为密切,并且受林分密度和树 种组成的影响最小,地位指数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生长截距法是利用所选定 的早期树高生长估计立地质量,从而消除基准年龄的限制,多数研究认为胸高以上 3~5 节(一 般为 5 节)的节间长度较适于作为轮生节清楚的针叶林立地质量的量度,尽管这种方法有它的 简便特点,但它不能代替地位指数,它只能在未编地位指数表的情况下作为一种临时替代办法 来应用。 (2)植被组成、结构等特征的应用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生长情况与立 地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生态幅度较窄的植物种类,可用于评价生产潜力。因此,一
些学者主张采用植被作为立地分类与评价的标志。前苏联学者莫洛佐夫于1904年创立林型学 说,认为“套林的结梅、组成、生产力和其他特点主要决定于立地条件”。源于芬兰学者凯扬 德尔(Cajander,1926)的立地分类,特别强调森林群落中的林下层片,如灌木、草本和地衣 苔藓等的指示作用。其基本点是一些低矮植物比高大乔木对立地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强,从而具 有较好的立地指示性】 但在很多地区,特别在人为干扰严重的地区,用个别指示植物鉴别立地类型是很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3)立地分类的植被因子途径 欧美国家一些研究植物群落学的学者做过不少研究,认为在高纬度地区,植被与环境间 的相关程度较高,加之人为干扰较少,用植被指示立地特征效果较好。特别在西北美,己成功 应用后演替相 群落作为立地分类的基础 在这种方法中,被称为生境型的 系立地苗 以占据特定海拔 地形条件的上、下层典型植物种为标志,这些生境型用 一层面的优势种取 名「如北美黄杉(花旗松)/毛核木】生境型。 2.坏境因子途径 (1)气候与林木生长 气候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它可以作为立地分类系统中立地区域、立地带、立地区等区划 单位的依据。在同 气候区内,大气候条件趋于 一致 小气候差异 一般可通过地形、 土壤因子 反映。 (2)地形与林木生长 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以通过地形来反映,因此可采用地形作为鉴别立地类型的 依据之 在我国南方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形因子在立地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采用地 形进行分 其局限性 它不适于地形简单的地区或平原地区:其次 地形对林木生 的影响,最终是通过气候和」 壤发生作用,因此,用它来划分立地类型显然要比直接利用气候 和土壤的方法精度低,特别是当它与土壤、气候相关不密切时,甚至出现错误。此外,有些学 者还认为利用地形因子作为分类依据,有时会掩盖某些立地类型形成的本质原因,不利于正确 制定营林措施】 (3)土壤与林木生长 在相对 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的影响,常被作为立地 类型划分的最重要的依据 土壤立地关系研究方法近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它将环境因子途径与植被因子 途径结合起来,通过立地因子与地位指数的关系,律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立 地类型划分。这种技术在森林植被稀少或缺乏的地区,营建大面积人工林项目是非常有用的。 3.综合多因子途径 从世界规模来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森林立地分类途径还是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 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P26) (1)前苏联乌克兰学派 (2)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立地分类系统 (3)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层次综合分类系统 森林立地分 的原则 (1)地域分异原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侧 (3)简明实用原则 二、查林立地分举的依掘 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划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区划单位划分依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属区划单位的级别,主要依据为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8 些学者主张采用植被作为立地分类与评价的标志。前苏联学者莫洛佐夫于 1904 年创立林型学 说,认为“森林的结构、组成、生产力和其他特点主要决定于立地条件”。源于芬兰学者凯扬 德尔(Cajander,1926)的立地分类,特别强调森林群落中的林下层片,如灌木、草本和地衣、 苔藓等的指示作用。其基本点是一些低矮植物比高大乔木对立地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强,从而具 有较好的立地指示性。 但在很多地区,特别在人为干扰严重的地区,用个别指示植物鉴别立地类型是很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3)立地分类的植被因子途径 欧美国家一些研究植物群落学的学者做过不少研究,认为在高纬度地区,植被与环境间 的相关程度较高,加之人为干扰较少,用植被指示立地特征效果较好。特别在西北美,已成功 地应用后演替植物群落作为立地分类的基础,在这种方法中,被称为生境型的一系列立地单元, 以占据特定海拔和地形条件的上、下层典型植物种为标志,这些生境型用每一层面的优势种取 名[如北美黄杉(花旗松)/毛核木]生境型。 2.环境因子途径 (1)气候与林木生长 气候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它可以作为立地分类系统中立地区域、立地带、立地区等区划 单位的依据。在同一气候区内,大气候条件趋于一致,小气候差异一般可通过地形、土壤因子 反映。 (2)地形与林木生长 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以通过地形来反映,因此可采用地形作为鉴别立地类型的 依据之一。在我国南方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形因子在立地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采用地 形进行分类有其局限性。首先,它不适于地形简单的地区或平原地区;其次,地形对林木生长 的影响,最终是通过气候和土壤发生作用,因此,用它来划分立地类型显然要比直接利用气候 和土壤的方法精度低,特别是当它与土壤、气候相关不密切时,甚至出现错误。此外,有些学 者还认为利用地形因子作为分类依据,有时会掩盖某些立地类型形成的本质原因,不利于正确 制定营林措施。 (3)土壤与林木生长 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的影响,常被作为立地 类型划分的最重要的依据。 土壤立地关系研究方法近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它将环境因子途径与植被因子 途径结合起来,通过立地因子与地位指数的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立 地类型划分。这种技术在森林植被稀少或缺乏的地区,营建大面积人工林项目是非常有用的。 3.综合多因子途径 从世界规模来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森林立地分类途径还是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 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P26) (1)前苏联乌克兰学派 (2)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立地分类系统 (3)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层次综合分类系统 二、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3)简明实用原则 三、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划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区划单位划分依据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属区划单位的级别,主要依据为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如《中国森林立地》中“森林立地带”的划分,主要依据气候,特别是其中的空气温度(◇10℃ 日数、>10℃积温数),还参照地貌、植被、土壤以及其他自然因子的分布状况。对人工林栽培 来说,还要考虑到品热日气温(℃)、最冷月气温(℃)、低温平均值(℃)答捕助指标。《中国李 林立地分类》 分类系统的一级区划单位“立地区域”主要依据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 地带性热力分异,经度地带性干湿分异,大地貌、巨地貌分异以及立地生产潜力和利用改造方 问等 2.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 对于基本的立地分类单位其依据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四、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区划和微观分类的分类方 式 个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一般由多个(级)分类单元组成。如德国的立地分类系统由4级组成 分别为生长区、生长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前二级是宏观区划单位,立地类型则是微 观的基本的立地分类单元。 1.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单位 在建立立地分类系统时均需设立系统的单位。立地分类系统的单位具有两层含义: 系统划分的分层数或乡 数 级别的名称 不同的分类系统 分类的者眼, 一样, 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级数和单位名称。系统的划分级数和级别名称见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简介一节. 2.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简介(P32) 第六节造林地种类 造林地的环境状况主要是指造林前土地利用状况 、造林地上的天然更新状况、地表状况以 及伐区清理状况等。这些环境因子对林木的生长发有没有显著的影响,因而没有包括在立地务 件的范畴之内。但这些因子对造林措施的实施(如整地、栽植、抚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为 了便于造林工作的实施,根据造林地环境状况的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的造林地类别,称为造林 地种类。造林地种类有许多,归纳起来有4大类。 1.荒山荒地 没有生长时森林植被,或在多年前森林梢被曹破坏,已退化为荒山或荒地植被的造林地。 荒山荒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造林地。 荒山造林地根据其上植被的不同,可划分为草坡、灌木坡及竹丛地等。 2)灌木坡 (3)竹丛地 (4)荒地 2.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 (1)农耕地指用于营造农田防护林及林粮间作的造林地种类。农耕地土壤肥厚,条件较 好,但坚实的犁底层不利于林木根系的生长,易使林木形成浅根系,容易风倒。因此,在造林 时要深耕及大穴栽植。 (2)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条件较好,其中水旁地有充足 的土壤水分供应,条件更好。在城镇地区四旁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可能是好地,有的可能是 建筑渣土,有的地方有地下管道及电缆。 (3)撂荒地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撂荒地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有流失现象, 草根盘结度不大 3采伐亦地和火格迹地 (1)代亦 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刚采伐的迹地 光照好, 士壤疏松湿润 原有材 下植被衰退,而喜光性杂草尚未进入,此时人工更新条件最好。采伐迹地的问题是伐根未腐朽, 枝桠多,影响种植点的配置和密度安排。此外,集材时机械对林地土壤的破坏也很大,破坏面 积高达10%~15%。 (②)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火烧迹地与采伐迹地相比,往往有较多的站 9
9 如《中国森林立地》中“森林立地带”的划分,主要依据气候,特别是其中的空气温度(>10℃ 日数、>10℃积温数),还参照地貌、植被、土壤以及其他自然因子的分布状况。对人工林栽培 来说,还要考虑到最热月气温(℃)、最冷月气温(℃)、低温平均值(℃)等辅助指标。《中国森 林立地分类》。分类系统的一级区划单位“立地区域”主要依据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 地带性热力分异,经度地带性干湿分异,大地貌、巨地貌分异以及立地生产潜力和利用改造方 向等 2.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 对于基本的立地分类单位其依据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四、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区划和微观分类的分类方 式。一个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一般由多个(级)分类单元组成。如德国的立地分类系统由 4 级组成, 分别为生长区、生长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前二级是宏观区划单位,立地类型则是微 观的基本的立地分类单元。 1.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单位 在建立立地分类系统时均需设立系统的单位。立地分类系统的单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 系统划分的分层数或级数,二是各个级别的名称。不同的分类系统,分类的着眼点不一样,相 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级数和单位名称。系统的划分级数和级别名称见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简介一节。 2.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简介(P32) 第六节 造林地种类 造林地的环境状况主要是指造林前土地利用状况、造林地上的天然更新状况、地表状况以 及伐区清理状况等。这些环境因子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的影响,因而没有包括在立地条 件的范畴之内。但这些因子对造林措施的实施(如整地、栽植、抚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为 了便于造林工作的实施,根据造林地环境状况的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的造林地类别,称为造林 地种类。造林地种类有许多,归纳起来有 4 大类。 1.荒山荒地 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在多年前森林植被遭破坏,已退化为荒山或荒地植被的造林地。 荒山荒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造林地。 荒山造林地根据其上植被的不同,可划分为草坡、灌木坡及竹丛地等。 (1)草坡 (2)灌木坡 (3)竹丛地 (4)荒地 2.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 (1)农耕地 指用于营造农田防护林及林粮间作的造林地种类。农耕地土壤肥厚,条件较 好,但坚实的犁底层不利于林木根系的生长,易使林木形成浅根系,容易风倒。因此,在造林 时要深耕及大穴栽植。 (2)四旁地 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条件较好,其中水旁地有充足 的土壤水分供应,条件更好。在城镇地区四旁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可能是好地,有的可能是 建筑渣土,有的地方有地下管道及电缆。 (3)撂荒地 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撂荒地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有流失现象, 草根盘结度不大。 3.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 (1)采伐迹地 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刚采伐的迹地,光照好,土壤疏松湿润,原有林 下植被衰退,而喜光性杂草尚未进入,此时人工更新条件最好。采伐迹地的问题是伐根未腐朽, 枝桠多,影响种植点的配置和密度安排。此外,集材时机械对林地土壤的破坏也很大,破坏面 积高达 10%~15%。 (2)火烧迹地 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火烧迹地与采伐迹地相比,往往有较多的站
杆、倒木需要清理。火烧迹地上的灰分养料较多,微生物的活动也因土温的增高而有所促进, 林地杂草较少,应及时更新,否则也如同老采伐迹地,不断恶化。 4.己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这类造林地的共同特点是造林地上已有树木,但其数量不足或质量不佳或树已衰老,需要 补充或更替造林。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第一节林种规划 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 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森林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照起 源可以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一、我国森林经营的方针和林种的划分 1.可持续发展与森林经营的方针 尽管直到目前为止册界上对干可持续林业尚无出较练一的定义,但其内函的中心,思相与可 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是一致的。国内外有关方面和专家关于它的基本思想和总体论述大体上也 是雷同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森林 资源和森林土地应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 神方面的需要 现代林业经营方针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的范畴已经在传统意义上有了很大的 拓展和延伸。现代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关系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 首先,林业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要向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它追 求物质生产的增加和经济利益的提高 但是,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森林的公益需求快速增长,从游憩娱 乐和美学环境的角度经营森林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 因此,森林物质生产必须和保护良好的生活环境相一致,森林利用过程中并不能损害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恰恰相反,必须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木材和多种林 立品的生产并获得品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物种和结构的多样性、复杂 性和巨大的功能,积极并充分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和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世界各国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林业经营有3种模式: 是森林的经济 生态、社会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此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这些国家森 林资源丰富,有着长期实行以木材为中心的森林永续利用经验。 二是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是以林业分工论和多效益理论为指导,分类 经营,但侧重于发挥其中的某些效益和经营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突 出其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以发挥森林多种效益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法国、新西 兰、澳大利亚、前苏联等国在向这一经营模式的转轨中取得了明显成果 三是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中间类型,其特点是以森林的永续利用为 指导,充分发辉森林的多种效益,实行综合经营。瑞典、美围、日本等国属于出模式。 发展中国家则实行林业多元化结构的经营模式。发展中国家目前尚处于向工业化转变的时 期,面临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能源短缺,毁林开荒等众多的共同问题,森林资原不新减少 木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林产加工业不发达,而国家又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对森林提出 10
10 杆、倒木需要清理。火烧迹地上的灰分养料较多,微生物的活动也因土温的增高而有所促进, 林地杂草较少,应及时更新,否则也如同老采伐迹地,不断恶化。 4.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这类造林地的共同特点是造林地上已有树木,但其数量不足或质量不佳或树已衰老,需要 补充或更替造林。 第二章 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第一节 林种规划 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 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森林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照起 源可以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一、我国森林经营的方针和林种的划分 1.可持续发展与森林经营的方针 尽管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对于可持续林业尚无比较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的中心思想与可 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是一致的。国内外有关方面和专家关于它的基本思想和总体论述大体上也 是雷同的。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森林 资源和森林土地应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 神方面的需要。 现代林业经营方针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的范畴已经在传统意义上有了很大的 拓展和延伸。现代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关系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 ➢ 首先,林业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要向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它追 求物质生产的增加和经济利益的提高; ➢ 但是,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森林的公益需求快速增长,从游憩娱 乐和美学环境的角度经营森林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 因此,森林物质生产必须和保护良好的生活环境相一致,森林利用过程中并不能损害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恰恰相反,必须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木材和多种林 产品的生产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物种和结构的多样性、复杂 性和巨大的功能,积极并充分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和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世界各国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林业经营有 3 种模式: ➢ 一是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此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这些国家森 林资源丰富,有着长期实行以木材为中心的森林永续利用经验。 ➢ 二是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是以林业分工论和多效益理论为指导,分类 经营,但侧重于发挥其中的某些效益和经营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突 出其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以发挥森林多种效益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法国、新西 兰、澳大利亚、前苏联等国在向这一经营模式的转轨中取得了明显成果。 ➢ 三是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中间类型,其特点是以森林的永续利用为 指导,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实行综合经营。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属于此模式。 发展中国家则实行林业多元化结构的经营模式。发展中国家目前尚处于向工业化转变的时 期,面临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能源短缺,毁林开荒等众多的共同问题,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木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林产加工业不发达,而国家又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对森林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