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诸欣平 女,1955年11月生于上海。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 记,病原生物学系主任,二级教授,博上生导师。北京市承点学科“病原 生物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动物学会奇生虫学分会刷主任委员,国际 毛虫专业委员会(1CT)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学杂志》,《寄生虫与医学昆 虫学报》等专业期刊的编委。入选“北京市优秀跨世纪人才工程“和“北 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计划”。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和“北京 市教学名师”称号。是2011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 从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三十年,是北京市精品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白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分课题、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B)基金,教育部博上点基金,北 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委科技重点项目等多个闲家及省部级课 题。在国内外主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1收录16 。获国家 发明专利授权5项。主缩.副主编和参编专业书籍和教材15部.培养博 土硕士研究生20余名。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 苏 川 男,1970年7月出生于江苏吴江医学博上现在为南京医科大 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傅十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现代 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江苏省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 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常务 理事和江苏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现事 人选江苏省“青兰程“ 、“33 丁程”和“六大人才高缘”人才培养计划 参加基础医学教学工作至今心有20年,科研方血,主要从事以血 吸虫病为主的寄生虫感染免疫相关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863计划 重大项日,国家“973”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传染病重大专项)于 课题,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白然科学基金重大项.江苏省教 育厅承大基础研究项日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日并以主要参加 者身份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日,欧共体基金项日.国务院总 理预备金血防专项基金资助课题,多爽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项以及江苏 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国外SC1论 文20篇。近年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奖4项.授权和申报国家发明 专利共4项 10
主编简介 吴忠道 明.962年4H生于江西。现任中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寄 虫学数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地方病协会理事,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常委 热带医学杂志》常务端委,《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等用内专业分 志、《Tropical Medicine and Health》f和《Parasitology Research》等国际 杂志编委 从事粉学工作至今16年.主编教材2部.是多都封材的副主第成到 委。主持“973”课题1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项日课题:发 表SC1论文40多篇:张得2002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每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首教学成果奖 等奖.2012年宝优秀牧师奖。 李朝品 男.1956年10月出生于安徽砀山。现任皖南医学院副院长博 级教授。安微省首批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微省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 头人:博士后岗位负责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安微省省级教学 团队负责人:安微省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负责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 程负漆人。后相任中华医学会安微分众常务现事中过动物” 会寄生 虫学会理事,安徽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多家 刊物的主缩或刚主编 自1977年比业至今,一直从事病原生物学与角应学数学到1 作承粗省教研课题10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派担国家 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等纵向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省优 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先后主翁《医学寄生虫图鉴》、《医学节肢动 物学》.《人体寄生业学实验研究技术》等专著20余部
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有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实施以“5+3”为主的临床医学教有综 合改革方案,贯彻教有部、卫生部及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对“十二五”教材建设的要求, 本教材在总结第七轮编写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了修订,以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 平、富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在体现教材延续性的基础上,本教材主要作了如下修订: 1【,鉴于本书面向的主要是临床专业医学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因此精简了与传病致病关 系不密切的纯生物学内容,适当增加了致病机制、防治等方面的新进展。 2.总论与各篇概论中增加了一些反映医学寄生虫感染研究的新进展,各论中更新了寄生虫 病流行与控制方面的资料。 3.增加了部分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的内容,如巴贝虫、蠊缨滴虫等 4.附录中适当增加了病原学诊断技术内容,如脑脊液检查、虫体培养和动物接种法等,同时 也增加了目前在实验室和临床常用的酶联免疫斑点试验等内容。 5.为更好地配合教材内容,对部分插图(特别是医学节肢动物篇)进行了更新或补充。 本版教材仍然遵循按生物学分类排序的编写体系。强调系统性、逻辑性,以方便医学生学 习与记忆。 关于寄生虫的分类,尽管研究进展很快,但被公认和肯定的并不多,本教材仍沿用上版教材 采用的传统分类系统。 在此次修订过程中,本书的各位编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力求少出错甚或不出错。但由于 水平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差错,敬请同行及使用者批评指正,以便及时坳误。 本次修订工作中,南京医科大学吴观陵教授和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吴中兴教授给予 了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诸欣平苏川 2013年3月 12
目录 第篇总论 1 第一章引言 1 一、寄生电对人的危害1 二、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现状及任务 2 三、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3 四、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3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关系及其演化5 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6 三、寄坐虫的营养与代湖7 四、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8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0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0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10 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2 一、免疫应答类型 12 二、免疫应答的结果 12 三、寄生电抗原 12 四、免疫应答13 五、免疫逃避 14 六、超敏反应 15 13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17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17 二、多寄生现象 17 三、幼虫移行症 17 四、异位寄生 18 第六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9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9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20 四、寄生虫满的防治原则21 第篇医学原虫学 23 第七章医学原虫概论 23 第八章叶足虫 28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28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33 一、迪斯柏内阿米巴33 二、结肠内阿米巴 33 三、哈门内阿米巴 四、微小内数阿米巴34 五、布氏嗜碘阿米巴 34 大、齿内阿米巴35 第三节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35 第九章鞭毛虫 38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38 第二节锥虫4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