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 高2015级班姓名 编制人 审核人 课型新授备课时间 课时安排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 使用说明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 学习 月标虛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感 课文。3.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 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置点、难点文句翻译 学习过程与安排 、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文言句式复习 2.史书体例——识记(考试填空不写错)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载的时间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历史的方式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编历史的方式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记载的时间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历史的方式 3.中国古代纪年法一一了解,这是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生必要的知识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 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 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 (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 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 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 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 纪月、纪日、纪时 4.《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 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 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 I/12
1 / 12 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 高 2015 级 班 姓名 科 目 编制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课 题 课时安排 学习 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感 悟课文。 3. 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 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用说明 重点、难点 文句翻译 学 习 过 程 与安排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文言句式复习 2. 史书体例——识记(考试填空,不写错)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载的时间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历史的方式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编历史的方式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记载的时间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历史的方式 3. 中国古代纪年法——了解,这是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生必要的知识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 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 627 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 (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 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 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 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 60 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 纪月、纪日、纪时。 4. 《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 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 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课文预习一一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 法 学习过程 1.通读全文,给汉字注音 汜(fan)南 佚(yi)之狐 夜缒 (zhui)而出共(gong)其乏困 阙(que)秦 函(han)陵秦伯 说(yue) 逢(pang)孙 把握情节,学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 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教师师引导大家概 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 师撤离 3.小组同桌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A通假字: 2/12
2 / 12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课文预习——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 法 学习过程 1.通读全文,给汉字注音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 (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函(hán)陵 秦伯 说(yuè) 逢(páng)孙 把握情节,学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 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教师师引导大家概 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 师撤离 3.小组同桌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A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B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 南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 阙秦以利晋 C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义: 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 义 今义 ③亦去之 古 义: 今义: 3/12
3 / 12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B 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 南 ④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 远 ⑥ 阙秦以利晋 C 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古 义: 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义: 今义 D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 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烛之武)辞曰(省略 句) ⑥敢以(之) 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 句) 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E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用法 (重要虚词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承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承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4/12
4 / 12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义: 今义: D 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 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 句) ⑥敢以(之) 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 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E 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用法 (重要虚词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承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承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承接的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的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 (4)其 5/12
5 / 12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承接的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的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兼词,于之) (4)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