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 、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 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1.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2.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曰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中 考 语 文 诗 词 鉴 赏 12 大题型 一、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 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 1.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 2.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策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遺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 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 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 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1的“乱”,字面意思 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2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 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 树数莺啼”,例2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 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 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 果,从虛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1,如果用“数”,只说明舂天红林深处黄 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
闯关策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 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 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 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 1 的“乱”,字面意思 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 2 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 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 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 树数莺啼”,例 2 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 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 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 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 1,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 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
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 中“成干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 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 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 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 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1(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 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例2(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二、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內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 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 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 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 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 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 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 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 1(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 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例 2(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二、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 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 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1.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舂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2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 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闯关策略
例 1.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 2.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 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闯关策略: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 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 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 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1,“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 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 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然后通读 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 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 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 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 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例2,如 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 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 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 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丟掉了物欲, 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 寞”呢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 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 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 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 1,“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 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 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然后通读 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 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 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 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 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例 2,如 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 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 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 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 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 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