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一课堂学案 要点突破 强者所攻,服难关众山小 、实词 词多义 千载琵琶作胡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 ①语琵琶声停欲语迟 语曰:唇亡则齿寒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②哀将而生之乎 秦人不暇自哀 谁为哀者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鳏寡孤独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④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点拨】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 告诉,相告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庯哭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 词,仅,只有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词,刚才 2.古今异义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 义
第 5 课 杜甫诗三首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语.曰:唇亡则齿寒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②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 君将哀.而生之乎 秦人不暇自哀. 谁为哀.者 ③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鳏寡孤独.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 ④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点拨 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 yù, 告诉,相告 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 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 词,仅,只有 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 连词,假如/副词,刚才 2.古今异义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 义 :
今 义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 义义 ③一去紫台连朔漠 义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 义 今 义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今 义义 【点拨】①“省”古义:曾经。今义:醒悟、探望、检査自己,或“节省、减去”。② 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③古义:离开。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④古义: 指晚年。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⑤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3.词类活用 伤木 枫 树 林 无 落 萧 萧 点拨】①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②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落下,飘坠 名句积累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课文理解 《秋兴八首》(其一) 1.诗人的感情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的感情借助景物得以烘托出来。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使诗人 自然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而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又是何等哀 伤。所以说,首联的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去.紫台连朔漠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省”古义:曾经。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② 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③古义:离开。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④古义: 指晚年。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⑤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3.词类活用 ① 玉 露 凋 伤 . . 枫 树 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无边落木萧萧 下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②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落下,飘坠。 二、名句积累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课文理解 《秋兴八首》(其一) 1.诗人的感情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点拨 诗人的感情借助景物得以烘托出来。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使诗人 自然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而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又是何等哀 伤。所以说,首联的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点拨】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 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 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准确 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 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 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 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 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咏怀古迹》(其三)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写的一幅什么样 的画面?目的何在? 【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 邇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即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描绘这样一幅图画,是为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登高》 4.公元767年的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独自登高,写下了即景抒怀的七言律诗《登高》。 请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触发的思考与感慨。 【点拨】前两联写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 风、秋天的高爽、清白色的渚和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颔联写远 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的气势, 萧萧”“滚滚”使人联想到草木摇落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 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 英雄难再! 5.《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 了怎样的意境。 【点拨】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 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 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 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感悟恿结 归纳体验,独材一帜很重是 、中心主旨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诗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绪缠绵,断而 复续,总写秋兴所感。首联直点秋景。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颔联紧 承首联对秋景作更进一层渲染,以飞动、壮阔的笔触抒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使情景交融,创 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颈联承颔联一转,江间承峡,塞上承山,菊开山间,舟系江边,这 四句错综相映;而江间塞上,状其悲愁,丛菊孤舟,写其凄凉。尾联转入秋思,处处寄寓客 居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写出诗人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总之,本诗抒发的 是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2.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点拨 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 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 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准确, 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 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 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 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 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咏怀古迹》(其三)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写的一幅什么样 的画面?目的何在? 点拨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 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即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描绘这样一幅图画,是为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登高》 4.公元 767 年的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独自登高,写下了即景抒怀的七言律诗《登高》。 请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触发的思考与感慨。 点拨 前两联写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 风、秋天的高爽、清白色的渚和沙; 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颔联写远 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的气势, “萧萧”“滚滚”使人联想到草木摇落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 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 英雄难再! 5.《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 了怎样的意境。 点拨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 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 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 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一、中心主旨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诗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绪缠绵,断而 复续,总写秋兴所感。首联直点秋景。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颔联紧 承首联对秋景作更进一层渲染,以飞动、壮阔的笔触抒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使情景交融,创 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颈联承颔联一转,江间承峡,塞上承山,菊开山间,舟系江边,这 四句错综相映;而江间塞上,状其悲愁,丛菊孤舟,写其凄凉。尾联转入秋思,处处寄寓客 居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写出诗人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总之,本诗抒发的 是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 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登高》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 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 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写作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 1.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这首诗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 四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州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州的往复。 2.情景的和谐统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 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 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 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企图表达的感情也 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咏怀古迹》(其三)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 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 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 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 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 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 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 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登高》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 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 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 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 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 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 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三、结构图解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 君的动 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登高》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 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 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二、写作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 1.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这首诗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 四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州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州的往复。 2.情景的和谐统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 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 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 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企图表达的感情也 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咏怀古迹》(其三)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 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 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 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 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 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 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 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登高》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 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 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 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 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 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 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三、结构图解
秋兴八首(其一) 首联:玉露、枫林、巫山、巫峡 漂泊沦落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情景交融国运暗淡 颈联:丛菊、孤舟 故园之思 尾联:催刀尺、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明)昭君:千载之怨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暗)诗人:深沉怨恨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风、天、猿 首联 颔联:落木、长江 自身 颈联悲秋作客 天下 多病登台 尾联:艰难、潦倒」 四、古今对译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 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 气萧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零落了,巫山、巫峡山髙林密,一派萧 瑟阴森的景象 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延八十 余千米,山势陡峭。 江间波浪兼天涌, 萧森:萧瑟阴森。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 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巫峡江中 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兼天:连天。塞上 风云接地阴:实际是联想而来,背 从菊两开 景是当时回纥、吐蔷不时侵扰。 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 他。日泪,孤舟二系 故园心 感伤流泪已非一日,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首联:玉露、枫林、巫山、巫峡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颈联:丛菊、孤舟 尾联:催刀尺、急暮砧 情景交融 漂泊沦落 国运暗淡 故园之思 咏怀古迹(其三) (明)昭君:千载之怨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暗)诗人:深沉怨恨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登 高 首联 风、天、猿 渚、沙、鸟 颔联:落木、长江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艰难、潦倒 悲秋 自身 天下 四、古今对译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 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 气萧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零落了,巫山、巫峡山高林密,一派萧 森。 瑟阴森的景象。 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延八十 余千米,山势陡峭。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 波浪 兼天涌,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 塞 上 风云接地阴 。 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江间:指巫峡江中。 兼天:连天。塞上 风云接地阴:实际是联想而来,背 景是当时回纥、吐蕃不时侵扰。 丛菊两开 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 他 日 泪, 孤舟一 系 故园心 。 感伤流泪已非一日,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