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构想】 1.课文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 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 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 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 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 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硏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 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 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或用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 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 5教法与学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 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 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 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质疑 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 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6.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构想】 1.课文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 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 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 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 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 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 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 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 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或用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 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 5.教法与学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 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 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 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质疑 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 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6.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 教学步骤 学生自学课文 1.通读原文1~3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2。 2.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左传》、春秋五霸、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 之好、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1。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完成思考和练习3。 (设置以上预习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二、整理自学卡片(见附录) (设计以上预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 惯。自学卡片可统一印制,也可由学生自主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分析形象,赏析说辞。 教学步骤: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 体会这一特点。(课后思考和练习2)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学课文 1.通读原文 1~3 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2.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左传》、春秋五霸、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 之好、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1。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完成思考和练习 3。 (设置以上预习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二、整理自学卡片(见附录) (设计以上预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 惯。自学卡片可统一印制,也可由学生自主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分析形象,赏析说辞。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 体会这一特点。(课后思考和练习2) 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辞
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国——国 家戌—一成守夕—晚上危一危险师—军 队 及——达到辞—推辞) 2.本文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使文意 更加明确。 烛之武( 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 晋退兵。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诵读好处,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一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一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款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尺 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2.学生初读全文,注意字音、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3.老师示范背诵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段背诵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出示“晋秦围郑示意图
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 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 队 及──达到 辞──推辞) 2.本文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使文意 更加明确。 烛之武( )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 晋退兵。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诵读好处,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 姚鼐《尺 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学生初读全文,注意字音、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3.老师示范背诵。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段背诵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出示“晋秦围郑示意图
2.老师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毗邻, 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 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 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3.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 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 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 动词,当“驻扎”讲。 4.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 (1)郑国当时的面临的情况是一一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一一 5.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 埋下了伏笔。 6.学生背诵第一段。 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涉及到几个人物?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评点与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老师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毗邻, 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 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 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3.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 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 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 动词,当“驻扎”讲。 4.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 (1)郑国当时的面临的情况是——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 5.本段仅 25 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 埋下了伏笔。 6.学生背诵第一段。 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涉及到几个人物?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评点与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 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 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4.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力求读出感情 5.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诵读指导。 ①“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 好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 反问句,语调要略髙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 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烛之武另换 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 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指责晋 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 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 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3.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 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 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 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4.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力求读出感情。 5.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诵读指导。 ① “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 好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 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 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烛之武另换 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 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指责晋 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 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 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3.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 125 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 敢烦执事 (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 亡郑陪邻 (其害)[错事可 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 共其乏困 (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 朝济夕设 (其德)[史事可 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 阙秦利晋 (其意)[祸事可测]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