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一、名词解释01.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02.细菌(bacteria):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分裂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03.螺旋体(spirochaeta):它是介于细菌与原生动物之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螺旋体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运动靠细胞两端向细胞中央伸出的缠绕原生质柱的轴丝伸缩运动。04.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胞壁质,是除古细菌外,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它是由若干个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大分子化合物,其单体成分有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上的肽尾和肽桥。05.磷壁酸(teichoicacid):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以磷酸二酯键同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相结合。主要成分是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06.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G细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外壁层中。它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的类脂多糖类物质。07.缺壁细菌(cellwalldeficientbacteria):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08.L型细菌(L-formofbacteria):狭义上讲,专指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由英国李斯特(Lister)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的,故称为L型细菌。09.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一
1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一、名词解释 01.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 DNA 的原 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 02. 细菌(bacteria):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分裂方式繁殖,水生 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03. 螺旋体(spirochaeta):它是介于细菌与原生动物之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螺旋体的主要 特点是:它的运动靠细胞两端向细胞中央伸出的缠绕原生质柱的轴丝伸缩运动。 04.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胞壁质,是除古细菌外,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 胞壁的共有组分。它是由若干个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大分子化合物,其 单体成分有 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上的肽尾和肽桥。 05. 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以磷酸二酯 键同肽聚糖的 N-乙酰胞壁酸相结合。主要成分是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 06.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 G -细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外壁层中。它是由 类脂 A、核心多糖和 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的类脂多糖类物质。 07. 缺壁细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 主要有 L 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 08. L 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狭义上讲,专指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 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由英国李斯特(Lister)研究所的学者于 1935 年发现的,故称 为 L 型细菌。 09. 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 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10.球状体(spheroplast):或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形成。11.支原体(Mycoplasma):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其细胞膜中含有留醇,故其细胞膜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12.壁膜间隙(periplasmicspace):又称为周质空间。指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呈胶状,含有多种蛋白质(水解酶类、合成酶类、结合蛋白、受体蛋白)。G细菌更为明显。13.贮藏物(reservematerials):是一类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积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藏营养物质。14.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许多细菌的细胞质内经常见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15.核糖体(ribosomes):又称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16.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胞内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一般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17.内含物(inclusionbody):细菌细胞质中有许多贮藏成分,有些贮藏成分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得见的颗粒,通常称为内含物。18.异染粒(metachromaticgranules):又称迁回体,是以多聚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贮藏物,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19.气泡(gasvocuoles):在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的细胞内常含有为数众多2
2 10. 球状体(spheroplast):或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一般由革兰 氏阴性菌形成。 11. 支原体(Mycoplasma):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 核生物,其细胞膜中含有甾醇,故其细胞膜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 12. 壁膜间隙(periplasmic space):又称为周质空间。指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呈胶状,含有多种蛋白质(水解酶类、合成酶类、结合蛋白、受体蛋白)。G -细菌更为 明显。 13. 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是一类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积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 功能是贮藏营养物质。 14. 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许多细菌的细胞质内经常见的碳源类贮藏 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 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15. 核糖体(ribosomes):又称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 白质合成的场所。 16. 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胞内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 链 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一般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 附着在染色体上。 17. 内含物(inclusion body):细菌细胞质中有许多贮藏成分,有些贮藏成分是光学显微镜下 看得见的颗粒,通常称为内含物。 18. 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是以多聚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 机磷贮藏物,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 19. 气泡(gas vocuoles):在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的细胞内常含有为数众多
的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称为气泡。20.间体(mesomome):又称中间体或中体,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的囊状结构,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一般位于细胞的中间。21.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伸出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它从细胞膜内长出,伸出细胞壁外。其数目为1至数根,具有运动功能。22.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又称纤毛等,是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菌毛较鞭毛短细,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较为常见。23.性毛(pilus,复数pili):又称性菌毛(sexpili,F-pili),比菌毛稍长,只有1~4根,其功能是在不同性别的菌株间传递DNA片段中起作用,有的性菌毛还是RNA噬菌体的吸受体。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24.芽孢(endospore或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级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只能形成一个芽孢,无繁殖能力。。25.孢囊(cyst/cytocyst):有些细菌特别是固氮菌,在缺乏营养条件下,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得圆形休眠体。一营养细胞形成一个孢囊,无素殖能力。26.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等,以多糖为主。27.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和粘液层(slimelayer):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称荚膜;如果层次薄,称为微荚膜;若粘性较低,松散地扩散到培养液或其它环境3
3 的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称为气泡。 20. 间体(mesomome):又称中间体或中体,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的囊状 结构,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一般位于细胞的中间。 21. 鞭毛(flagellum,复数 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伸出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它从细胞膜内长出,伸出细胞壁外。其数目为 1 至数根,具有运动功能。 22. 菌毛(fimbria,复数 fimbriae):又称纤毛等,是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 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菌毛较鞭毛短细,在 革兰氏阴性细菌中较为常见。 23. 性毛(pilus,复数 pili):又称性菌毛(sex pili,F-pili),比菌毛稍长,只有 1~4 根,其功 能是在不同性别的菌株间传递 DNA 片段中起作用,有的性菌毛还是 RNA 噬菌体的吸附 受体。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 24. 芽孢(endospore 或 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级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只能形成一个芽孢,无 繁殖能力。 25. 孢囊(cyst/cytocyst):有些细菌特别是固氮菌,在缺乏营养条件下,营养细胞外壁加厚, 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得圆形休眠体。一营养细胞形成一个孢囊,无繁 殖能力。 26. 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 多肽或蛋白质等,以多糖为主。 27. 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和粘液层(slime layer):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 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 形,称荚膜;如果层次薄,称为微荚膜;若粘性较低,松散地扩散到培养液或其它环境
中,称为粘液层。28.菌胶团(zoogloea):有些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29伴孢晶体(parasporal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30.革兰氏染色法(Gramstrain):1884年丹麦医生C.Gram发明的一种鉴别细菌的染色法。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31.菌落(colony)和菌苔(bacterial lawn):单个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为菌苔。32.DPA(dipicolineacid):吡啶-2,6-二羧酸,是芽孢的特有成分,一般与钙结合形成钙盐形式而存在。33.m-DAP: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一特殊成分,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为m-DAP。34.Clostridium:梭菌属,绝大多数是严格厌氧性的,芽孢直径大多数比菌体的宽度大,呈鼓槌状或梭形。多数种类G+,多数生鞭毛,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35.Bacillus:芽孢杆菌属,为好氧性或微好氧性,多数G+,多数生鞭毛,芽孢的直径绝大多数不超过菌体的宽度,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36.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因早期发现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37.基内菌丝(substratemycelium):又叫营养菌丝或一级菌丝,长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菌4
4 中,称为粘液层。 28. 菌胶团(zoogloea):有些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 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29.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 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 δ 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30.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rain):1884 年丹麦医生 C. Gram 发明的一种鉴别细菌的染色法。 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 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菌体呈紫色者为 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 G -细菌。 31. 菌落(colony)和菌苔(bacterial lawn):单个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许多 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为菌苔。 32. DPA(dipicoline acid):吡啶-2,6-二羧酸,是芽孢的特有成分,一般与钙结合形成钙盐 形式而存在。 33. m-DAP: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一特殊成分,肽尾的第 3 个氨基酸为 m-DAP。 34. Clostridium:梭菌属,绝大多数是严格厌氧性的,芽孢直径大多数比菌体的宽度大,呈鼓 槌状或梭形。多数种类 G+,多数生鞭毛,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 35. Bacillus:芽孢杆菌属,为好氧性或微好氧性,多数 G+,多数生鞭毛,芽孢的直径绝大多 数不超过菌体的宽度,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 36.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因早期发现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37.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又叫营养菌丝或一级菌丝,长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菌
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38.气生菌丝(aerialmycelium):又叫二级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功能:分化形成孢子丝。39.孢子丝(spore-bearingmycelium):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功能:产生分生孢子。40.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大型原核微生物。属于细菌,过去也称为蓝藻或蓝绿藻。这类生物的细胞核无核膜,细胞壁与细菌相似,含有肽聚糖,革兰氏染色阴性。41.异形胞(heterocyst):在丝状蓝细菌中,有少数细胞和其它细胞不同,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称为异形胞。异形胞缺乏光合系统II,光合作用不产氧。42.静息孢子(akinete):是一种长在蓝细菌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43.藻殖段(hormogonium):又称连锁体或藻殖丝,丝状蓝细菌两个死细胞或两个异形胞之间一段藻丝,它具有繁殖功能。44.支原体(Mycoplasma):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对渗透压具有很强抗性的、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细胞生物体,具有革兰氏阴性特征。菌落特征象“油煎蛋”状。45.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只能寄生在真核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原核微生物。1909年,美国医生H.T.Ricketts首次发现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于1910年栖牲于此病,因此称为立克次氏体。46.衣原体:(Chlamydia):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氏阴性菌,不游动,一般为球状。5
5 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和 排泄代谢废物。 38.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又叫二级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 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功能:分化形成孢子丝。 39. 孢子丝(spore-bearing mycelium):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 成孢子的菌丝。功能:产生分生孢子。 40. 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含有叶绿素 a、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光合作 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大型原核微生物。属于细菌,过去也称为蓝藻或蓝绿藻。这类 生物的细胞核无核膜,细胞壁与细菌相似,含有肽聚糖,革兰氏染色阴性。 41. 异形胞(heterocyst):在丝状蓝细菌中,有少数细胞和其它细胞不同,形大、壁厚、专司 固氮功能的细胞,称为异形胞。异形胞缺乏光合系统Ⅱ,光合作用不产氧。 42. 静息孢子(akinete):是一种长在蓝细菌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 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43. 藻殖段(hormogonium):又称连锁体或藻殖丝,丝状蓝细菌两个死细胞或两个异形胞之 间一段藻丝,它具有繁殖功能。 44. 支原体(Mycoplasma):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对渗透压具有很强抗性的、能离开活 细胞而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细胞生物体,具有革兰氏阴性特征。菌落特征象“油煎蛋”状。 45.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只能寄生在真核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原核微 生物。1909 年,美国医生 H.T.Ricketts 首次发现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于 1910 年 牺牲于此病,因此称为立克次氏体。 46. 衣原体:(Chlamydia):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 生的原核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氏阴性菌,不游动,一般为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