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分) 答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 要分析。(6分) 答:(1)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句点评: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6分) 15“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 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 定回家过年 16(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 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 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祟拜的举动正面 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 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 面烘托鼓神。(每点2分) 17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 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 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 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8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 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 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 大的鼓舞。(各2分) (四)百色阅读于德北《最美是百合》,回答20-23题。(13分)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 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 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 分) 答: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 要分析。(6 分) 答:(1) (2)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 A、B 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 分) ( )句点评: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6 分) 答: 15 “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 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 定回家过年。 16 (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 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 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 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 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 面烘托鼓神。(每点 2 分) 17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 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 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 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8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 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 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 大的鼓舞。(各 2 分) (四)百色阅读于德北《最美是百合》,回答 20—23 题。(13 分)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 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 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 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純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商店了。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 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 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 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 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 停业了。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 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 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 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室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 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淌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20.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小说选材精当,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B.小说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主题鲜明,能引起读者共鸣。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 D.小说主人公阿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 22.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4分 答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意蕴,请分别指出“天空灰暗”“阳光”“百合花的美丽”在文 中的含义。(3分) 20、C21、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2分)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 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2分)22、阿纯是一个热爱学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 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商店了。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 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 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 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 停业了。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 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 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 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 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20.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小说选材精当,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B.小说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主题鲜明,能引起读者共鸣。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 D.小说主人公阿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 分) 答: 22.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4 分) 答: 。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意蕴,请分别指出“天空灰暗”“阳光”“百合花的美丽”在文 中的含义。(3 分) 答: 。 20、C 21、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2 分) 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 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2 分) 22、 阿纯是一个热爱学
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23、“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 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百合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河北课改(15分) 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 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 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 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 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 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 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钱起在《晩泊武昌》中云:“晩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 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 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 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 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 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 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 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 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浄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 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选文有改动) 19、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3分) 答 20、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1、“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 答 22、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 2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晋代陶侃在武昌(今鄂州)期间带领官吏和百姓广植柳树,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把他 所种的柳树称为陶公柳 20、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
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 23、“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 “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百合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河北课改(15 分) 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 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 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 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 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 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 41 年中,有 30 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 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 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 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 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 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 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 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 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 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 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选文有改动) 19、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3 分) 答: 20、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 21、“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 分) 答: 22、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3 分) 答: 2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9、晋代陶侃在武昌(今鄂州)期间带领官吏和百姓广植柳树,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 把他 所种的柳树称为陶公柳。 20、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 (“武昌柳”)
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21、.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 22、示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 特征,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23、表达了作者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六)山东枣庄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 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 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 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 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自鸟,上下翻飞,急 如闪申,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 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 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 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 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 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 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 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 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 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 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 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 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 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 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 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贏,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 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 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 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9.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分) 答 20.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4分)
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21、.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 22、示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 特征,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23、表达了作者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六)山东枣庄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 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 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 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 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 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 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 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 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 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 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 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 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 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 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 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 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 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 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 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 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 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 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 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 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9.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 分) 答: 20.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21.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答 2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 线语句加批注。(4分) 答 23.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19.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 可 20.能突出苏七块行医的这种特别的个性,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 发展 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21.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 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评分:找出细节描写得2分,赏析得当得 2分,共4分。22.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平分 共4分。意思对即可。23.示例:①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 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②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 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评分:每个要点3分,共6分。 (七)山西新课标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邹扶澜 (1)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 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 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 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 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2)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 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 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人滚开的水中, 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3)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 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 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4)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 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 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 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 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5)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 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 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6)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 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 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 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答: 21.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 分) 答: 2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 线语句加批注。(4 分) 答: 23.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 分) 答: 19.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评分:共 3 分。意思对即 可。 20.能突出苏七块行医的这种特别的个性,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 发展。 评分:4 分。意思对即可。 21.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 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评分:找出细节描写得 2 分,赏析得当得 2 分,共 4 分。 22.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评分: 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23.示例:①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 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②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 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评分:每个要点 3 分,共 6 分。 (七)山西新课标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邹扶澜 (1)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 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 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 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 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2)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 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 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人滚开的水中, 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3)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 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 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4)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 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 12 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 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 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 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5)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 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 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6)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 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 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 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