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污染生态化学 、环境污染的分子毒理作用机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3年美国著名科学专栏评论家 Marshall在《 Science上 发表“毒理学进入分子水平”的专论。基因重组、核酸杂交、 PCR、DNA测序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手段也被我国环境化学工作 者应用到外源化合物和环境致癌物引起的DNA损害、基因突
一、环境污染的分子毒理作用机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3年 美国著名科学专栏评论家Marshall在《Science》上 发表“毒理学进入分子水平”的专论。基因重组、核酸杂交、 PCR、DNA测序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手段也被我国环境化学工作 者应用到外源化合物和环境致癌物引起的DNA损害、基因突 第五讲 污染生态化学
变、加合物形成、基因多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检测中。目 前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毒物代谢酶 1998我国开始体内代谢外源物质有关酶的基因多态性研 究。至今,相继克隆出一系列重要的人类外源化学物代谢酶基 因,接连发现相应的变异等位基因,并推测其与表型上代谢多 态性和可能的环境风险程度相关联。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是细 胞色素P450(CYPs)酶系
变、加合物形成、基因多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检测中。目 前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毒物代谢酶 1998 我国开始体内代谢外源物质有关酶的基因多态性研 究。至今,相继克隆出一系列重要的人类外源化学物代谢酶基 因,接连发现相应的变异等位基因,并推测其与表型上代谢多 态性和可能的环境风险程度相关联。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是细 胞色素P450(CYPs)酶系
CYPs参与广泛的内源和外源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其对 药物的疗效、对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癌的 关系等问题备受关注,研究较多的有1A1、2D6和2E1亚型 一般认为细胞色素P450酶系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十分密切, 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均需经CYPs代谢活化才能成为终致癌物发 挥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黄曲霉素、芳胺、亚硝胺等。 研究表明:某些CYP亚型与肺癌敏感性相关,人外周血淋 巴细胞内CYP1A1水平与人群肺癌发病率呈正相关,在小鼠实 验中也得到证实
CYPs参与广泛的内源和外源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其对 药物的疗效、对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癌的 关系等问题备受关注,研究较多的有 1A1、2D6和 2E1亚型。 一般认为细胞色素 P450酶系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十分密切, 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均需经CYPs代谢活化才能成为终致癌物发 挥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黄曲霉素、芳胺、亚硝胺等。 研究表明:某些CYP亚型与肺癌敏感性相关,人外周血淋 巴细胞内CYP1A1水平与人群肺癌发病率呈正相关,在小鼠实 验中也得到证实
有人根据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体内的代谢调节,利用分子 生物学技术,对大鼠脑、肝组织P450及P4502B12132亚型进 行检测,发现氰戊菊酯除诱导脑、肝组织P450含量和 NADPH P450还原酶活性外,P4502B1/2B2mRNA表达明显增加。由于 正常情况下大鼠脑、肝组织中P4502B1/2B2表达很低,因而推 测氰戊菊酯对该亚型P450的诱导,可能干扰机体对内、外源化 合物的正常代谢,从而产生毒作用。 近年来,深入研究了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神经毒
有人根据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体内的代谢调节,利用分子 生物学技术,对大鼠脑、肝组织 P450及 P450 2B1/2132亚型进 行检测,发现氰戊菊酯除诱导脑、肝组织P450含量和NADPHP450还原酶活性外,P450 2B1/2B2mRNA表达明显增加。由于 正常情况下大鼠脑、肝组织中P450 2B1/2B2表达很低,因而推 测氰戊菊酯对该亚型P450的诱导,可能干扰机体对内、外源化 合物的正常代谢,从而产生毒作用。 近年来,深入研究了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神经毒
性机制,表明这些化合物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引起神经 元功能变化,涉及神经组织的钙浓度、谷氨酸、B氨基丁酸 磷脂酶C和蛋白激酶C等。有机磷农药的毒理作用主要是该化 合物与AChE结合后形成磷酸化胆碱酯酶,从而失去酶分解乙 酰胆碱的能力,造成神经递质ACh的堆积,产生毒作用。 氧化乐果和乐果可缩短n型乙酰胆碱受体( nAChR)通道 开放时间,降低开放频率。乙酸甲胺磷和甲胺磷在体外对人红 细胞膜和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膜ACh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
性机制,表明这些化合物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引起神经 元功能变化,涉及神经组织的钙浓度、谷氨酸、-氨基丁酸、 磷脂酶C和蛋白激酶C等。有机磷农药的毒理作用主要是该化 合物与AChE结合后形成磷酸化胆碱酯酶,从而失去酶分解乙 酰胆碱的能力,造成神经递质ACh的堆积,产生毒作用。 氧化乐果和乐果可缩短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通道 开放时间,降低开放频率。乙酸甲胺磷和甲胺磷在体外对人红 细胞膜和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膜ACh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