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的能够背记《月夜》《蜀相》《登岳阳楼》 进一步理解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 学习抓住“诗眼”,赏析古代诗歌 第一课时 内容:赏析《月夜》,学习抓住“诗眼”来赏析诗歌 声读《哀江头》初步鉴赏(理清思路) 步骤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古诗常见的意象物“月”上来,请学生背诵“有月”的诗句,并说 说其表达什么情思。(明确:“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春 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表达思乡、思亲、思友、 相思等) 二、鉴赏《月夜》 (一)声读,全体朗读两遍,中间注意定音:酈州、云鬟、虚幌 (二)意读,展示一般的解读文字,然后讨论。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 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鄘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 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 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 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 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颈联“香雾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 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尾 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 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 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 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讨论如下: 这首诗是以“月”为媒介,表达相思之情的,那么此诗究竞写了哪里的谁思念着哪里的谁? (明确:表面看是写鄘州的妻子对长安的丈夫的思念,但实际上是写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因 为诗中的情景都是诗人自己想象的。) 我们知道古诗讲究虚实,所谓“实”一般指眼前的具体的情景,所谓的“虚”一般指联想 想象的抽象的情景,那么这首诗是以写实还是写虚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虚。这样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新颖,使老题材出新意:第二,可以表达出 更加深沉的思念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说妻子怎样思念自己,这种“设身处地” 地推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入微的体贴,正是一种深切思念关怀的表现。) 联系课后练习二,请找出本诗的“诗眼”词来,并分别作分析 三)情读,让大家揣摩诗人的情感,个人独自诵读,争取背诵,两分钟后,请一学生背诵
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的 能够背记《月夜》《蜀相》《登岳阳楼》; 进一步理解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 学习抓住“诗眼”,赏析古代诗歌。 第一课时 内容:赏析《月夜》,学习抓住“诗眼”来赏析诗歌; 声读《哀江头》初步鉴赏(理清思路) 步骤 一、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古诗常见的意象物“月”上来,请学生背诵“有月”的诗句,并说 说其表达什么情思。 (明确:“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春 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表达思乡、思亲、思友、 相思等) 二、 鉴赏《月夜》 (一)声读,全体朗读两遍,中间注意定音:鄜州、云鬟、虚幌 (二)意读,展示一般的解读文字,然后讨论。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 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 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 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 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 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颈联“香雾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 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 尾 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 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 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 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讨论如下: 这首诗是以“月”为媒介,表达相思之情的,那么此诗究竟写了哪里的谁思念着哪里的谁? (明确:表面看是写鄜州的妻子对长安的丈夫的思念,但实际上是写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因 为诗中的情景都是诗人自己想象的。) 我们知道古诗讲究虚实,所谓“实”一般指眼前的具体的情景,所谓的“虚”一般指联想 想象的抽象的情景,那么这首诗是以写实还是写虚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虚。这样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新颖,使老题材出新意;第二,可以表达出 更加深沉的思念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说妻子怎样思念自己,这种“设身处地” 地推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入微的体贴,正是一种深切思念关怀的表现。) 联系课后练习二,请找出本诗的“诗眼”词来,并分别作分析 (三)情读,让大家揣摩诗人的情感,个人独自诵读,争取背诵,两分钟后,请一学生背诵
三、声读《哀江头》,全体朗读两遍,展示一般的解读文字,板书思路提纲短句,让学生切 分 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野老,杜甫自称。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 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 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江头宫殿锁 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 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 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 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 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 段“忆昔”。“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 苑,在开元二十年O,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 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 绚丽无比。“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 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 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 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 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身着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 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杨贵妃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 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 典故,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 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 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兵变而缢死,然而长安已 沦于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剑阁古 道,生死别离,彼此音容渺茫,难通消息。诗人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 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 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 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 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有终极。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 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末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 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诗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 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 板书 潜行而触景((1)--(4) 忆昔(⑤)—02) 忆昔而思今 对比 思今(03--0) 落泪而迷路(m-—c) 四、留下思考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潜行”?在江头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三、声读《哀江头》,全体朗读两遍,展示一般的解读文字,板书思路提纲短句,让学生切 分 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野老,杜甫自称。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 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 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 “江头宫殿锁 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 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 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 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 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 段“忆昔”。“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 苑,在开元二十年 (),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 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 绚丽无比。“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 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 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 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 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身着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 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杨贵妃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 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 典故,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 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 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兵变而缢死,然而长安已 沦于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剑阁古 道,生死别离,彼此音容渺茫,难通消息。诗人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 “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 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 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 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有终极。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 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末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 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诗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 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 板书: 潜行而触景(⑴——⑷) 忆昔(⑸——⑿) 忆昔而思今 对比 思今(⒀——⒃) 落泪而迷路(⒄——⒇) 四、留下思考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潜行”?在江头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第二课时
内容完成《哀江头》的情读,重点赏析《蜀相》 步骤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借景抒情”或“对比”的话题上来 、情读《叹江头》 边展示一般解读如下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 感慨。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 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 的追慕;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有“锦官城” 之称。“柏森森”,据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桕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以苍松翠柏之茂密 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这里有把台 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 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 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 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颈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 里突出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二是辅助刘备开 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 “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谋国之心。此联 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尾联“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 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 懿军在陕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 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英雄”,应 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 匡国之人 (二)一边讨论如下: 诗作主人公为什么会“哭”?而且还是“吞声哭”? (明确:因满眼的衰景: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所以“吞声哭”,就是因为 当时的长安还在叛军的掌控中,整个长安还处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 “忆昔”句写了怎样情景 (明确:写出了当年那种让人至今说起都还历历在目空前的盛况:被文武百官和各色美人簇 拥的的唐皇帝,仅仅到这南苑走一遭,那彩云般的旌旗,就把宫苑中的各种景物映照得熠熠 生辉。) 诗作重点写了李杨在“南苑”干什么?那是怎样一个图景? (明确:诗作中读写了李杨二人在谈笑中观赏射击表演的情景:昭阳宫里的第一号的美女, 和君皇同坐在一辆輦车上,輦前的美女各自背负着弓箭,她们骑用黄金装络头的马;突然间 只见她们翻身拉弓仰射高空,随即只见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就双双坠落下来,引来一旁观赏 的杨贵妃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 在这段描写中诗人暗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暗写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輦随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就是
内容 完成《哀江头》的情读,重点赏析《蜀相》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借景抒情”或“对比”的话题上来 二、情读《叹江头》, (一)一边展示一般解读如下: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 感慨。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 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 “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 的追慕;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有“锦官城” 之称。“柏森森”,据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以苍松翠柏之茂密 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这里有把台 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 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 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 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颈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 里突出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二是辅助刘备开 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 “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 “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谋国之心。此联 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尾联“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 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 懿军在陕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 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英雄”,应 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 匡国之人。 (二)一边讨论如下: 诗作主人公为什么会“哭”?而且还是“吞声哭”? (明确:因满眼的衰景: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所以“吞声哭”,就是因为 当时的长安还在叛军的掌控中,整个长安还处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 “忆昔”句写了怎样情景? (明确:写出了当年那种让人至今说起都还历历在目空前的盛况:被文武百官和各色美人簇 拥的的唐皇帝,仅仅到这南苑走一遭,那彩云般的旌旗,就把宫苑中的各种景物映照得熠熠 生辉。) 诗作重点写了李杨在“南苑”干什么?那是怎样一个图景? (明确:诗作中读写了李杨二人在谈笑中观赏射击表演的情景:昭阳宫里的第一号的美女, 和君皇同坐在一辆輦车上,輦前的美女各自背负着弓箭,她们骑用黄金装络头的马;突然间 只见她们翻身拉弓仰射高空,随即只见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就双双坠落下来,引来一旁观赏 的杨贵妃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 在这段描写中诗人暗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暗写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輦随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就是
讽刺唐明唐明皇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 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先前的“图景”有什么关系?如此写来,含蓄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如此写来,含蓄这诗人对唐明 皇的痛惜对杨贵妃的痛恨之情。不过诗人有如此的感情,其实反映了他还是深受女人祸水思 想的影响,把唐皇朝的“国难”责任推向杨贵妃,这种观点是不公允的。) 诗作的最后四句是怎样与开头四句照应的? 明确:“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与“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呼 应,这里“为谁绿”是移情于物而设问,而“岂终极”则是用反诘口吻,强调外物的无情而 永恒,进而突出人生有限而多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与“少陵野老吞声 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怕的气 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三、赏析《蜀相》,讨论如下: 此诗分明写“丞相祠”,为什么却要以“蜀相”作为诗作的标题呢? (明确:因为诗作是以写人为主,再说,只写“丞相祠”没有“蜀相”明确,自古以来“丞 相”很多,单写“丞相祠”,则未必专指孔明诸葛亮,而“蜀相”所指就较为明确了。) 首联为什么不能改成“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宫城外草木深” (明确:原句中“何处寻”,不但有问,还有诗作主人公的“寻”;而“柏森森”,不单写出 了“荒凉”,还用“柏”形象写出了被凭吊者在诗人心中的高大伟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 的无比敬慕。) 颔联中的“自”“空”历来被称为诗眼,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深意? (明确:“自”在这里是“独自地,孤芳自赏地”的意思,“空”是“徒劳地,浪费表情地 意思。归纳起来,它们有如下三层深意:①暗写局势的动荡,“自”“空”状写出丞相祠堂 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 得到这里的蜀相啊: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赏,但它却 “当春乃发生”,向丞相丞相一片春色,而“空”写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 平则鸣”,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黄鹂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衬出世道的无情:③抒 发不遇的愤懑,一“自”一“空”点染出那种“花开花落无人知”的况味,诗人怀才不遇的 郁闷也就出两个字透露出来,一生心怀蜀相当年一样雄心壮志,不曾有谁能知遇,如今人老 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凭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谁人知晓呢?) 颈联概写了哪几件事?上下两句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说这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明确:主要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尽忠蜀主,辅佐幼主三件大事;上下两句有因果关 系,正是因为刘备的诚恳“三顾”,才有孔明为“两朝开济”的鞠躬尽瘁。这样写表达了诗 人对诸葛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流露了对当朝统治者有眼无珠不能重用自己的不满。) 尾联中的“英雄”是指什么人?那“泪”除了遗憾,还有什么? (明确:这里的“英雄”是指自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想为国家尽忠竭智的人,当然也包括 诗人自己;那“泪”流出了情感是很丰富复杂的,除了为当年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痛惜遗憾外,还有为当世没有出现刘备与诸葛亮如此精诚合作的君臣关系而痛惜,当然也 还有为自己不能像当年诸葛亮那样“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挽波澜于既倒扶 大厦于将倾”而伤心。) 第三课时 内容:赏析《又呈吴郎》
讽刺唐明唐明皇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 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先前的“图景”有什么关系?如此写来,含蓄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如此写来,含蓄这诗人对唐明 皇的痛惜对杨贵妃的痛恨之情。不过诗人有如此的感情,其实反映了他还是深受女人祸水思 想的影响,把唐皇朝的“国难”责任推向杨贵妃,这种观点是不公允的。) 诗作的最后四句是怎样与开头四句照应的? (明确:“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与“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呼 应,这里“为谁绿”是移情于物而设问,而“岂终极”则是用反诘口吻,强调外物的无情而 永恒,进而突出人生有限而多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与“少陵野老吞声 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怕的气 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三、赏析《蜀相》,讨论如下: 此诗分明写“丞相祠”,为什么却要以“蜀相”作为诗作的标题呢? (明确:因为诗作是以写人为主,再说,只写“丞相祠”没有“蜀相”明确,自古以来“丞 相”很多,单写“丞相祠”,则未必专指孔明诸葛亮,而“蜀相”所指就较为明确了。) 首联为什么不能改成“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宫城外草木深”? (明确:原句中“何处寻”,不但有问,还有诗作主人公的“寻”;而“柏森森”,不单写出 了“荒凉”,还用“柏”形象写出了被凭吊者在诗人心中的高大伟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 的无比敬慕。) 颔联中的“自”“空”历来被称为诗眼,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深意? (明确:“自”在这里是“独自地,孤芳自赏地”的意思,“空”是“徒劳地,浪费表情地” 意思。归纳起来,它们有如下三层深意:①暗写局势的动荡,“自” “空”状写出丞相祠堂 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 得到这里的蜀相啊;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赏,但它却 “当春乃发生”,向丞相丞相一片春色,而“空”写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 平则鸣”,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黄鹂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衬出世道的无情;③抒 发不遇的愤懑,一“自”一“空”点染出那种“花开花落无人知”的况味,诗人怀才不遇的 郁闷也就出两个字透露出来,一生心怀蜀相当年一样雄心壮志,不曾有谁能知遇,如今人老 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凭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谁人知晓呢?) 颈联概写了哪几件事?上下两句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说这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明确:主要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尽忠蜀主,辅佐幼主三件大事;上下两句有因果关 系,正是因为刘备的诚恳“三顾”,才有孔明为“两朝开济”的鞠躬尽瘁。这样写表达了诗 人对诸葛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流露了对当朝统治者有眼无珠不能重用自己的不满。) 尾联中的“英雄”是指什么人?那“泪”除了遗憾,还有什么? (明确:这里的“英雄”是指自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想为国家尽忠竭智的人,当然也包括 诗人自己;那“泪”流出了情感是很丰富复杂的,除了为当年诸葛亮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痛惜遗憾外,还有为当世没有出现刘备与诸葛亮如此精诚合作的君臣关系而痛惜,当然也 还有为自己不能像当年诸葛亮那样“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挽波澜于既倒,扶 大厦于将倾”而伤心。) 第三课时 内容:赏析《又呈吴郎》
在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比较中,重点赏析《登岳阳楼》 步骤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关怀社会”的话题上来,所谓关怀社会,其中就是对社会的弱势 者给予同情,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意识还表现在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中。请读 二、赏析《又呈吴郎》 (一)声读全班朗读两遍 (二)意读,提出问题:诗人与吴郎是什么关系?写作此诗的动因是什么?让学生自读,搜 寻有关信息,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 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扑枣”即“打枣”,“打”字显猛烈,而用“扑”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 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诗充满同情意味,口气自然,似乎直接面 对吴郎说话。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 的原因。“困穷”正在于上句所言。意谓如果不是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 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仅不应干涉,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 心打枣才对。以上四句是诗人自叙以前之事,用以启发吴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 疏篱却任真”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前句主语是寡妇,“防”,提防,心存戒备。“远客”指 吴郎。“多事”,多心,多虑。后句主语是吴郎。此联意谓,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 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 在于: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 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此两句措辞委婉含蓄,如果话说得太生硬、直接,可能会引起 吴郎的反感。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 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 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 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 的又一深刻时代根源。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三)情读,讨论如下 诗人与吴郎是什么关系?写作此诗的动因是什么? (明确:诗人与吴郎是亲戚关系,又是诗中写到的那座草堂的新旧主人的关系;诗人写作此 时的动因就是以前草堂西边的邻居到诗人这里哭诉草堂新主人的“任真”,于是诗人就写此 诗来劝告亲戚对这位贫困的妇人多给予同情。 诗人是怎样为妇人辩解的?又要吴郎对妇人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诗人说,人家如果不是贫困到如此境地怎么心怀恐惧来打几个枣子呢?希望吴郎能 够用更亲善的态度对待那个妇人。) 在颔联中诗人委婉含蓄地对吴郎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明确:诗人用了“即……便”“虽……却”关联词,表意委婉曲折而含蓄,在批评吴郎之 前,先似乎在责备那个妇人,等于说,她也真是,即使认为对你这个远道而来的新主人还不 那么熟悉,也没有必要那么多心:接着再来批评吴郎,等于说,尽管她对你怀有戒心,但你 也确实不应该一来就如此较真插起篱笆来,你这样做人家自然会觉得你是冲着她来的。) 尾联其实还在为那妇人辩解,也在对吴郎进行劝说,但是辩解劝说的立足点已经发生怎样 的变化?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诗人已经不再是从一人一家矛盾分析这件“扑枣”的小事,而是把这件小事放在广
在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比较中,重点赏析《登岳阳楼》。 步骤 一、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关怀社会”的话题上来,所谓关怀社会,其中就是对社会的弱势 者给予同情,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意识还表现在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中。请读—— 二、赏析《又呈吴郎》 (一)声读 全班朗读两遍 (二)意读,提出问题:诗人与吴郎是什么关系?写作此诗的动因是什么?让学生自读,搜 寻有关信息,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 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扑枣”即“打枣”,“打”字显猛烈,而用“扑”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 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诗充满同情意味,口气自然,似乎直接面 对吴郎说话。 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 的原因。“困穷”正在于上句所言。意谓如果不是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 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仅不应干涉,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 心打枣才对。以上四句是诗人自叙以前之事,用以启发吴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 疏篱却任真”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前句主语是寡妇,“防”,提防,心存戒备。“远客”指 吴郎。“多事”,多心,多虑。后句主语是吴郎。此联意谓,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 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 言外之意 在于: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 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此两句措辞委婉含蓄,如果话说得太生硬、直接,可能会引起 吴郎的反感。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 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 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 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 的又一深刻时代根源。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三)情读,讨论如下: 诗人与吴郎是什么关系?写作此诗的动因是什么? (明确:诗人与吴郎是亲戚关系,又是诗中写到的那座草堂的新旧主人的关系;诗人写作此 时的动因就是以前草堂西边的邻居到诗人这里哭诉草堂新主人的“任真”,于是诗人就写此 诗来劝告亲戚对这位贫困的妇人多给予同情。) 诗人是怎样为妇人辩解的?又要吴郎对妇人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诗人说,人家如果不是贫困到如此境地怎么心怀恐惧来打几个枣子呢?希望吴郎能 够用更亲善的态度对待那个妇人。) 在颔联中诗人委婉含蓄地对吴郎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明确:诗人用了“即……便”“虽……却”关联词,表意委婉曲折而含蓄,在批评吴郎之 前,先似乎在责备那个妇人,等于说,她也真是,即使认为对你这个远道而来的新主人还不 那么熟悉,也没有必要那么多心;接着再来批评吴郎,等于说,尽管她对你怀有戒心,但你 也确实不应该一来就如此较真插起篱笆来,你这样做人家自然会觉得你是冲着她来的。) 尾联其实还在为那妇人辩解,也在对吴郎进行劝说,但是辩解劝说的立足点已经发生怎样 的变化?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诗人已经不再是从一人一家矛盾分析这件“扑枣”的小事,而是把这件小事放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