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温馨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品悟 一个小石头 山野中的一颖美丽的小玉石,很羨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也被运 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丢落在它身边, 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毎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 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 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开心 微感言: ●佳句咀华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赏读: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 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怕别人不 了解自己的人,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优秀,这样的人是自负,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 自己多么冤枉,这样的人是自怜。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一《艺文类聚》卷四 赏读: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 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赏读: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 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 勉了 F自主积累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者视窗
◆3 杜甫诗五首 一个小石头 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也被运 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丢落在它身边, 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 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 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开心。 微感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赏读: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 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怕别人不 了解自己的人,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优秀,这样的人是自负,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 自己多么冤枉,这样的人是自怜。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艺文类聚》卷四 赏读: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 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赏读: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 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 勉了。” 一、作者视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 “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写作背景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 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 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 为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因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 首诗。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鄘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 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 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 实记录。诗中表达出他真诚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 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 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 寄人篱下,困厄穷途,谈及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 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这首诗中,诗 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 的同情。 《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 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 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 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基础梳理 字音识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 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 “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等。 二、写作背景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 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 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 为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 首诗。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 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 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 实记录。诗中表达出他真诚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 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 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 寄人篱下,困厄穷途,谈及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 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这首诗中,诗 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 的同情。 《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 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 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 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廊州() (2)云鬟() (3)虚幌() (4)嚼啮() (5)明眸皓齿() (6)柏森森() (7)戎马() (8)天寒地坼() 答案(1)f(2 huan(3) huang(4 JIao nie (5)mou (6)bai (7)rong ( 8)cl 2.词语释义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答案(1)怜惜(2)月光(3)代指战争(4)分裂 (5)拜访 3.名句背诵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答案(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2)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3)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合作探究通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本感知 1.《月夜》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陷于长安时挂念妻儿的忧心,并通过设想写出了妻子深夜难眠、对月 独望、忧心如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哀江头》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沦陷后曲江两岸荒凉破败、一片萧条和令人恐怖的景象,与安史之 乱前豪华奢侈的盛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沧桑所发出的忧时伤乱的哀思。 3.《蜀相》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 杂的感慨:既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又抒发了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
(1)鄜.州( ) (2)云鬟.( ) (3)虚幌.( ) (4)嚼啮..( ) (5)明眸.皓齿( ) (6)柏.森森( ) (7)戎.马( ) (8)天寒地坼.( ) 答案 (1)fū (2)huán (3)huǎnɡ (4)jiáo niè (5)móu (6)bǎi (7)rónɡ (8)chè 2.词语释义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怜惜 (2)月光 (3)代指战争 (4)分裂 (5)拜访 3.名句背诵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2)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3)出师未捷身 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4)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文本感知 1.《月夜》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陷于长安时挂念妻儿的忧心,并通过设想写出了妻子深夜难眠、对月 独望、忧心如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哀江头》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沦陷后曲江两岸荒凉破败、一片萧条和令人恐怖的景象,与安史之 乱前豪华奢侈的盛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沧桑所发出的忧时伤乱的哀思。 3.《蜀相》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 杂的感慨:既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又抒发了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 愤
4.《又呈吴郎》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寡妇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们 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揭露了官府的剥削是导致人民贫穷的社会根源,抒发了作者忧国 忧民的深厚情怀。 5.《登岳阳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广阔无垠、气势恢宏的景象,并由此引发抒写自己 家凄苦艰难、困顿潦倒的生活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尽管壮志难酬、仕途抑郁,但仍忧国 忧民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精神。 结构图 首联:妻子望月怀人 《月夜》{颔联:儿女“未解忆 颈联:妻子望月之久 想象 尾联:眼前望月之景现实 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哀江头》 前四句: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五至十二句: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日 今昔对比 曲江的繁华景象 后八句: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首 写景(孤寂、荒凉) 《蜀相》 颈 抒情(壮志未酬) 尾 首联:直叙其事 颔联:“扑枣”原因 《又呈吴郎》 颈联:吴郎行为 尾联:强力劝说→忧国忧民 吴楚东南坼 阔大意境 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位卑而忧国 戎马关山北 博大胸怀 凭轩涕泗流
4.《又呈吴郎》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寡妇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们 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揭露了官府的剥削是导致人民贫穷的社会根源,抒发了作者忧国 忧民的深厚情怀。 5.《登岳阳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广阔无垠、气势恢宏的景象,并由此引发抒写自己 一家凄苦艰难、困顿潦倒的生活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尽管壮志难酬、仕途抑郁,但仍忧国 忧民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精神。 结构图示 《月夜》 首联:妻子望月怀人 颔联:儿女“未解忆” 颈联:妻子望月之久 尾联:眼前望月之景 现实 想象 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哀江头》 前四句: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五至十二句: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日 曲江的繁华景象 后八句: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今昔对比 首 写景(孤寂、荒凉) 颔 《蜀相》 颈 抒情(壮志未酬) 尾 《又呈吴郎》 首联:直叙其事 颔联:“扑枣”原因 颈联:吴郎行为 尾联:强力劝说→忧国忧民 《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阔大意境 ⇓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博大胸怀 位卑而忧国
师生探究 、杜甫诗歌有很强的忧国忧民意识。请从本课诗篇中找出例子,并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加 以评论。 提示例如,《又呈吴郎》的诗歌内容是劝诫吴郎不要设置篱笆以阻止邻居的寡妇打枣, 体现出诗人对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的关心与同情。但诗人的眼光并未限于此,而是通过最后 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 根源是官吏的剥削。这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统治者。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岀使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由一个穷苦的 寡妇,由一件打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体现。 杜诗中还有很多充满了忧国忧民意识的诗句。如《哀江头》“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出了诗人在 满城胡骑、满城尘土中,心乱如麻,忧心忡忡。忧的是长安何时才回归大唐,城内的人们何 时免遭涂炭,自己何时才能见到大唐的君王(杜甫的忧国与忧君连在一起),好“致君尧舜上”,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如《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是说诗人想到祖国北疆还干戈不断,生灵涂炭,就不禁“涕 泗流”了。至此,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赫然溢于笔墨之外了 、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 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提示所谓“诗眼”是能统领全诗的、“能使全句皆奇”的字眼,《月夜》一诗,字字从 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 “独看”鄘州之月而“忆长安”,这就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鄘州包含其中。“双照” 兼含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与妻子同看月的日子,作者的思想感情 跃然纸上,意境全出。 三、《哀江头》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提示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昔情景。诗人写“今”,写今日叛军占领下的长安景象: “江头宫殿锁千门”“黄昏胡骑尘满城”。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一城干戈未息的乌云,让人 惆怅让人哀。诗人写“昔”,写昔日长安南苑的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辇 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芙蓉苑里,春光融融
师生探究 一、杜甫诗歌有很强的忧国忧民意识。请从本课诗篇中找出例子,并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加 以评论。 提示 例如,《又呈吴郎》的诗歌内容是劝诫吴郎不要设置篱笆以阻止邻居的寡妇打枣, 体现出诗人对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的关心与同情。但诗人的眼光并未限于此,而是通过最后 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 根源是官吏的剥削。这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统治者。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使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由一个穷苦的 寡妇,由一件打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体现。 杜诗中还有很多充满了忧国忧民意识的诗句。如《哀江头》“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出了诗人在 满城胡骑、满城尘土中,心乱如麻,忧心忡忡。忧的是长安何时才回归大唐,城内的人们何 时免遭涂炭,自己何时才能见到大唐的君王(杜甫的忧国与忧君连在一起),好“致君尧舜上”,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如《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是说诗人想到祖国北疆还干戈不断,生灵涂炭,就不禁“涕 泗流”了。至此,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赫然溢于笔墨之外了。 二、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 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提示 所谓“诗眼”是能统领全诗的、“能使全句皆奇”的字眼,《月夜》一诗,字字从 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 “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就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包含其中。“双照” 兼含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与妻子同看月的日子,作者的思想感情 跃然纸上,意境全出。 三、《哀江头》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提示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昔情景。诗人写“今”,写今日叛军占领下的长安景象: “江头宫殿锁千门”“黄昏胡骑尘满城”。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一城干戈未息的乌云,让人 惆怅让人哀。诗人写“昔”,写昔日长安南苑的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辇 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芙蓉苑里,春光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