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含解析)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2015.5 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清初书法家王澍在《瀚墨指南》中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在此以王 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王羲之经典作品《兰亭序》在当时并不是被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与亲友 同僚一次修禊聚会的产物,是一种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他审美的生 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诞生了这件书法杰作。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籍,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它是如此 精采而又自然,即使是王羲之本人也无法重现。王羲之本意并不在艺术创造,不 是特意追求,而是在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经意地体现出一种端庄 而又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 不历”。 宋人的“意”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 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 州寒食帖》来说,写得[甲](天衣无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 的[乙](变换/变幻),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等,都是[丙](信手拈 来/信马由缰),毫无做作之迹。然而即使是这样混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第一眼是强烈的个性,整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 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 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 又颇具迭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口口口口口”。《兰 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各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 风韵。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同时在其笔法 字势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而且在书写的 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 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一一汉字,而宋人的“意” 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取材于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瀚墨平和蕴籍B.旷达混然天成 C.精采迭宕摇曳D.欹侧一气呵成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行云流水变换信手拈来 B.行云流水变幻信马由缰 C.天衣无缝变幻信手拈来 D.天衣无缝变换信马由缰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应该就是晋人之韵的特点, ②一般看来,草书是晋人潇洒的典范, ③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
北京市朝阳区 2015 届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含解析)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2015.5 本试卷共 10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 清初书法家王澍在《瀚墨指南》中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在此以王 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王羲之经典作品《兰亭序》在当时并不是被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与亲友 同僚一次修禊聚会的产物,是一种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他审美的生 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诞生了这件书法杰作。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籍,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它是如此 精采而又自然,即使是王羲之本人也无法重现。王羲之本意并不在艺术创造,不 是特意追求,而是在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经意地体现出一种端庄 而又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 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 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 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 州寒食帖》来说,写得[甲](天衣无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 的[乙](变换/变幻),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等,都是[丙](信手拈 来/信马由缰),毫无做作之迹。然而即使是这样混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第一眼是强烈的个性,整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 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 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 又颇具迭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兰 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各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 风韵。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同时在其笔法、 字势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而且在书写的 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 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 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取材于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瀚墨 平和蕴籍 B.旷达 混然天成 C.精采 迭宕摇曳 D.欹侧 一气呵成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行云流水 变换 信手拈来 B.行云流水 变幻 信马由缰 C.天衣无缝 变幻 信手拈来 D.天衣无缝 变换 信马由缰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这应该就是晋人之韵的特点, ②一般看来,草书是晋人潇洒的典范, ③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
④从而留下那种极有韵味的美 ⑤然而王羲之却在其中保持了严谨的法度, ⑥在不经意的潇洒中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 A.⑥④③⑤①②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①⑥④③⑤D.①②⑥⑤④③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与上句对仗最恰当、意思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笔圆而韵胜B.豪放寓婉约 C.刚健含婀娜D.意造本无法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出身于东晋名门,即唐诗“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提到的家族。 B.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同僚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 即兴挥毫作书,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C.魏晋书法崇尚“韵”,质朴率真,但同时期的诗歌却追求华美典雅,讲究藻饰 和用典,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D.苏轼博学多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修禊:古代风俗,每年的三月三日到河边沐浴,并在水滨流觞宴饮,祛除不祥 B.佛老思想:是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 C.中锋行笔:指笔杆竖直向下,笔锋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线条饱满有力 D.无为而治: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指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7.下列“美”字书法作品中,是楷体字的一项是(2分) 」美.」“家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 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 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 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
④从而留下那种极有韵味的美, ⑤然而王羲之却在其中保持了严谨的法度, ⑥在不经意的潇洒中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 A.⑥④③⑤①② 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①⑥④③⑤ D.①②⑥⑤④③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与上句对仗最恰当、意思最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笔圆而韵胜 B.豪放寓婉约 C.刚健含婀娜 D.意造本无法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羲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出身于东晋名门,即唐诗“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提到的家族。 B.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同僚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 即兴挥毫作书,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C.魏晋书法崇尚“韵”,质朴率真,但同时期的诗歌却追求华美典雅,讲究藻饰 和用典,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D.苏轼博学多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修禊:古代风俗,每年的三月三日到河边沐浴,并在水滨流觞宴饮,祛除不祥。 B.佛老思想:是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 C.中锋行笔:指笔杆竖直向下,笔锋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线条饱满有力。 D.无为而治: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指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7.下列“美”字书法作品中,是楷体字的一项是(2 分) A. B. C. D.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①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 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 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 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
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择贤 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 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 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 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 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 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 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 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 免校尉之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 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 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 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 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 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韭 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 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遺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 以赐之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 注释:①秦府: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为秦王时所在的府邸。后文的“前宫” 和“齐府”分别指李世民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府邸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人但问堪否堪否:是否能够胜任 B.陛下若录其功录其功:考虑他的功劳 C.便欲挠法耶挠法:破坏法律 D.必俟颜色俟颜色:梳妆打扮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 B.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C.校尉不觉,(则)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D.令公主之礼有过(于)长公主,理恐不可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秦府没得到官职的老部下,都抱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先于他们被安排了官职 B.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如今无论他们能不能做到,却都让他们说出抱怨的话 C.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 臣子对尊贵的帝王,犯了错不能辩称是失误
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择贤 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 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 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 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 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 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 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 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 免校尉之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 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 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 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 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 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 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 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 以赐之。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 注释:①秦府: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为秦王时所在的府邸。后文的“前宫” 和“齐府”分别指李世民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府邸。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 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用人但问堪否 堪否:是否能够胜任 B.陛下若录其功 录其功:考虑他的功劳 C.便欲挠法耶 挠法:破坏法律 D.必俟颜色 俟颜色:梳妆打扮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 B.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C.校尉不觉,(则)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D.令公主之礼有过(于)长公主,理恐不可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秦府没得到官职的老部下,都抱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先于他们被安排了官职 B.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如今无论他们能不能做到,却都让他们说出抱怨的话 C.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 臣子对尊贵的帝王,犯了错不能辩称是失误
D.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 现在听了他的谏言,竟然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太宗认为,国君和臣子靠百姓供养,百姓的财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要让朝廷的 恩泽遍及民间 B.长孙无忌误带刀入东上阁门,监门校尉失察,封德彝认为应严惩二人,戴胄则 主张从宽处理。 C.按礼仪,皇帝的兄弟姐妹比皇帝的子女地位尊贵,皇帝给子女的封赏不能超过 给兄弟姐妹的 D.魏征对太宗敢于直言进谏,皇后非常赞赏他,特意请求太宗派人送五百匹帛到 他家赏赐给他。 13.本文取材于《贞观政要》“公平”篇。文中哪些事表现了太宗处事公平?请 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阅读下面两首汉乐府诗,完成(1)-(4)题。(20分) 艳歌行 无名氏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悲歌 无名氏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艳歌行》中,兄弟几人流浪他乡,孤苦无依,旧衣无人补,新衣无人缝 B.《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 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 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 (2)古诗中“燕”的意象蕴含丰富。下列表格中,对诗句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句 「“燕”寄寓的感情 A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表现爱情美好,倾诉思念情人之 切 B.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表现春光美好,传达伤感惜春之 双燕归来细雨中。(宋·欧阳修《采桑子》 情
D.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 现在听了他的谏言,竟然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太宗认为,国君和臣子靠百姓供养,百姓的财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要让朝廷的 恩泽遍及民间。 B.长孙无忌误带刀入东上阁门,监门校尉失察,封德彝认为应严惩二人,戴胄则 主张从宽处理。 C.按礼仪,皇帝的兄弟姐妹比皇帝的子女地位尊贵,皇帝给子女的封赏不能超过 给兄弟姐妹的。 D.魏征对太宗敢于直言进谏,皇后非常赞赏他,特意请求太宗派人送五百匹帛到 他家赏赐给他。 13.本文取材于《贞观政要》“公平”篇。文中哪些事表现了太宗处事公平?请 简要概括并分析。(6 分)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0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汉乐府诗,完成⑴—⑷题。(20 分) 艳歌行 无名氏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悲歌 无名氏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⑴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艳歌行》中,兄弟几人流浪他乡,孤苦无依,旧衣无人补,新衣无人缝。 B.《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 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 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 ⑵古诗中“燕”的意象蕴含丰富。下列表格中,对诗句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诗句 “燕”寄寓的感情 A.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表现爱情美好,倾诉思念情人之 切 B.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宋·欧阳修《采桑子》) 表现春光美好,传达伤感惜春之 情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 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D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宋·李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之 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慨 (3)《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 同。请简要赏析。(5分) (4)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10分) “叠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词,如《艳歌行》里的“翩 翩”。叠词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如李密《陈情表》中“①, ③,④”写出祖母时日无多,呼吸微弱的样子,流露出作者对祖母的拳拳深 情;杜牧《阿房宫赋》中,“⑤,⑥”用建筑物上钉头密密闪耀的细节,揭 示了秦人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⑦,⑧”形象地描 摹出壮阔的长江奔腾不息的样子;周敦颐《爱莲说》“⑨,⑩”,写莲花清 纯芬芳,如佳人玉立在水中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6题 【材料一】 关于简化字问题的思考 简化字是指人们在运用中,对原本复杂的字进行改造、简化而产生的笔画结构简 单的汉字。繁体字是被简化字取代的,如今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笔画结构复 杂的汉字。有些汉字原本就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不能称为简化字,例如 “人”“上”等。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是繁体字,例如“疆”“冀 所以 简化字和繁体字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产物。据统计,30%的简化字出现于先秦两汉。汉字简 化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始终。从复杂到简单,这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 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代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汉字的 笔画、结构也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出于字形区 分意义的需要,往往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益”是会意字,本义是指 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后来又产生了“更”的意义,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 字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的结构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极致时,其不便书写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 于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简化字。实际上,敦煌汉简 等许多出土文物上都有简化字,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 新中国政府把这些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统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简化字扶为正体,取代相应的繁体字,顺应了汉字发展的 趋势,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得民心。只要汉字在使用,就会发展,就会不断产 生新的简化宇。简化汉字工作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它给人们的日 常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在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减少文盲比率、提高中小学 语文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人提议,把所有复杂的汉字都简化到十画甚至五画以下,理由是:第一,字体 结构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是汉字几千年发展的主流;第二,简化字笔画少, 结构简单,提髙阅读清晰度的优势明显;第三,现代汉字还有很多字结构复杂
C.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 苦 D.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宋·李 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之 慨 ⑶《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 同。请简要赏析。(5 分) ⑷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10 分) “叠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词,如《艳歌行》里的“翩 翩”。叠词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如李密《陈情表》中“ ① , ② , ③ , ④ ”写出祖母时日无多,呼吸微弱的样子,流露出作者对祖母的拳拳深 情;杜牧《阿房宫赋》中,“ ⑤ , ⑥ ”用建筑物上钉头密密闪耀的细节,揭 示了秦人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⑦ , ⑧ ”形象地描 摹出壮阔的长江奔腾不息的样子;周敦颐《爱莲说》“ ⑨ , ⑩ ”,写莲花清 纯芬芳,如佳人玉立在水中。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6 题。 【材料一】 关于简化字问题的思考 简化字是指人们在运用中,对原本复杂的字进行改造、简化而产生的笔画结构简 单的汉字。繁体字是被简化字取代的,如今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笔画结构复 杂的汉字。有些汉字原本就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不能称为简化字,例如 “人”“上”等。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是繁体字,例如“疆”“冀”等。所以, 简化字和繁体字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产物。据统计,30%的简化字出现于先秦两汉。汉字简 化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始终。从复杂到简单,这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 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代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汉字的 笔画、结构也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出于字形区 分意义的需要,往往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益”是会意字,本义是指 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后来又产生了“更”的意义,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 字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的结构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极致时,其不便书写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 于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简化字。实际上,敦煌汉简 等许多出土文物上都有简化字,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 新中国政府把这些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统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简化字扶为正体,取代相应的繁体字,顺应了汉字发展的 趋势,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得民心。只要汉字在使用,就会发展,就会不断产 生新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工作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它给人们的日 常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在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减少文盲比率、提高中小学 语文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人提议,把所有复杂的汉字都简化到十画甚至五画以下,理由是:第一,字体 结构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是汉字几千年发展的主流;第二,简化字笔画少, 结构简单,提高阅读清晰度的优势明显;第三,现代汉字还有很多字结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