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这就是父亲攀上月台的一幅独立的画面: 1.父亲两手攀着上面 2.两脚再向上缩; 3.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显然,为了突现这幅画面,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先是父亲的手、脚、身子等 几个点,之后是全身的努力。从而把父亲举手投足的形象永远地印在读者心中。 同时,作者还赋予了人物以灰暗的背影、悲凉的色调,从而加强了对主题的表现 力 九、重点语句分析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 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从年龄讲,作者那时已经成年。而且在外读书跑车也已经有了许多次的经验,因 此作者认为父亲的做法很可笑。把事情托付给伙计、茶房则更是没有必要。在我 看来他们是只管收钱的。“唉”的一声叹息则使整个语句向着相反的情感趋向发 展,作者开始认为自己要比父亲聪明,因为他“看出了”茶房收钱而不管事;“知 道了”自己这个年龄并不需要如此照顾。“太聪明”就是聪明过分,就是不聪明。 也正是这后半句话为后面突出主体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具体地描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要给作者去买几个橘子。因为 要穿越月台、过铁道,所以通过衣着的描写,再通过动作的描写,显示出父亲行 动不便。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吃力的样子,观察十分仔细,刻画十分具体。作者看 到父亲为了自己不辞辛苦,联想到近一段时间家中的变故,尤其是想到此前自己 对于父亲的暗笑,怎能无动于衷!流下眼泪是因情而至,这也是写第一次被父亲 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很吃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虽然 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这个“背影”已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 挥之不去。文章结尾作者再次运用联想的手法再现父亲的背影,使人产生了极其 强烈的审美感动和联想,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形象 不是对感情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美的一种创造性的、敏锐的把握。“背 影”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透过背影,我们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看 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想念。应该说,“背影”是感 情的浓缩与展现,是作者在对生活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的美的创造 十、写作特色 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 流露出来。《背影》中所写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很 具普遍性、代表性,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儿子说的四句话尤其让人觉得耳熟,但 这些材料把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以说,作者在 选材上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因此,文章很能调动读
宝顶。这就是父亲攀上月台的一幅独立的画面: 1.父亲两手攀着上面; 2.两脚再向上缩; 3.身子向左微倾; 4.显出努力的样子。 显然,为了突现这幅画面,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先是父亲的手、脚、身子等 几个点,之后是全身的努力。从而把父亲举手投足的形象永远地印在读者心中。 同时,作者还赋予了人物以灰暗的背影、悲凉的色调,从而加强了对主题的表现 力。 九、重点语句分析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 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从年龄讲,作者那时已经成年。而且在外读书跑车也已经有了许多次的经验,因 此作者认为父亲的做法很可笑。把事情托付给伙计、茶房则更是没有必要。在我 看来他们是只管收钱的。“唉”的一声叹息则使整个语句向着相反的情感趋向发 展,作者开始认为自己要比父亲聪明,因为他“看出了”茶房收钱而不管事;“知 道了”自己这个年龄并不需要如此照顾。“太聪明”就是聪明过分,就是不聪明。 也正是这后半句话为后面突出主体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具体地描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要给作者去买几个橘子。因为 要穿越月台、过铁道,所以通过衣着的描写,再通过动作的描写,显示出父亲行 动不便。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吃力的样子,观察十分仔细,刻画十分具体。作者看 到父亲为了自己不辞辛苦,联想到近一段时间家中的变故,尤其是想到此前自己 对于父亲的暗笑,怎能无动于衷!流下眼泪是因情而至,这也是写第一次被父亲 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很吃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虽然 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这个“背影”已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 挥之不去。文章结尾作者再次运用联想的手法再现父亲的背影,使人产生了极其 强烈的审美感动和联想,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形象 不是对感情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美的一种创造性的、敏锐的把握。“背 影”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透过背影,我们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看 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想念。应该说,“背影”是感 情的浓缩与展现,是作者在对生活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的美的创造。 十、写作特色 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 流露出来。《背影》中所写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很 具普遍性、代表性,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儿子说的四句话尤其让人觉得耳熟,但 这些材料把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以说,作者在 选材上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因此,文章很能调动读
者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读着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甚至有些自己本 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眼前,让自己动心流泪 作者的笔触是展开而集中的。作品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 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没有立即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 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似乎离开了题。其实,这为突出主题做了 有利的渲染和铺垫。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 的境遇,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还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 件的事情,这就更显示了父亲的崇高。接着,便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情节推向高 潮。最后,作者又以父亲来信为感情的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的感受,在晶莹的 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 文章的布局由远及近,疏密有间,详略相宜,虚实相济,显得特别和谐匀称。譬 如第1段至第4段,对祖母去世、父亲亏空没有实写,而对父亲怎样关怀儿子则 写得比较翔实,这种安排是突出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燃气氛,后者 则和烘托背影有密切的关联。这四段,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没有它,高潮上不去,背影出不来。而刻画背影,作者也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如 提到背影有三次,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的深 情,实中有虚。第二次是离开车站时,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 的人里”,这因为前面己经对背影详写了,所以不必多花笔墨,但这淡淡一笔, 把作者悲酸惆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次则是结尾时提到的,这完全是记 忆中的背影了,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背影,这虽是幻象,但也是实情, 它把通篇的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布局上的手 法是多么高超。 (一)语言朴实而简洁 作品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 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 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 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 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作者在《背影》中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 不论是叙述事情,还是描写人物,都没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娓 娓而谈。作品中的父亲是普通的人,对他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很朴实的,没 有精雕细琢的痕迹。请看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 地,不要走动。” (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看,这些语言多么简洁、朴实。作品运用平易朴素的语言,使父子感情显得更真 挚、更亲切。叶圣陶先生曾赞扬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 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背影》 的语言的确很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平易自然、简练朴实的风格
者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读着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甚至有些自己本 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眼前,让自己动心流泪。 作者的笔触是展开而集中的。作品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 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没有立即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 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似乎离开了题。其实,这为突出主题做了 有利的渲染和铺垫。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 的境遇,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还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 件的事情,这就更显示了父亲的崇高。接着,便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情节推向高 潮。最后,作者又以父亲来信为感情的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的感受,在晶莹的 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 文章的布局由远及近,疏密有间,详略相宜,虚实相济,显得特别和谐匀称。譬 如第 1 段至第 4 段,对祖母去世、父亲亏空没有实写,而对父亲怎样关怀儿子则 写得比较翔实,这种安排是突出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燃气氛,后者 则和烘托背影有密切的关联。这四段,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没有它,高潮上不去,背影出不来。而刻画背影,作者也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如 提到背影有三次,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的深 情,实中有虚。第二次是离开车站时,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 的人里”,这因为前面已经对背影详写了,所以不必多花笔墨,但这淡淡一笔, 把作者悲酸惆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次则是结尾时提到的,这完全是记 忆中的背影了,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背影,这虽是幻象,但也是实情, 它把通篇的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布局上的手 法是多么高超。 (一)语言朴实而简洁 作品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 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 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 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 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作者在《背影》中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 不论是叙述事情,还是描写人物,都没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娓 娓而谈。作品中的父亲是普通的人,对他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很朴实的,没 有精雕细琢的痕迹。请看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 地,不要走动。” (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看,这些语言多么简洁、朴实。作品运用平易朴素的语言,使父子感情显得更真 挚、更亲切。叶圣陶先生曾赞扬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 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背影》 的语言的确很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平易自然、简练朴实的风格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947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 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 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 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 行间。我们品味起来,大概有三种方式: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 体细腻,表明作者对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 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 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等的思 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之 后,有“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 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 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 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 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 面这段文字: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 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 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 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 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写,既突 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 的情感波动,一起一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 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 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 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 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 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947 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 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 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 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 行间。我们品味起来,大概有三种方式: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 体细腻,表明作者对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 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 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等的思 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次写父亲的背影之 后,有“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 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 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 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 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 面这段文字: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 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 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 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 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写,既突 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 的情感波动,一起一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 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 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 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 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 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 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 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 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 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 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 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 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 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 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 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 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 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 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 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 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 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 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 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 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 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 去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 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 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 困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 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 倾”等动词 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 为儿子不停地奔波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 流下泪来”。 2.《永久的悔》课文精讲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 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基础知识 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 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 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 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 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 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 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 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 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 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 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 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 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 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 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 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 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 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 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 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 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 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 去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 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 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 困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 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倾”等动词 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 为儿子不停地奔波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 流下泪来”。 2.《永久的悔》课文精讲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 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立锥zhui唾手tuo俩li 伶仃1 ngding赖以lai 简陋lou 倾注qing缩回suo够呛 qIang面糕go 懵懂meng 轮廓kuo 2.多音字 rj济南 ryan咽喉 r sang奔丧 咽ydin下咽 丧 j救济 e呜咽 sang丧失 3.词语解释 【望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4.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望九:接近十九。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B.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日子,说明 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通过作者回忆 表达了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 首诗的内容是“ ?”这首诗表达 6.文学常识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 西洋文 学系。一九三五年赴 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 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一九四一年获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 回国。著有散文集《 》和《 等。 他翻译了印度迦梨陀婆的著名剧本《 》和《 》,并翻译了印 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 【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査了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找出它们之中细微的错误,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词语的比喻义,经过分析:B 项中的“寄人篱下”是错误的,不是比喻“生活贫困”,而是比喻“依靠别人过
立锥 zhuī 唾手 tuò 俩 liǎ 伶仃 língdīng 赖以 lài 简陋 lòu 倾注 qīng 缩回 suō 够呛 qiàng 面糕 gāo 懵懂 měng 轮廓 kuò 2.多音字 ┏ jǐ济南 ┏ yān 咽喉 ┏ sāng 奔丧 济┫ 咽┫ yàn 下咽 丧┫ ┗ jì救济 ┗ yè 呜咽 ┗ sàng 丧失 3.词语解释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 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4.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九:接近十九。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B.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日子,说明 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5.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___,表达了 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这 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_________西洋文 学系。一九三五年赴_________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________、________、 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一九四一年获________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 回国。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等。 他翻译了印度迦梨陀婆的著名剧本《_______》和《______》,并翻译了印 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找出它们之中细微的错误,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词语的比喻义,经过分析:B 项中的“寄人篱下”是错误的,不是比喻“生活贫困”,而是比喻“依靠别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