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一课时) 《月夜》《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2、把握《月夜》和《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衬托、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预习案 问题导学 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参考:①诗歌:《望岳》、《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登高》等等。②特点 诗风沉郁顿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莤,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 、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见金版学案P11 2.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P112 3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炼宇型)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 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 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注: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 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2)诗眼的位置:①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②在诗句中:《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②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4)★答题步骤(①释字义。②解释诗句。⑧明手法。④表情达意) ①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②解释诗句。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 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③答手法。如果有运用表达技巧,必须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④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简要分析
1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一课时) 《月夜》 《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2、把握《月夜》和《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衬托、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参考:①诗歌:《望岳》、《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登高》等等。②特点: 诗风沉郁顿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知识梳理 1. 作者简介,见金版学案 P11 2.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 P112 3 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炼字型)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 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 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注: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 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2)诗眼的位置:①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②在诗句中:《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②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4)★答题步骤(①释字义。②解释诗句。③明手法。④表情达意) ①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②解释诗句。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 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③答手法。如果有运用表达技巧,必须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④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简要分析
答:诗眼是“自”和“空”。①(释字义)“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 徒然的。②(解释诗句)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 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③(明手法)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 法,④(表情达意)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预习自测 1、字音 鄘州(fu)云鬟(hudn)虚幌( huang)东南坼(che)涕泗(si) 2、解释下面词语 (1)无 指音信皆无 (2)涕泗:眼泪和鼻涕 轩:栏杆。 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月夜》的含义,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人说颔联两句读来最为心酸,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①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思念,衬托出 大人的“念”之深切。⑨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们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岀“独”字,更加突出妻子的孤独无助,从而 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思路小结:①明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⑧表情达意。 (1)简要分析颈联中“湿”、“寒”二字的妙处 参考:①湿:沾湿;寒:寒冷。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和“独看”之久。 ②诗人想象他远在鄘州的妻子也正奷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 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③“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 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④眀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表现诗人对妻子 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 思路小结:①释字义;②解释诗句;③明手法;④表情达意。 探究二:理解《登岳阳楼》的含义,回答以下问题: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①运用了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表现手法。②昔闻是虚写今上是实写;把早闻洞庭盛 名渴望一睹盛景的神往情绪与残衰之年才目睹名湖的复杂情绪对比,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 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③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后文 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参考:①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②“坼”字,仿佛泂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岀了泂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
2 答:诗眼是“自”和“空”。①(释字义)“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 徒然的。②(解释诗句)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 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③(明手法)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 法,④(表情达意)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预习自测 1、字音 鄜.州(fū) 云鬟.(huán) 虚幌.(huǎng) 东南坼.(chè) 涕泗.(sì) 2、解释下面词语 (1)无一字:指音信皆无。 (2)涕泗:眼泪和鼻涕。 轩:栏杆。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月夜》的含义,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人说颔联两句读来最为心酸,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①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思念,衬托出 大人的“念”之深切。②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们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更加突出妻子的孤独无助,从而 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思路小结:①明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③表情达意。 (1)简要分析颈联中“湿”、“寒”二字的妙处。 参考:①湿:沾湿;寒:寒冷。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和“独看”之久。 ②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 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③“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 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④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表现诗人对妻子 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 思路小结:①释字义;②解释诗句;③明手法;④表情达意。 探究二:理解《登岳阳楼》的含义,回答以下问题: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①运用了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表现手法。②昔闻是虚写,今上是实写;把早闻洞庭盛 名,渴望一睹盛景的神往情绪与残衰之年才目睹名湖的复杂情绪对比,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 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③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后文 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参考:①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②“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动态感
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 庭 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 者勾勒出 万千的画面。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①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 声,衬托出山林的幽深。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泙更显阴冷。③“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二课时) 《哀江头》 【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诗眼”赏析诗歌的情感。 2、把握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学会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预习案 问题导学 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全诗分为三部分。①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②“忆昔霓 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 人的悲剧。③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知识梳理 1.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P11 2.鉴赏要点 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 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 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3 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③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 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全国高考试题第 17 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①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 声,衬托出山林的幽深。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更显阴冷。③“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二课时) 《哀江头》 【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诗眼”赏析诗歌的情感。 2、把握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学会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全诗分为三部分。①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②“忆昔霓 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 人的悲剧。③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二、知识梳理 1.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 P11 2. 鉴赏要点 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 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 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 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 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三、预习自测 1、解释下面词语 (1)吞声:不敢出声。 (2)潜行:偷偷地行走。 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哀”可作为本诗的诗眼,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哀”的情感,试作简要分 析 参考:①“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 萧条零落,还是哀:追忆贵妃生前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②述贵妃升天 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场景,哀之尤甚: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③“哀”字统领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邃 探究二: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今昔情况?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②“江头宫殿锁千门”一句以“千门”极言宫殿之多, 可见昔日繁华,但加“锁”字,便将昔日繁华与今日之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同辇随君 侍君侧”一句引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阜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暗讽唐眀阜荒淫奷色;“去 住彼此无消息”与“血污游魂归不得”则写杨贵妃今日的悲惨遺遇,与往昔的备受宠爱做对 比。③对比强烈,既缜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表达了作者对国 家破亡的深切哀痛之情。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道情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1)①运用对比的手法。②作者热爱青山白云,对“紫罗袍共黄金带”这类功名私 即使睡梦中也绝不梦见:作者把“陋巷箪瓢”的居住环境与统治者追求奢侈腐败生活相对比 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 (2)①运用了用典的手法。②作者以箪食瓢饮、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自况,表明自己 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三课时)
4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 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 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三、预习自测 1、解释下面词语。 (1)吞声:不敢出声。 (2)潜行:偷偷地行走。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哀”可作为本诗的诗眼,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哀”的情感,试作简要分 析。 参考:①“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 萧条零落,还是哀;追忆贵妃生前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②述贵妃升天, 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场景,哀之尤甚;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③“哀”字统领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邃。 探究二: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今昔情况?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②“江头宫殿锁千门”一句以“千门”极言宫殿之多, 可见昔日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繁华与今日之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同辇随君 侍君侧”一句引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去 住彼此无消息”与“血污游魂归不得”则写杨贵妃今日的悲惨遭遇,与往昔的备受宠爱做对 比。③对比强烈,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表达了作者对国 家破亡的深切哀痛之情。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道情 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1)①运用对比的手法。②作者热爱青山白云,对“紫罗袍共黄金带”这类功名利禄 即使睡梦中也绝不梦见;作者把“陋巷箪瓢”的居住环境与统治者追求奢侈腐败生活相对比, 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 (2)①运用了用典的手法。②作者以箪食瓢饮、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自况,表明自己 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三课时)
《蜀相》《又呈吴郎》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 2、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 预习案 知识梳理 1.创作背景 《蜀相》:见金版学案P11 《又呈吴郎》:见金版学案P11 、预习自测 1、《蜀相》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解释下面词语。 (1)扑:打。 (2)任:任凭,任由。 (3)只缘:只因为。 (4)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5)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6)征求:指赋税征敛 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蜀相》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1)首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郁郁葱葱的翠柏,侧面写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了环境寂 寞荒凉的气氛。②烘托了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思路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调、突出作者感 情等等。 (2)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颔联,体会诗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①运用了情景交融、反衬的表现手法。②满园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 发出婉转的啼鸣声,却空荡荡无人欣赏。③以赏心悦目之景反衬出诗人心中的寂寞和感伤 蕴含着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 思路小结:①明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⑧表情达意。 探究二:有感情地朗读《又呈吴郎》,简要分析本诗中诗人的形象
5 《蜀相》 《又呈吴郎》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 2、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 创作背景: 《蜀相》:见金版学案 P11 《又呈吴郎》: 见金版学案 P11 二、预习自测 1、《蜀相》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解释下面词语。 (1)扑:打。 (2)任:任凭,任由。 (3)只缘:只因为。 (4)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5)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 (6)征求:指赋税征敛。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蜀相》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1)首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郁郁葱葱的翠柏,侧面写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了环境寂 寞荒凉的气氛。②烘托了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思路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调、突出作者感 情等等。 (2)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颔联,体会诗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①运用了情景交融、反衬的表现手法。②满园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 发出婉转的啼鸣声,却空荡荡无人欣赏。③以赏心悦目之景反衬出诗人心中的寂寞和感伤, 蕴含着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 思路小结:①明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③表情达意。 探究二:有感情地朗读《又呈吴郎》,简要分析本诗中诗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