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绅士 中有的选自官学生,即八旗官学和皇室宗学的学生作为旗人,他们 并不是真正的绅士。但是,也有的选自人数很少的“算学生”,他们可 能是汉人。 有时恩监生也授与原为“奉祀生”的古代圣贤的后裔,奉祀生即 为负责祭祀圣贤的学生。这些圣贤的后裔即便是俊秀,也可参加皇帝 的巡幸和在国子监听讲授礼仪,他们往往被授与恩监生这种获得绅 士地位的途径是专门为这些后裔保留的。® 进人绅七阶层的另一途径是世袭特权即“荫”。这些绅土称为“荫 生”,即依世袭权而成为官学的学生。授与他们荫生是考虑到他们的 祖辈中有人为国家效劳,或是为国家受过大难。则例规定此类功名只 赐给京官文武四品及四品以上,外官文官三品及三品以上,武官二品 及二品以上的后辈的一个子嗣。④这类荫生称为“恩荫生”或“宫荫 生”,因为授与此功名是因其祖辈的功勋则例还规定,此类功名可赐 与七品及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因公务在江海丧生者以及在军营任职而 病故者的后辈的一个子嗣。®后一种荫生称为“难荫生”,因为此功名 之授与,是考虑其祖辈任官时的殉职。如荫生被送人国子监,则称“荫 监生”。 由于“荫”的特权绕过考试和捐纳二途,直接接受荫生而进入绅 士阶层,所以如果这一特权盛行,就成为影响社会地位变动的一个重 要因素。由此,人们或许会高估太平天国时期范围更大的人接受封荫 这一事情的重要性。在记载政府与太平军作战时浙江“殉节者"名录 的《浙江忠义录》一书中,曾有一序言述及“荫”的特权甚至扩大到“殉 节”的举人、贡生和生员。®四川一地方志还记载了将荫监生衔授予 两个贡生和十三个生员的儿子等具体事例。⑦ 然而这种赏赐实行时,肯定有朝廷随意决定的问题,因为赐予荫
第-一章9世纪中司坤上之构成和特征的考系 生的人数实际上是相 当少的。以上面提及的 浙江省为例,据我们所 知,整个清代余姚县只 有五个人为恩荫生,只 有三个人为难荫生. 所以,作为一种进入绅 士阶层的途径,“荫”的 特权有必要说明,但在 19世纪其意义是不足 道的。 ②算学生一次只有0名,半期限五年,半成后或为 关于绅士的讨论 “天文生”《观察天文的学生),或为恩监生。参阅《率例》,卷 中,“耆老”的身份也常 1101-1i02. 3③同上书,泰109那,第1面这人是孔子.孟子.廊子和 常遭误解。这个中文词 智“子的后荐 这一规定将“愿莉生”限止在个很小的目,达 指的是年高德劭的老 或官 人,而不是象某些西方 荟制度)(《佛亚洲研究 第10 年6月号,第25五1一文中说期,在江失和某他朝代因 作者往往认为的那样, 葫戌的特权而获官者在官吏中占很大比例。另见魏复 是那些负有实际地方 冯家卢著:{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年)》,第456页。但 是在19世纪比例似平已变得很小: 行政职责的乡村领导。 8发 表前一序雪讲到陶节的绅 中国的着老并没有这 卒通世,力不能柔,义 种职责、女 青老的人数是很 ⑦《叙州府志》,卷35,第21页 少的,并且没有明确的 ⑧《余姚县志》,卷23。恩期生中一人入图子监,后步入 逢。另有三名恩萌生出年小官,雅蔚生中也有-人入固子 年龄界线,但一般说 来,至少60岁以上的 香装得充有的香款意仕 率者)仍为平 15
中闰绅士 人才够格称耆老。并且,决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得到“耆老“这一来誉称 号,只有那些威望、能力、财富都很显著并且在地方事务中起领袖作 用的人才是者老、他们劝募并协助主持赈济局,①在某些地区还宣讲 皇帝的“圣谕十六条”,协助捕匪,$等等。如上所说,社会声望和地 方领袖的身份也是绅士的特征之一,那么绅士与为数不多的者老的 关系是怎样的呢? 某些年高的绅士也可称为耆老,尽管他们的绅士头衔更有价值。 不是绅土的耆老有的也被授予官品特颁的上谕有时会赐予80岁以 上的布衣以九品官服和顶戴,90岁以上的赐予八品官服、顶戴,100 岁以上的赐予七品官服、顶戴。®据雍正朝的一道上谕,每县每年可 举荐一个老农“给以八品顶带荣身,以示鼓励”。 不过这种恩赐的官品并不给与这些者老以全部的官、绅地位,例 如在婚、丧、祭祀仪式上,不是绅士的着老即使身穿官服仍必须按平 民的礼节行礼。这种荣誉也并不意味着承认他们有实际的官职,除 了在官府交往的礼仪上以示恩遇以外,并不赏赐任何正式的官、绅特 权。 另一方面,所有非绅士的者老,无论是否拥有荣誉性的虚衔,往 往都有别于平民百姓而与绅士相提并论,或者仅次于绅士之下。例如 在接奉和宣读圣旨的官方仪式上,文官居台阶之东,武官居台阶之 西,绅士居文官下首,者老居武官下首,然后再是士卒和平民。⑦ 有幸受邀参加“乡饮酒礼”的年老的平民可以说是从平民中千里 挑一选出的。诚如有位文人所说,这种乡饮的目的是鼓励当地居民 忠、孝、节、义。除了荣誉以外,“一当此饮,即有匾扬币聘之荣”,用 当时的话说,就是“不试之誉”。 因此,非绅士的者老是平民巾的种特殊的人物,他们得到了某 16
第一章19世纪中国士之构成知特征的考察 (①《牧令书》,卷14,第58-60页 ②《吾学录初编》,卷3,第页。关于“圣谕”,本书第63可 ③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批陵“卷1,第2页:致湘阴知县的批札 ④《割源乡志》,卷4,第20页,卷12,第1页。又见《东莞县志》卷34第25 、除感舞是帝脚包所预思鸿。选说阴.只是在国家堂大庆典叶·才将这种 著2第16 该书打 明确 种赏是否每个县都给子 本第411 那样农他对农业之重视到了将八品官衔赐子 耳思 实的农民这样的程度,这些农民是由各知县挑选出束的 这不是要这地 田人摈弃其务农的灌长,而去从事司法的职责,他们并不懂得处理纠纷 们仍然是庄稼汉,但是他们有官衔。他们有权在面见总督大人时坐下,有权 唐2页我人同泉充饭。他们的名字用金字在有堂壁录松东麂县志)港1 每共可保 62 《浙江忠义 表中所列的数千名绅 可以发翅型:将 员、候选官员、有官阶者、举人、贡生、生员和监生组成,但不 ⑦《吾学录初编》,卷1.第7 ⑧同上书,卷3,第3-9页 吴荣光将“乡饮酒礼”列为维护风教的三项措施 男外两项祥施是“宣讲圣渝”和“挂表事例”(包括节妇贞女,州难官民 官乡 1世同堂等)。《重修紫烛县志书》卷5,第7页载:这种 ,由本县增年商助的纯士中进 严州府志7 正宾生高年有者 人为介宾,平民意年有 稽》卷89第10-11页载:“初,乡饮请奏给公家 政归地方指办。会准事行。然行之亦仅矣。”据《移雅州志)》卷3,第6的 5然不精酒 礼专尚内轴味信我我令书,巷16第134页。《衣信缘):此 大兵 出正 岂长抗礼,公宾赞其问.荫次于大 不可越 访情 吏以语 夫野老,而巨宿奸亦借】 而著怒者亦乘豫以旄嫉迁之详. 落装之 积贮,里地欲施色肉,整延举报,姜愚民见臣长如天如旁:公堂妇会如章 -闻此言,反如更临陷陟,百计求联。奸慧捱身打点,或见情.或指官,分吧克 润,竟有破家者。 17
中国绅士 种本应属于绅七的威望,也效力于某些绅上的活动,但是他]并不能 享有绅士重要的特权,也不能像绅七那样出任官职 如上所述,下层绅七内部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威望也可分出几个 大的集团。下层绅士中的文生员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文生员从一个 等级至另一等级的升迁取决于特定的考试。岁考由学政主管,每三年 举行一次,这场考试结果将决定生员的升迁乃至黜革。①科考也由学 政主管,每三年一次,这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决定哪些生员有资格参 加乡试,但是考试结果也影响生员的等级升迁。必换言之,在学的下 层绅士总是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制约,他们的地位可能会经常变换,并 且因应考的长期压力而为政府所控制。 未参加过岁科二考或参加过岁科二考但成绩在三、四等的生员 称为“附生”,字面意思为“补遗的生员”。他们构成生员的最低一级, 也包括从其它等级递降的生员。 岁科考中成绩最优者为“廪生”,即“享有津贴(原米)的生员”。在 每个官学中其名额是限定的。®津贴额各地不同,一般为每个廪生每 年约四两银。一旦康生出缺,即由岁科考中成绩优秀的其他等级 的生员递补 岁科考成绩二等的为“增生”,字面意思是“增广生员”。心增生的 来源是岁科考试成绩二等的附生以及成绩四等的廪生,这意味着附 生的升级及桌生的降级。增生得不到津贴,但他们可优先递补廪生的 出缺。在每所官学里增生的名额也是限定的。 所有生员中,禀生享有特权最多,影响最大。除了享有津贴,还可 因晋升贡生而成为上层绅土。他们得到授权,可为初次应州县试的考 生作保。如果他们捐一个例贡生,就可出任县的训导,而其他生员或 平民捐例贡生则没有资格任教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