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14.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6页。答题纸共5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第一部分(27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 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 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 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 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 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 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 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 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 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C.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 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2.第②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3第③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013年12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世长辞。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唁电表示哀 悼,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缅怀之风。曼德拉不是完人,他也有瑕疵,但95年的人 生征程,把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和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至。曼德拉摒弃了非此既 彼、你死我活的斗争理念,而遵循和平、民主和法制的途径解决分歧,这是曼德 拉留给全人类的弭足珍贵的政治遗产。 A.唁(yan)电与世长辞 B.缅(mian)怀淋漓尽至 C.瑕疵(z1)非此既彼 D.摒(bin)弃弭足珍贵 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市朝阳区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4.1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本试卷共 6 页。答题纸共 5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第一部分(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 1~3 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 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 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 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 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 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 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 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 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 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C.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 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2.第②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3.第③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013 年 12 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世长辞。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唁电表示哀 悼,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缅怀之风。曼德拉不是完人,他也有瑕疵,但 95 年的人 生征程,把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和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至。曼德拉摒弃了非此既 彼、你死我活的斗争理念,而遵循和平、民主和法制的途径解决分歧,这是曼德 拉留给全人类的弭足珍贵的政治遗产。 A.唁(yàn)电与世长辞 B.缅(miàn)怀淋漓尽至 C.瑕疵(zī)非此既彼 D.摒(bìn)弃弭足珍贵 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2013年12月15日23时40分,“嫦娥三号”着陆 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 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A.中国“嫦娥三号”顺利登月 B.“玉兔号”和“嫦娥三号”完成第一次互拍 C.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 D.“嫦娥”拍下月面第一抹“中国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 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 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 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②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 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 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 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 余人 ③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 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 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 迁太子太傅。 ④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 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 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 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 geng ie):绳索。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穷,奈何弃之 穷:贫穷 B.谭以疾不诣 C.粲抗言执正 抗:违抗,不顺从 D.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 谮害:进谗言伤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深奇之 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B.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大船尚存者 适莽苍者,三 餐而反 D.何必隐形于天外 其间旦暮闻何物 8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B.皆以戈矛撞击(大船)不受
“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2013 年 12 月 15 日 23 时 40 分,“嫦娥三号”着陆 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 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A.中国“嫦娥三号”顺利登月 B.“玉兔号”和“嫦娥三号”完成第一次互拍 C.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 D.“嫦娥”拍下月面第一抹“中国红”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 题。 ①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 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 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 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②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 ①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 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 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 余人。 ③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 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 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 迁太子太傅。 ④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 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 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 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gěng xiè):绳索。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穷,奈何弃之 穷:贫穷 B.谭以疾不诣 诣:往,到 C.粲抗言执正 抗:违抗,不顺从 D.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 谮害:进谗言伤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深奇之 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B.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大船尚存者 适莽苍者,三 餐而反 D.何必隐形于天外 其间旦暮闻何物 8.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B.皆以戈矛撞击(大船)不受
C.谭卒欣然与(吾粲)谋 D.又数以消息语(于)陆逊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 D.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5分 10.请结合上文第②段的内容,说说吾粲的性格特点。(4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桓公入蜀至三峡 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 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或相关文学常识。(8分) ①在《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 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②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③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抓住时机,应在敌军“再而衰, 三而竭,”之时,出兵作战 ④(朝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非”两句,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觉悟。 ⑤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有一次文人雅集,史称“兰亭集会”。文人们在集 会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最后由大书法家为之作序,总述其事,是为 《兰亭集序》 ⑥初唐诗人王勃在《》一文中,用生花妙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⑦《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王安石认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①~⑧题。(18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 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 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髙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 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 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 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①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谭卒欣然与(吾粲)谋 D.又数以消息语(于)陆逊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 D.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 第二部分(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5 分。 10.请结合上文第②段的内容,说说吾粲的性格特点。(4 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 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桓公入蜀至三峡 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 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或相关文学常识。(8 分) ①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 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②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③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抓住时机,应在敌军“再而衰, 三而竭,”之时,出兵作战。 ④(朝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非”两句,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觉悟。 ⑤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有一次文人雅集,史称“兰亭集会”。文人们在集 会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最后由大书法家为之作序,总述其事,是为 《兰亭集序》。 ⑥初唐诗人王勃在《》一文中,用生花妙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⑦《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王安石认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①~③题。(18 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 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 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 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 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 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①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 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 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 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 有关 ②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 两项是(5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事声,或事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 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 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 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 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 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 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 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 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 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 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 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 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 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 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 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 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 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 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 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 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 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 有关。 ②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 两项是(5 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 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 字。(10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6 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 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 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 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 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 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 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 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 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 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 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 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 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 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 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 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 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 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 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 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 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 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 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 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15.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4分) 16.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 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4分)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 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无关岁月 蒋勋 ①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 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 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 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 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 我自与岁月无关! ③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④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年,我们到台湾,不 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 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⑤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 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 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 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⑥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 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 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 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 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 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 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 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15.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4 分) 16.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 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4 分)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 46.7% 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 题。 无关岁月 蒋勋 ①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 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 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 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 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 我自与岁月无关! ③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④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 年,我们到台湾,不 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 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⑤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 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 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 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⑥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 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