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张飞编辑整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领会和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 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 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 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张飞 编辑整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领会和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 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 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 作技巧。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 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 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 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
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 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 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 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 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 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 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 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 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 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 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 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 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 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 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 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 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 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 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 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
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 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 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 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 650 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 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 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 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 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 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 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 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 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
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 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 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整体感知
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 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 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 2 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 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