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第一章核酸的化学 目的 本章主要讲授DNA的分子结构和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为进 步学习核酸的代谢奠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内容,了解核 要求酸的发展史。 重点重点:DM的分子结构和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难点:DNA的分子结构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第一节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功能化学组成 4学时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理论讲授 1、种类 2、分布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l、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举例说明 2、RNA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列表说明) 、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 、核糖和脱氧核糖 、磷酸 图示法 四、基本核苷与一些稀有核苷的结构、命名和符 号; 五、核苷酸 第三节核酸的分子结构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一级结构 (二)DNA的二级结构 (三)DNA的三级结构 、RNA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般的物理性质(1溶解性;2分子大小;3 形状;4沉降特性;5粘度) 、两性解离、等电点及电泳(1两性解离;2 等电点;3电泳) 三、紫外吸收性质 四、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五、酸解和碱解 ★第五节核蛋白 核糖体
6 名 称 第一章 核酸的化学 目 的 要 求 本章主要讲授 DNA 的分子结构和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为进 一步学习核酸的代谢奠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内容,了解核 酸的发展史。 重 点 难 点 重点: DNA 的分子结构和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难点:DNA 的分子结构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学时 第一节 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功能化学组成 一、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1、种类 2、分布 二、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RNA 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列表说明) 一、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 二、核糖和脱氧核糖; 三、磷酸 四、基本核苷与一些稀有核苷的结构、命名和符 号; 五、核苷酸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DNA 的分子结构 (一)DNA 的一级结构 (二)DNA 的二级结构 (三)DNA 的三级结构 二、RNA 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一般的物理性质(1 溶解性;2 分子大小;3 形状;4 沉降特性;5 粘度) 二、两性解离、等电点及电泳(1 两性解离;2 等电点;3 电泳) 三、紫外吸收性质 四、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五、酸解和碱解 *第五节 核蛋白 一、核糖体 二、病毒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图示法 图示法 图示法
名称第二章蛋白质的化学 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理论知识,明 要求|确蛋白质结构的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酶和信息代 谢奠定基础 重点重点: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缩写符号及氨 基酸的分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的重要性质;蛋白质的分子 难点 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第一节氨基酸 75学时介绍氨基酸的共同特点与结构通式 理论讲授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氨基酸的分类: 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肽 、肽和肽键 、肽的重要性质 、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肽类 四、合成肽简介 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构象和维持构象的作用力 三、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四、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第四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举例说明 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启发式方法 第五节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等电点和电泳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的沉淀 四、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五、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第六节蛋白质的分类 第七节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及应用 、蛋白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 、蛋白质的应用
7 名 称 第二章 蛋白质的化学 目 的 要 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理论知识,明 确蛋白质结构的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酶和信息代 谢奠定基础。 重 点 难 点 重点重点: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缩写符号及氨 基酸的分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的重要性质;蛋白质的分子 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7.5 学时 第一节 •氨基酸 介绍氨基酸的共同特点与结构通式 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一、氨基酸的分类: 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肽 一、肽和肽键 二、肽的重要性质 三、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肽类 四、合成肽简介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构象和维持构象的作用力 三、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四、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六、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第四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第五节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等电点和电泳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三、蛋白质的沉淀: 四、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五、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类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及应用 一、蛋白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二、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 三、 蛋白质的应用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启发式方法
名称第三章酶 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 要求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较系统地掌握酶的一般知 识,为学习物质代谢奠定基础 重点|重点: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难点难点:酶的作用机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第一节酶的命名与分类 、酶的命名 理论讲授 1、习惯命名法2、系统命名法 举例说明 、酶的分类与标码: 第二节酶的催化性质 、酶的化学本质 酶的催化特点 、酶催化的专一性 第三节的作用机制 、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催化机理 三、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机理 第四节影响醵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酶反应速度与酶活力单位 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第五节变构酶和同工酶 、变构酶 、同工酶 ★第六节酶工程 、酶工程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酶法分析的应用 三、酶制剂的应用 第七节维生素与辅酶 结合实例说明 、维生素 、辅酶和辅基概念;重要辅酶(辅基)的结构 与功能
8 名 称 第三章 酶 目 的 要 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 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较系统地掌握酶的一般知 识,为学习物质代谢奠定基础。 重 点 难 点 重点: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难点:酶的作用机理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7 学时 第一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二、酶的分类与标码: 第二节 酶的催化性质 一、酶的化学本质 二、酶的催化特点: 三、酶催化的专一性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酶的活性中心: 二、酶的催化机理 *三、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机理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酶反应速度与酶活力单位 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第五节 变构酶和同工酶 一、变构酶 二、同工酶 *第六节 酶工程 一、酶工程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二、酶法分析的应用 三、酶制剂的应用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酶 一、维生素 二、辅酶和辅基概念;重要辅酶(辅基)的结构 与功能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结合实例说明
名称第四章糖代谢 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 历程和生物学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蔗糖和 要求|淀粉的合成,明确生物体内糖代谢的基本途径 重点糖酵解、三羧酸循坏的反应历程和生物学意义:磷酸戈糖途径的 特点和生物学意义;蔗糖和淀粉的合成,明确生物体内糖代谢的 基本途径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第一节生物体内的糖类 6学时 单糖及其衍生物二、寡糖三、多糖 理论讲授 第二节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举例说明 、蔗糖的水解 、淀汾的降解 、纤维素的降解 第三节糖酵解 、糖酵解的概念和糖酵解的细胞定位 、糖酵解的生化历程 、糖酵解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 四、丙酮酸的去向 四、糖酵解的调控 第四节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产物随 即进入TCA循环中 、TCA循环的反应历程 三、三羧酸循环中的化学计算 四、TA循环的回补反应 五、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六、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补充 第五节磷酸戊糖途径(PPP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 第六节单糖的生物合成 、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及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 、糖异生作用反应历程 、糖异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调控(选讲) 第七节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活化的单糖基供体及其相互转化 、蔗糖的合成: 启发式方法 、淀粉(糖元)的合成: 纤维素的合成(纤维素合酶催化)
9 名 称 第四章 糖代谢 目 的 要 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 历程和生物学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蔗糖和 淀粉的合成,明确生物体内糖代谢的基本途径。 重 点 难 点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历程和生物学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 特点和生物学意义;蔗糖和淀粉的合成,明确生物体内糖代谢的 基本途径。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6 学时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 一、单糖及其衍生物 二、寡糖 三、多糖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蔗糖的水解 二、淀汾的降解 三、纤维素的降解 第三节 糖酵解 一、糖酵解的概念和糖酵解的细胞定位 二、糖酵解的生化历程 三、糖酵解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 四、丙酮酸的去向 四、糖酵解的调控 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 A,产物随 即进入 TCA 循环中。 二、TCA 循环的反应历程 三、三羧酸循环中的化学计算 四、TCA 循环的回补反应 五、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六、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补充)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PPP 途径) 一、磷酸戊糖途径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 第六节 单糖的生物合成 一、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及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 二、糖异生作用反应历程 三、糖异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调控(选讲) 第七节 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一、活化的单糖基供体及其相互转化 二、蔗糖的合成: 三、淀粉(糖元)的合成: 三、纤维素的合成(纤维素合酶催化)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启发式方法
名称第五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了解细其他氧 化酶系统,明确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要求 重点重点: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难点难点:呼吸系统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第一节生物氧化概述 4学时 、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 、生化反应自由能变化 理论讲授 、高能化合物 启发式方法 第二节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电子传递链概念与部位 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链(组分) 、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四、呼吸链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分布 五、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抑制剂(包括作用部位) 第三节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类型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P/O比、解偶联剂、 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氧化磷酸化的机理(掌握每一种假说的要点) 四、线粒体穿梭系统 l、外NADH脱氢酶2、磷酸甘油穿梭 苹果酸穿梭 五、能荷 1、能荷的概念 2、能荷对ATP生成与利用途径的调节 第四节其他氧化酶系统 、植物的抗氰氧化酶系统 、多酚氧化酶系统 、抗坏血酸氧化酶系统 例证法 四、超氧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系 五、细胞色素P系统(不要求)
10 名 称 第五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目 的 要 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了解细其他氧 化酶系统,明确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 重点: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难点:呼吸系统的多样性 时 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4 学时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 二、生化反应自由能变化 三、高能化合物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一、电子传递链概念与部位 二、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链(组分) 三、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四、呼吸链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分布 五、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抑制剂(包括作用部位)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类型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P/O 比、解偶联剂、 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三、氧化磷酸化的机理(掌握每一种假说的要点) *四、线粒体穿梭系统 1、外 NADH 脱氢酶 2、磷酸甘油穿梭 3、苹果酸穿梭 五、能荷 1、能荷的概念 2、能荷对 ATP 生成与利用途径的调节 *第四节 其他氧化酶系统 一、植物的抗氰氧化酶系统 二、多酚氧化酶系统 三、抗坏血酸氧化酶系统 四、超氧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系 统 五、 细胞色素 P450系统(不要求) 理论讲授 启发式方法 例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