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不死丛# 本书初稿写于192至1973年间,那 时我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高级研究院度 过哈佛大半给子我的休很年。在此后的一 年里,这部书稿只好桐置一旁,而就在这一 年,我被遨请永久性加盟高级研究院并接 受了这一遗请。因而,大量的修改和扩充 工作完成于1974至1975年,只有很少一 部分完战于1975至1976年。我很清楚, 我的论述还可进一步拓展、充实和润色。 鸣谢 但是,到了1976年3月,我认为书猜已经 成熟,渴望向公众和盘托出我的创意、乃至 漆见。记得在50年代,哥伦比亚的一位时 攻都长热衷于发布新政令,当我劝其要谨 慎行享时,他解释道,他缺乏资金去雇佣一 个庞大的研究班子,所以,他说:“如果政令 确实损害了某些团体成员的利益,他们自 然会在政令出台之后替我去做必要的研究 工作;如果他们能梦说服我,我会发布一个 新政令!”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出版了拙 著。一些团体和批评家也许会对她愤愤不 平,要是我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就不得不向 他们承诺另写一书一但我怀疑他们会希 望我这样做。 说到潜在的批评者,我特别应该向J G.A.波科克致歉,他的论著《马基雅弗利 时期》(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5年),多 处涉及与本书话题密切相关的一些论愿。 1倍 http://www.lishidl.cn/printing.htm 2009-3-6
11 微量与利进 虽然我曹颜得益于波科克教授的一些论文 (这些论文后来被收入他的纪念集),但是, 在我有机会拜读到他的大著《马基雅弗利 时期》之前,本书已经定稿。由于这一原 因,我的论述并非如人们猜怨的那样是与 波科克教授的观点的全面交锋。 有几位同仁的建议和鼓励对我帮助很 大,但是他们无须对本书负责。在高级研 究院中,与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相互交 流切嗟,使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得益于 1972至1973年间与戴维·西恩和皮埃尔, 布尔迪以及1974至1975年问与昆廷·斯 金纳和唐那德·温奇的探讨。1973年,朱 迪斯·史凯拉和迈克尔·沃尔泽先嗜了本书 的初稿,两位当时对这部书稍所提出的意 见,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另外,朱迪斯·腾 德物以她惯有的敏锐,对初稿提出了极为 详细的批评意见。最后,我要惑谢普林斯 顿大学出版社的桑福德·撒切尔和其他同 仁,他们以非凡的耐心,惊人的速度和崇高 的数业着神整理出版了这部手稿。 1976年5月于断泽西普林斯领 7 http://www.lishidl.cn/printing.htm 2009-3-6
11 不光鸟丛书 本书的写作源于下面这种博况:无论 经济增长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还是二者兼具的社会,当代社会科 学都无法解释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政治后 果,也许更重要的是,都无法解释经济增长 所带来的极其频繁的、灾难性的政治后采。 我认为,在经济扩张的早期,特别是在17 和18世纪,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联 系。由于当时尚无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和 导论 政治学,也就不存在骑越半科界线的问题。 因此,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可以自由地 探寻和思考诸如商业扩张可能对和平的影 响或工业发展可能对自由的影响等问题。 如果我们在这一领城缺乏系统的专门知 识,那么,回顾一下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似乎 是很值得的。 这就是我操写本书的原动力。这些想 法促使我大胆走进17和18世纪的社会思 想大度。考虑到这座大复的丰富和复杂内 容,当我政得比最初期待的更多的成采和 显得比最初更加充满雄心壮志而走出这座 大复时,并不会令人感到惊奇。实际上,正 是借助对我所开始探讨的问题的回答,产 生了解释资本主义“着神”和资本主义兴起 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新方法是一种令人感 兴趣的副产品。在这里,概述一下这方法 并且对关于该方法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出 18 http://www.lishidl.cn/printing.htm 2009-3-6
11 武亚与和拉 较为详尽的描述,可能是大有裨益的。 大量文学作品,使封建时代和文艺复 兴时期的赉族式的崇高理想与后世的资本 主义精神、基督教新教伦理形成鲜明的对 比。前一种伦理的衰落过程和后一种伦理 的兴起过程,已被作了详尽的考寒,并被做 了如下确切描述:作为两个性质截然相反 的过程,它们分别以不同的社会阶级为主 角,一方是正在走向没落的贵族,而另一方 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当然,历史 学家早已意识到,将一个初出茅庐的挑战 者最终变成成熟的胜利者这一过程作为庆 典来描述,这将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是,对 这一观念变迁的考察(即使不是更为需要 的),至少同样需要那些探究社会的科学知 识和所谓社会运动规律的概念。虽然马克 思主义者和韦伯主义者对有关经济和非经 济因素的重要性的看法存有分歧,但他们 都将资本主义及其糟神的兴起视为对先前 存在着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冲 击。 近来,一些历史学家对法国大草命的 阶级性质提出质疑。在涉及思想史时,我 并不渴望辑毁偶像;但是,出于类似的考 虑,我将提出一些证据来证明下面这一看 法:虽然新思想在很大程废上海于旧思想, 但人们通常低估了这一点。思想的漫长变 19 http://www.lishidl.cn/printing.htm 2009-3-6
11 死出书 迁被描述为一个内生的过程,这当然比将 其描述为独树一帜的反叛思想的兴起更为 复杂,而且,这种反叛思想的产生,同时也 就是迄今仍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念的農 落。这种指述涉及对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思 想和主张的认同,这些思想和主张的后果 必然不为个别环节的支持者所知,至少在 思想的濮进进程的初期是如此;因为要是 他们最初意识到他们的思想最终会将其引 向何处,他们会为之战粟并修正其思想。 在重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想时,人 们通常必须利用许多原始证据并且能够提 供这些原始证号,但却忽视了证据所处的 思想体系。这实际上就是本书第一章所要 论述的内容。在第二章,所关注的东西集 中于一系列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对那些充 分发晨了这些观点的作者,例如,孟德斯鸠 (Moteaquieu}和斯图尔特爵士(Sir Jamcs Steuart),做了更为详尽的介绍。我尽力去 理解他们的具体主张与他们的一般思维方 式有何关联,因为他们的具体主张能够凸 显本书的论题。第三章对本书所描述的一 些知识性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它们与当代某 些困境的关系做了一些评述。 20 http://www.lishidl.cn/printing.htm 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