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2015.1 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 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 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 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 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 尘,十日五日己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 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 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 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 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旦”。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 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 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 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 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 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 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 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 要“口□口,□口口”,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 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 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 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 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 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 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 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 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 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 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但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北京市朝阳区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2015.1 本试卷共 8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 1—7 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 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 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 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 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 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 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 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 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 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 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 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 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 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 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 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 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 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 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 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 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 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 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 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 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 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 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 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 2014 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链接材料】 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 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 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 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 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 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 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 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 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 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 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 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与《诗经·卫风·氓》中“, 的“徂”意思相同。(3分) 2.第⑥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 完整。(2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 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 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 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 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4分) 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4分) 6按照文意判断,《清史稿》“会试出榜,黄雾四塞,薏沙蔽日”中的“霾” 属于哪种霾?(2分) 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 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 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 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 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 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链接材料】 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 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 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 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 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 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 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 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时,人们就 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 于 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 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 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 1—3 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 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 ”,与《诗经·卫风·氓》中“ , ” 的“徂”意思相同。(3 分) 2.第⑥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 完整。(2 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 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 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 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 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 4 字。(4 分) 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4 分) 6.按照文意判断,《清史稿》“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 属于哪种霾?(2 分) 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4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 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 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 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 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 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 猿犷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 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 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 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 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 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 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 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 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 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 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 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五言诗善:擅长 B.引禹锡与议禁中引:延请 C.生徒三千余徒:只有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籍:登记 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 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 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 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 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 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 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 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 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 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 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 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 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8.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善五言诗 善:擅长 B.引禹锡与议禁中 引:延请 C.生徒三千余 徒:只有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 籍:登记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 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13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 根据文意概括。(4分) 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①④题。(15分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 “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 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 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 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②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 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3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 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 都剌《赠弹筝者》) ③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 “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④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而“欲断哀弦”所 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 相似之处。(3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22题。潼 半山园情思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 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ing)然心动的名字【甲】(萍水相逢/不期而遇):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13.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 根据文意概括。(4 分)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①—④题。(15 分)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 “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 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 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 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②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 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3 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 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 都剌《赠弹筝者》) ③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 “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 分) ④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 ”,而“欲断哀弦”所 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 。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 相似之处。(3 分) 四、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3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22 题。 半山园情思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 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īnɡ)然心动的名字【甲】(萍水相逢/不期而遇):
半山园。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乙】(息息相 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亘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 为的官吏代表一一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 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 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 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 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 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 我们无法进入屋内。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 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 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愤心情、千古遗憾,追慕他的伟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 矣!足矣 离开半山园,陪同的朋友指着旁边的土墩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 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明白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他的“半山 园”。史载,一代名相谢安原本名叫谢安石,当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给儿子起名的 时候,本有希冀儿子直追古贤之期。想必,曾被推誉为“安石不肯出,天下苍生 何”的谢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cha)风云多年 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怀着以退为进、伺机 再起的强烈愿望,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 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 灭,终究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似乎是 上天有意安排,历史上两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归同处… 站在谢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连篇。想当年,王安石流连于此时,一定会反复 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他一定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以他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 样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挽救那个王朝一步步倾颓?他或许会联想到,为什么 以谢安那样的风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样也挽救不了东晋的覆灭?当然,在他之 后,如他们一样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们,都曾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 王朝的命运。但无论他们怎样付岀,最终依旧是徒劳。历史大势,就如半山园后 明城墙外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 半山园后的明城墙,有一段已经坍塌,到处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砖。朋友说, 那些城砖是南京市保护文物,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一如秦汉唐宋诸朝开国之君,同样梦想着江山 万年不替。为了让城砖坚固耐用,他让所有工匠和监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 砖上烧制出来。如果哪段城墙因为城砖质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过上面的名字 追责相关人员。 朱元璋这一招“问责制”的确令工匠烧制出了至今仍然坚厚无比的城砖。但是,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墙牢固与否,不仅取决于每一块城砖的坚硬程度,更重要 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墙的整体形制设计如何。再结实的城砖,依然阻挡不了 城墙总体上的坍塌。看着那散落满地的城砖,我忽然想到,这一块块坚硬无比的 城砖,岂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比如“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半山园。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乙】(息息相 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 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 1076 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 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 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 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 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 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 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 我们无法进入屋内。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 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 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愤心情、千古遗憾,追慕他的伟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 矣!足矣! 离开半山园,陪同的朋友指着旁边的土墩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 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明白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他的“半山 园”。史载,一代名相谢安原本名叫谢安石,当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给儿子起名的 时候,本有希冀儿子直追古贤之期。想必,曾被推誉为“安石不肯出,天下苍生 何”的谢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chà)风云多年, 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怀着以退为进、伺机 再起的强烈愿望,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 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 灭,终究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似乎是 上天有意安排,历史上两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归同处…… 站在谢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连篇。想当年,王安石流连于此时,一定会反复 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他一定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以他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 样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挽救那个王朝一步步倾颓?他或许会联想到,为什么 以谢安那样的风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样也挽救不了东晋的覆灭?当然,在他之 后,如他们一样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们,都曾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 王朝的命运。但无论他们怎样付出,最终依旧是徒劳。历史大势,就如半山园后 明城墙外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 半山园后的明城墙,有一段已经坍塌,到处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砖。朋友说, 那些城砖是南京市保护文物,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一如秦汉唐宋诸朝开国之君,同样梦想着江山 万年不替。为了让城砖坚固耐用,他让所有工匠和监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 砖上烧制出来。如果哪段城墙因为城砖质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过上面的名字 追责相关人员。 朱元璋这一招“问责制”的确令工匠烧制出了至今仍然坚厚无比的城砖。但是,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墙牢固与否,不仅取决于每一块城砖的坚硬程度,更重要 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墙的整体形制设计如何。再结实的城砖,依然阻挡不了 城墙总体上的坍塌。看着那散落满地的城砖,我忽然想到,这一块块坚硬无比的 城砖,岂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比如“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