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件人 日期:2013年11月9日下午641 收件人 方流芳: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 作者:方流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来源:《律师文摘〉 与伪劣商品、垃圾股票、浮夸政绩和银行不良资产一样,剽窃已经成为困扰我们这个社会的顽症之一。剽窃的 飙升可以从个人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得到解释:首先,从教师个人的升等晋级、遴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年度评估考 核、申请研究经费,到学术机构申报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基地”、“211工程”和名目繁多的“评优”,无一不与 学术著述的出版数量挂钩,于是,剽窃就被用来拉平官方规定的学术成果“指标”和个人及机构真实的学术生产能力之 间的距离。第二,大学的扩大招生使学生人数在已往5、6年里增加了数倍到数十倍,论文的“指令性计划”的总量也随 之增加——每个本科生都要写毕业论文,每个硕士生、博士生都要写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尤其当硕士、博士学 位成为官员、商人和社会名流的时尚消费之后,论文枪手和提供论文剪贴和拼接业务的非法网站的生意也就格外兴 隆了,教育产业化、学位商品化是剽窃水涨船高的大背景。第三,剽窃是一种要么全赢,要么全输的冒险,一切没 有“穿绷”的剽窃者暂时都是赢家。如果人们只是一般性地批评剽窃,而不去揭露一桩桩具体的剽窃行为,剽窃者是不 会受到触动的 剽窃是全球化的通病,传递着复杂的政治、文化、道德和心理信息。[]在西方学术界,人们对什么是剽窃,有大致 相同的认识:剽窃( plagiarism)就是使用他人的作品而不认来源( without attribution)[2}把他人的观点或者表达当 成自己的,这是剽窃最主要的属性。“英文 plagiarist'一词来自拉丁文 plagiarise’(掠夺或者绑架奴隶、儿童的人),而拉 丁文 platium(绑架)ˆ又是来自希腊文 plagios’(奸诈的,背信弃义的)。'[3当你剽窃的时候,你是在拐走另一个人的脑 产儿( brain child)。不仅如此,你还在对其他人声称:这是你自己的脑产儿,你利用它给你自己并没有真正去做的工作 赢得声誉,所以,你又是在说谎和诈骗:你从原作者那里不公平地窃取了本应属于他的认可和荣誉.。[4}“在学术和文 化领域,剽窃等同抢劫,(两者)都是拿走别人的财产。如果你拷贝别人的考试答卷,或者你从某杂志里找出一篇论文, 把它冒充为己有,或者你(从他人的作品里)摘出一、两个措辞得到的短语,把它们放进你自己的作品,既不归功于作 者,也不使用引号,或者,你居然用别人的出色的观点去证明自己是天才,你犯下了知识偷盗罪。如果你被抓住,你将受 惩罚或受羞辱,或两者兼得。"5] 在西方,剽窃的定义来自学术或职业共同体的诚信规范,而不是来自成文法或者判例法。如何规制“剽窃”,这是西 社会给学术或者职业共同体保留的自治领域。在涉及剽窃的诉讼中,美国法院的审查的重点是正当程序,从来不会 率先去审查剽窃是否存在,6因为,学术或职业共同体对它们自己的行规比法官更有发言权。总之,剽窃的定义在西 方“无法可依”却又无比清晰,以至无须立法进行一般界定,无须司法进行个案认定。 在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机构规程都有禁止剽窃的规定,然而,却没有一种规范明确地界定了“什么是 剽窃”;每个大学都要学生远离剽窃,却又从来没有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至于法院认定的“剽窃”,那都是整 章、整编、整书复制原文而又不显示来源的、肆无忌惮的剽窃——它们显然不是剽窃的全部,只是一些走到极端的个 案。认识“什么是剽窃”,这是预防和惩戒剽窃的起点,跳过起点意味着过程尚未有开端 我必须承认:本文不是追求原创,只是针对一个真实的国内问题而介绍外来事物,给反剽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 中国学术界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与在我9年前撰文推介“哈佛法律评论”是出于同一考虑。[8]想要把一个专业讨 论转变为一般性的政策选择争论,就是它引向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究竟是要有建立中国特色的制度, 还是照抄西方?”本文无意进入这样的宏大叙事,因为,中国是否有必要建立有别于西方的反剽窃制度,这是一个道德 标准问题,只有当提问者能够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和西方在剽窃问题上的道德标准有所不同的时候,才有必要去思 考这一问题。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增进三方面的认识:第一,剽窃有哪些危害?第二,什么是引用和释义的基本规则? 第三,有哪些基本的剽窃类型?第四,学术诚信、版权法、民事诉讼和学界自律的关系如何? 剽窃有哪些危害? 1.剽窃者阻碍作者的学术得分。作者发表自己的作品是为了让别人分享,分享者通过引用、诠释而承认作 者的贡献,后者因此获得“名声得分( reputational credit)”,[9这是学术界公平竞争的基础,因此,一个人使用他人的表达 和观点,有义务归认来源( give attribution to the source),这是反剽窃的正当性基础—如果没有归认来源的义务,反剽 窃也就丧失了正当性。剽窃者违背了归认来源的义务,抹去了他人应有的学术得分,这是他给作者造成的危害。有些 学者认为:剽窃行为侵害的对象不是原作者的表达或者思想,而是原作者本来应有的认可得分;剽窃者从原作者那里偷 走了认可得分,这和盗窃行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10] 2.剽窃者连累他所在的学术机构。例如:大学把博士学位授予论文抄袭者,把“学术带头人”的称号授予让学 生执笔写作、自己署名的教授,把“211工程”的研究专款拨付给那些在“统编教材”中任意窃取他人思想和表达的“主 编”,这都会损害该大学的声誉。如果一个学术机构容忍剽窃,剽窃取胜的成功先例会带动更多的剽窃,不仅如此,还会
: : : 2013119 6:41 : ʖ̝ЗƊˇÒΪĪ̓Ƿ©ŜʹƠη tϲʖ̝З-ŀʃ̓şƊʇɣ˒̰:«Ƿdžʍɸ» hÙĴĭŋňϽΕ̡ťʃϚĪӤЯВ҆MˡÒΪǃϒȥ/ĽȷȦ^Ү,ΒfʹԚͯ6ÒΪʹ ԣéČ]X,QĪÌǜ6ӯʹGÚǹËсӗԩXʇdž,QʹéεʭωӇҹïŕ͞Όŕ͞ƣdžǒǜѕiϱ ˢ͢ѦΉΥϒ҃ËƊˇˉ˕͢Ʌïŕ̾Όŕ̾“ә̾ƊΜŐŅ”“211ƿ”ĪĘͻφŝʹ“ѕe”ʚ ƊˇУҴʹ»͊ʋӛəӡFʪÒΪƭг͟˒ɊǑƒʖнƓʹƊˇȥ˘“ɚ˟”Ī,Qþˉ˕ƔʹƊˇ͞MІÓ6 ӯʹҔΘδEşƊʹȵşɎ͞wƊ͞QʋńǃDz56ǒӘŔ×AʋËʋçяʍʹ“ɚ\ȋцÁ”ʹȌӛ=ԁ 6Ŕ×——˾,ˆΜ͞ӑй®̀$яʍ˾,Όŕ͞ïŕ͞ӑй®ƊǒяʍĪƊmяʍ——Ƭ¤ǫΌŕïŕƊ mȥ/ƒĤĴQĪΒfĘ̝ʹʡƫ̣҃6ęяʍ˚ȰĪɯyяʍÑҁĪɖɩ$Øʹԑ̓Ϥάʹ͞ȝ=ƭˤŜ£ ԀAʇϿM$ãƊmĴĭãʪÒΪ̧̆БԳʹşЂʱδÒΪʪΛй4ҍй4Ңʹ¬ӿ¾̎ ʾ“Ψϝ”ʹÒΪϲʵʡӑʪҍƛŴ˘Q^ĊʪАȋŅȸѕÒΪϳûɱԎ˧˧¥pʹÒΪЯ/ÒΪϲʪ făËтÚʹ ÒΪʪ͛ãʹҿͮgҽśˋʹʃ̐ʍãӃǺĪǻ͜ȑ[1]ńиʖƊˇͥQ^ƠR4ʪÒΪʾşЏ ͽėʹшіÒΪ(plagiarism)ƭʪw͟YQʹtĭϳ‘ш˒̰’”without attribution[2]——ȽYQʹм̾ȨϲбҨǫ ȥЍǂʹҮʪÒΪʼ0йʹƶȋ“Лʍ‘plagiarist’њ˒ЍɊʍ‘plagiarios’ (ɧŦȨϲϓ˛ŰԄΰʹQ)ϳɊ ʍ‘plagium (ϓ˛)’ýʪ˒ЍLJЊʍ‘plagios’ űїʹЂǡ5ʹ”[3]“ǫuÒΪʹʡuʪńɋҏĉ,QʹЇ Mbrain childSŴ˵uҭńƠ¤YQŗΠҮʪuЍǂʹЇMuÉ͟ƌϖuЍǂǓ̎ʾ˴ûʹƿt ҍǹŗфȯ]uýʪńѥѮĪїԯuXútϲӌӘǑŅΪĂAˆǘƶFYʹшČĪНф…”[4]“ńƊˇĪʍ ãԞŏÒΪεėɃÜ)ϲӑʪɗҏÊQʹѻMŴ˘uɕѸÊQʹϱќζöȨϲuX˜ˋȀӘȹ»λяʍ Ƚƌ¬/ǂʾȨϲuXYQʹtĭӘɸ»),ɭңǹËʹΆѢȽƌ^ʂүuЍǂʹtĭʛǪÖFt ϲ=w͟ǥĐȨϲuƳ̓͟ÊQʹ»Гʹм̾ûєʤЍǂʪŠȱu͐A΄іϧŴ˘uгȿouƦă șϦȨăϫҦȨ)ϲ¨ǹ”[5] ńиʖÒΪʹƓ5˒ЍƊˇȨϸ$¡ėpʹўнМϳʪ˒Ѝȥʍ̓ȨϲÈx̓ŴqнÌ“ÒΪ”Үʪи ʖΒfϖƊˇȨϲϸ$¡ėp~ͦʹЍ̐Ԟŏń̤þÒΪʹјѐ-Ϫŀ̓ӽʹƕ˝ʹә̾ʪ˴ǫǖX˒f ͕ûƕ˝ÒΪʪĜƈń[6]ļ/ƊˇȨϸ$¡ėpƠƌ^ЍǂʹЯн˿̓ƒʹʾāуˌȌ6ÒΪʹƓ5ńи ʖ“ʚ̓Čz”õýʚ˿̪ʲ]ЎʚԙΫ̓үЯАͥƓʚԙđ̓үЯ,˦шƓ ń-ŀ̓ǷЯʃ̓нЯʃнίĪˉ˕нӑʾΖ˳ÒΪʹнƓ̓ϳõ̎ʾΛнМʤΎŅͥƓA“R4ʪ ÒΪ”˾,şƊӑйƊ͞ҰΘÒΪõýX˒̎ʾ̪˩ŅģјƊ͞“R4ʪÒΪ”ЎF̓ӽшƓʹ“ÒΪ”ӌӑʪʌ ίʌϟʌ?śÌúʍϳýʬΑ˒̰ʹϻʚǾȚʹÒΪ——ƌ^ʬ̓ʪÒΪʹӐĊʪIҏË˔βʹ, ˦ші“R4ʪÒΪ”ҮʪԝӴĪșȧÒΪʹҐ̾җҪҐ̾ȝħҪƫ˄ʾǠβ ȦǼԙȺшˆʍʪҶ̉úÅĊʪӟƠ,Ɣʹŀ©ӭԠϳVϑŜ˒D͋ϖĀÒΪʹĨŗʜͶԳ̧ʹ -ŀƊˇͥɯyIʾ͟ʹȑ[7]ҮńȦ9ǒÎɻʍɫV“Įs̓Ƿѕя”ʪ»FėϱЪ[8]ȜйȽ, $щ яҝĄ/АȋʹʃηҹɒCяƭʪƌǥĚ,èλǷʹӭԠ“ńҮʖԓȦ^ΥήʪйʾǟΫ-ŀ͎ГʹÌǜ ҭʪͅȼиʖ”ˆʍʚȝүҮˡʹƐşąDļ/-ŀʪĜʾǼйǟΫʾÊFиʖʹĀÒΪÌǜҮʪ,ӃǺ ˟·ӭԠĊʾǫɯӭϲІŞԆҥŅĚ"Qєʤ-ŀĪиʖńÒΪӭԠʹӃǺ˟·ʾȯėʹʡȱʾǼйûȉ ϱҮӭԠ ҿҪҮλʍίȦLJˁІŞŔүʖԓʹшіδÒΪʾİIóƚδER4ʪǥ͟Īӗ5ʹŐˆнÄ δʾİIŐˆʹÒΪοōδĺƊˇў͊ˌ̓̄DјѐĪƊͥЍǷʹ¢ςŴq ÒΪʾİIóƚ 2 1ÒΪϲӶΏtϲʹƊˇǹ½tϲāбЍǂʹtĭʪ/AъÊQ½N½NϲҿҪǥ͟ѠӗϳȺшt ϲʹѺ͔ęϲļ˵Пǹ“Ęŗǹ½reputational credit”[9]ҮʪƊˇͥǑέCʹŐļ˵,Qw͟YQʹбҨ Īм̾ʾ5ØǪш˒̰give attribution to the sourceҮʪĀÒΪʹ˴ǫȋŐ——Ŵ˘̎ʾǪш˒̰ʹ5ØĀÒ Ϊ=ƭ+ţA˴ǫȋÒΪϲұЂAǪш˒̰ʹ5ØɇûAYQǘʾʹƊˇǹ½ҮʪYϖtϲӀȥʹóƚʾI Ɗϲш/ÒΪЯ/{ƚʹƠѶʪútϲʹбҨȨϲȉȜϳʪútϲˆ˒ǘʾʹшČǹ½ÒΪϲXútϲӌӘ ҏAшČǹ½ҮĪΪЯ/ʪ̎ʾR4åÊʹ[10] 2ÒΪϲҲυYȯńʹƊˇˉ˕xŴşƊȽïŕƊmɣBяʍȼдϲȽ“ƊˇNjŤQ”ʹΠĐɣBъƊ ͞ȴγ®tЍǂϩĘʹʇɣȽ“211ƿ”ʹΉΥ ˱ɑZϖӌIń“Ϙϟʇˏ”-aȝΪĂYQȉȜĪбҨʹ“0 ϟ”ҮӑfɠƚѡşƊʹŗфŴ˘,Ɗˇˉ˕ƜǿÒΪÒΪĂЄʹȥÖxfNjÚʹŝʹÒΪSŴ˵ҭf
有更多的剽窃者慕名前来求职。因此,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必须惩戒成员的剽窃行为 4 3.剽窃者愚弄和误导读者。例如,甲把乙公开发表的论文复制一份,装订成册,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对丙 炫耀一番,而丙并不识字,甲并没有剽窃——虽然,甲对丙说谎是不道德的,但是,甲显然没有招揽丙为读者的意思。相 反,如果甲以自己的名义再次发表乙的论文,他无疑实施了剽窃——他这次是在招揽读者。读者会对甲假冒的知识生 产能力产生敬意,甚至会引用和诠释他从乙那里偷来的文字,读者从而受到了甲的愚弄 5 4.剽窃者又常常是谬误的制造者:剽窃总是伴随着对原著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和曲解篡改,因此,剽窃作 品常常贻误读者。剽窃又导致重复岀版,增加读者发现和寻找原创文献的困难,造成误解和源于误解的纷争……-,因 此,剽窃者常常无端消耗他人的时间。如果剽窃者又善于利用制度的弊端,例如,把他的作品列为“指定教材”、“考试 读物”,那么,社会资源的浪费就更为严重了 6 5.剽窃是一种反智和反效益的自损行为。学术活动本来在于开启智慧、增进知识,然而,剽窃是一种无谓的 心智损耗——每个人的时间是一个定数,用于剽窃的时间多了,阅读、思考和写作时间就少了,因此,剽窃者本人总是 自废功力。 7 6.剽窃和假冒商标都是说谎,但是谎言的导向截然不同:剽窃者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假冒商标者把 自己的东西说成是别人的;剽窃者的目的是沽名钓誉—他通过占有别人的精神产品而骗取他本来不配拥有的社会评 价;假冒商标者的目的是利润——他本来没有能力生产更好的产品,于是,就把自己的产品伪装成竞争对手的产品,从 而占有本属竞争对手的市场——他是一个隐名的获利者,寄生在他人商誉的躯壳之内。 7.为了使叙述贴近主题,我们有必要区分商业剽窃和学术剽窃。商业剽窃以营利为目的,学术剽窃以追逐名 声为目的;商业剽窃和学术剽窃都是使用他人的作品而没有归认来源,商业剽窃通常还有未经许可的复制,学术剽窃通 常是把别人和自己的作品混合在一起;商业剽窃的侵权行为人多为商人,学术剽窃的侵权行为人多为同行;商业剽窃的 救济是损害赔偿,学术剽窃的整治是行业自律 引用和释义 1.履行归认来源的义务,就是要按照本专业(本行业)认可的学术规范去引用和诠释那些将要融入本人作品 之内的他人的思想和表达。每个人都通过接触他人的思想和表达而增长知识,每个人的发现、心得及其表达又会对知 识总量的增长作出贡献,这就是知识创造和积累的过程。我们都是通过读、听、讨论等交流渠道而获得信息,又会把 获得的信息融进自己的思考、演讲和写作,此时,我们承认别人的贡献,通常采用“引用”( quota on)和“释 义”( paraphrase)两种方法 2.我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或者都有必要形成超越他人的表述,因此,沿用他人的表述常常是合理和必 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 (1)用引号把他人的观点、作品和自己的文章、著作区分开来;(2)通过脚注或者尾注彰显引号范围内的信息来源, 诸如:作者姓名、文章或者著作的标题、出版商、出版年月和页码;(3)引用量应保持在合理限度 3.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是直接引用他人的原文或者原话,而是用自己的表达去阐述他人的观点、意见和理 论,这就是释义。释义往往注入言说者自身对原文的理解而为一种独特的表述,因此,它也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释 义并不是把别人的句子改动一两个单词,或者,变动句子的结构次序而让原文的词汇原封不动,也不是选择一些同义词 去替代原文的词汇。如果你打算按照这些方法去重组别人的文句,你就太接近原文了。这就是剽窃,而不是释 义。"[1]总之,释义的言辞、结构与原文有实质差别,剽窃则否;释义总是标明来源,剽窃则否 4.区分和比较引用、释义、剽窃的示例 示例 原文1:“他(萨义德)难以容忍学术行话,他要求学生抛弃学术行话。在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和权力的研究生讨论课 上,一个学生在发言中用了‘话语'( discourse)一词,萨义德勃然大怒。接着,学生紧张地喃喃而语:福柯 不错, 萨义德嘲讽地说:那是福柯的话,然而,什么是你自己的话呢?`萨义德告戒我们:行话腐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应当发 现你自己的语言,发展你自己的权威。萨义德说,我们的时代呼吁“世俗的批判—一我们应当有质疑一切正统说教的能 力,不是追问它们的抽象存在,而是追问它们在现实世界的作为。”[12] 释义1:萨义德提倡拒绝行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语言,发展自己的权威,形成质 疑一切正统说教的能力。在有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学生在发言中使用了福柯发明的术语“话语”,这激怒了萨义德,萨义 德追问学生:为什么沿用别人的词汇“话语”,为什么不能用自己话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显然,原文1是由引用和释义两部分组成的:那是福柯的话,然而,什么是你自己的话呢?、“世俗的批判这些 在引号内的文辞都是直接引用萨义德在课堂上的原话(作者是萨义德的学生,作者根据记忆重构了萨义德的“原话”), 其余部分则是作者自己对萨义德的释义。作者的引用和释义都远离了剽窃:在引用部分,萨义德的原话在引号之内:在
ϟ”ҮӑfɠƚѡşƊʹŗфŴ˘,Ɗˇˉ˕ƜǿÒΪÒΪĂЄʹȥÖxfNjÚʹŝʹÒΪSŴ˵ҭf ʾʹŝʹÒΪϲȢĘÎ˒̉ϸļ˵ˉ˕/AϜɄЍǂʹĕ̓ȋǼԙșȧȥĤʹÒΪЯ/ 3ÒΪϲȞǢĪѣƣѨϲxŴ͡Ƚ;ǠāбʹяʍśÌbжчȥªϩЍǂʹĘƇ̓ęƠ# ̼ϯͨϳ#ǓіƇ͡Ǔ̎ʾÒΪ——Ь̓͡Ơ#ѥѮʪӃǺʹlʪ͡ʬ̓̎ʾɎɲ#/Ѩϲʹȝȉͽ ĀŴ˘͡]ЍǂʹĘ5«˭āб;ʹяʍYʚͫƔʗAÒΪ——YҮ˭ʪńɎɲѨϲѨϲfƠ͡¬ʹ΄і͞ MІÓM͞ʊȝ͝Ўfǥ͟ĪѠӗYX;ӌӘ˒ʹʍƇѨϲXϳăËA͡ʹȞǢ 4ÒΪϲýǍǍʪѳѣʹÌӀϲÒΪȌʪjԁƠúУʹ΄êсʓίĂ5Īʸсμʀļ˵ÒΪt ĭǍǍ҅ѣѨϲÒΪýƣЏәś»͊Ŕ×Ѩϲā͘ĪƢȹúÅʍ͔ʹĽԅӀȥѣсḬ̄FѣсʹόC……ļ ˵ÒΪϲǍǍʚβ̣ϴYQʹʡӯŴ˘ÒΪϲýĶFÉ͟ÌǜʹǣβxŴȽYʹtĭÂ/“ɚƓʇˏ”“ϱќ Ѩ͋”ӌ4Βf̰҆ʹ̠҃ƭʹ/*әA 5ÒΪʪΛĀʴĪĀʅͶʹЍɠЯ/Ɗˇ̚Úˆ˒ńFǠğʴȣŔү΄і̓ϳÒΪʪΛʚѯʹ ǻʴɠϴ——˾,Qʹʡӯʪ,Ɠʋ͟FÒΪʹʡӯŝAӱѨȉϱĪ®tʡӯƭƩAļ˵ÒΪϲˆQȌʪ ЍǛÖÓ 6ÒΪάĴ˟ӑʪѥѮlʪѮуʹƣĚȫ̓ėÒΪϲȽÊQʹ&иѥȥʪЍǂʹ¬Ĵ˟ϲȽ Ѝǂʹ&иѥȥʪÊQʹÒΪϲʹͻʹʪ̑ĘӠф——YҿҪðʾÊQʹρΓMĭϳԯĂYˆ˒ӓɐʾʹΒfѕ `¬Ĵ˟ϲʹͻʹʪÉ̦——Yˆ˒̎ʾІÓ͞MʹųʹMĭFʪƭȽЍǂʹMĭhжȥέCƠȰʹMĭX ϳðʾˆƶέCƠȰʹDŽŇ——Yʪ,ԂĘʹПÉϲƝ͞ńYQĴфʹқŘ6© 7/AwąҴҁҬ0ԠȦ^ʾǼйå½Ĵ$ÒΪĪƊˇÒΪĴ$ÒΪ]РÉ/ͻʹƊˇÒΪ]ҶҼĘ ŗ/ͻʹĴ$ÒΪĪƊˇÒΪӑʪw͟YQʹtĭϳ̎ʾǪш˒̰Ĵ$ÒΪҿǍҭʾ˄ϒюČʹśÌƊˇÒΪҿ ǍʪȽÊQĪЍǂʹtĭ̩ĕńҐĴ$ÒΪʹ{ˌЯ/Qŝ/ĴQƊˇÒΪʹ{ˌЯ/Qŝ/ėЯĴ$ÒΪʹ ʆ̞ʪɠƚ҈ƊˇÒΪʹʌ̐ʪЯ$ЍǷ ǥ͟Īӗ5 1ƷЯǪш˒̰ʹ5Øƭʪйɛͅˆ $ˆЯ$шČʹƊˇнМûǥ͟ĪѠӗӌIƦйЮˆQtĭ 6©ʹYQʹȉȜĪбҨ˾,QӑҿҪɩтYQʹȉȜĪбҨϳŔӫ΄і˾,Qʹā͘ǻǹþ¤бҨýfƠ΄ іȌӛʹŔӫt»Ѻ͔Үƭʪ΄іÅӀĪΟυʹҪȦ^ӑʪҿҪѨĞщяεK̝̬ӃϳПǹȑýfȽ ПǹʹȑЮүЍǂʹȉϱ̴эĪ®t˵ʡȦ^ȺшÊQʹѺ͔ҿǍӖ͟“ǥ͟”quotationĪ“ӗ 5”paraphrase)Λʖ̓ 2Ȧ^ǓʪńaqʡӑІŞȨϲӑʾǼйǭȥґҒYQʹбҴļ˵̒͟YQʹбҴǍǍʪĕ͜ĪǼ йʹńҮΛȕµȦ^Ԍй 1͟ǥĐȽYQʹм̾tĭĪЍǂʹʍίУtå½Ǡ˒2ҿҪЈ̖Ȩϲư̖ǮʬǥĐМľ©ʹȑ˒̰ ѧŴtϲżĘʍίȨϲУtʹ˟Ԡ»͊Ĵ»͊ǒʽĪԖΈ3ǥ͟ӛǘ~ɘńĕ͜Ӽǜ 3ńюŝȕµȦ^ʪͼɩǥ͟YQʹúʍȨϲúџϳʪ͟ЍǂʹбҨûӲҴYQʹм̾ȝлĪ͜ яҮƭʪӗ5ӗ5DzDz̖уѥϲЍҚƠúʍʹ͜сϳ/Λ͓͎ʹбҴļ˵ƌ=ʪΛ΄іÅӀ̚Ú“ӗ 5ǓʪȽÊQʹĈƅʀÚ),íњȨϲĄÚĈƅʹϔ˕˭ǖϳъúʍʹњ̊úƤÚ=ʪҹɒIė5њ ûʻ[úʍʹњ̊Ŵ˘uȲιɛͅҮIʖ̓ûәϏÊQʹʍĈuƭšɩҬúʍAҮƭʪÒΪϳʪӗ 5”[11]Ȍ6ӗ5ʹуңϔ˕úʍʾƔѾǁÊÒΪÄĜӗ5Ȍʪ˟ʤ˒̰ÒΪÄĜ 4å½Ī˿Ҡǥ͟ӗ5ÒΪʹΑx Αx1 úʍ1“YС5Ǻԅ]ƜǿƊˇЯџYй̉Ɗ͞ɂǡƊˇЯџń˭¢F΄і½ƅĪˌÓʹΉΥ͞щяѪ ,Ɗ͞ńāу-͟A‘џѢ’discourseњС5Ǻß̓şȇɩƊ͞τǧŅĵĵϳѢ‘Η˞……’ ‘ӧ’ С5ǺĹёŅѥ‘ӌʪΗ˞ʹџ̓ϳR4ʪuЍǂʹџĥ’С5ǺģȧȦ^ЯџЋЭȦ^ʹѢуĪȉϜǘǫā ͘uЍǂʹѢуāƵuЍǂʹˌſС5ǺѥȦ^ʹʡ[Ĩē‘"}ʹȸÈ’——Ȧ^ǘǫʾѾͫ¾˴ϘѥʇʹІ ÓʪҶӭƌ^ʹɈѶƈńϳʪҶӭƌ^ń͘Ɣ"ͥʹt/” [12] ӗ51С5Ǻɯ ɌϗЯџԽÝƊ͟͞ЍǂʹѢубҨYԽÝƊ͞ā͘ЍǂʹѢуāƵЍǂʹˌſǭȥѾ ͫ¾˴ϘѥʇʹІÓńʾ˭щяfmƊ͞ńāу-w͟AΗ˞āʤʹˇѢ“џѢ”Ү̷ȇAС5ǺС5 ǺҶӭƊ͞/R4̒͟ÊQʹњ̊“џѢ”/R4І͟ЍǂџûбҨЍǂʹȝȉ ʬ̓úʍ1ʪ͠ǥ͟Īӗ5)Ӑ½Ϗȥʹ‘ӌʪΗ˞ʹџ̓ϳR4ʪuЍǂʹџĥ’‘"}ʹȸÈ’——ҮI ńǥĐ©ʹʍңӑʪͼɩǥ͟С5ǺńѪőʹúџtϲʪС5ǺʹƊ͞tϲˣɢьǽә˕AС5Ǻʹ“úџ” ¤rӐ½ÄʪtϲЍǂƠС5Ǻʹӗ5tϲʹǥ͟Īӗ5ӑҰΘAÒΪńǥ͟Ӑ½С5ǺʹúџńǥĐ6©ń
释义部分,作者是用自己的话重述萨义德的观点——读者可以获得清晰印象:这是萨义德的观点,但不是萨 释义1没有标明出处,这是难以辩白的剽窃。即使释义1标明了出处,它仍然是剽窃:首先,它使用了原文1的原话 斜体部分),却没有使用引号;其次,它只是改变了句子的前后顺序、更换了若干人称代词,省略了一些短语,这些活动 不足以支持释义的合理存在 示例2 原文2:既恐惧又不信任,既赞叹不已又满怀嫉妒,这便是满人对于江南的看法,而叫魂危机正是由江南引起的。 在这个“鱼米之乡”,繁荣兴旺的农业和勃勃发展的商业造就了优雅的气质和学术成就。北京大部分的粮食供应,是经 由大运河从江南运来的。因此,几百年来,帝国的统治者们便发现,他们需要不断地同江南的上层人士争夺那里的粮 食。同样令北京统治者感到头痛的,是如何才能建立对于江南桀骜不逊的上层学界的政治控制。13] 释义2:叫魂始于江南,这让满清当局格外警觉。江南为漕运之枢纽,税赋钱粮之来源,在经济上举足轻重;江南民 众多次发动抗清起义,江南文人的诗文里充满着对于前朝的哀挽咏叹,常常成为反抗力量的精神寄托。在满清统治者 看来,江南是一个在政治上具有离心倾向的地区。弘历严厉镇压叫魂,这和他防范江南的政治战略是分不开的。(来 源:同注13) 释义2是合规矩的释义。首先,它通过注解承认了原文的贡献:其次,它结合前后文,试图诠释原文,寻求更为精准的 达。虽然,释义2几乎脱离了原文的结构和用词,但是,如果释义2没有标明出处,仍然构成剽窃。因为,透过江南在明 末清初的地位,去解释弘历为何出手“严打”叫魂,这是孔飞力教授独到的观察。释义2虽然没有原创性观点和观察,但 是,它对原文进行了提炼,使之更为精准、更为直白,这也是应当认可的学术贡献。 3.剽窃类型和示例 本节以下谈论的四种剽窃类型,前三种系参照美国 Princeton University的学术诚信守则[14,后一种来自哈佛大 学 Andreas Teuber教授的讲义。[15我在此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每一类剽窃的缘由和性质。 3.1.“逐字剽窃或引用原文而无引证” 逐字剽窃是公然的、毫无遮掩的剽窃。一般说来,逐字剽窃极易败露,败露之后几无招架之功:靠逐字剽窃去沽名 钓誉,常常是事与愿违,因为,逐字剽窃注定会被读者识破,遭到读者蔑视只是早晚的事。总的来说,逐字剽窃在剽窃行 当内也属于极端行为。但是,如果剽窃者有恃无恐(断定原作者不会计较或不会追究),或者,剽窃者急于求成而不顾后 果(拿了项目经费,必须要交“成果”;要评教授,必须要“发表”论文),或者,学界对剽窃普遍地采取冷漠态度,逐字剽窃 也会非同寻常地兴盛起来 示例3 2005年11月,王天成发现:一本列入“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的著作,[16]共有三十六处是逐字剽窃他在1999年发 表的两篇论文“论共和国”、“再论共和国”。他列举了三十六对原文和剽窃文句,[17以下就是其中的一对比照 原文3:整个社会道德心灵的觉醒与彰显程度,以及统治者是否有足够的公民美德和风范,会极大地影响到宪法文 本中的政府体制是否能化为现实,是否能超越个人野心、派系纷争而良好运营生存下去。 比照3[18](斜体部分与原文完全一致):整个社会公民美德的觉醒与彰显程度,以及统治者是否有足够的宪法美德 和风范,会极大地影响到宪法文本中的政府体制是否能化为现实,是否能超越个人野心、派系纷争而良好运营生存下 在正文中,将一切直接引用的段落、句子或者短语纳 通过注解或者其他方式显示作者的姓名和作品来源,这 是直接引用的基本规则。 比较上面的一对文字,可以发现:周、戴除了将“社会道德心灵”改为“公民美德”之外,完全是一字不漏地复制原文 3。在复制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复制部分是用来冒充自己的学术著作,知道至少会有一些天真的学生 真的会把这些复制文字当作“法学名家经典”,甚至知道原作者王天成早晚会发现,这样做是需要克服许多道德和心理 障碍的 3.2.“从他人作品中摘取段落和单句或短语而不显示出处” 原文4:“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 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应如此。”191
¤rӐ½ÄʪtϲЍǂƠС5Ǻʹӗ5tϲʹǥ͟Īӗ5ӑҰΘAÒΪńǥ͟Ӑ½С5ǺʹúџńǥĐ6©ń ӗ5Ӑ½tϲʪ͟ЍǂʹџәҴС5Ǻʹм̾——ѨϲČ]Пǹ̪ʲòѶҮʪС5Ǻʹм̾lʪС5Ǻʹú џ ӗ51̎ʾ˟ʤ»řҮʪԅ]ҥͲʹÒΪôwӗ51˟ʤA»řƌW̓ʪÒΪԩƌw͟Aúʍ1ʹúџ ʐpӐ½õ̎ʾw͟ǥФ˭ƌĊʪʀĄAĈƅʹÎęԘǖʹɡAКǐQΠ[њ;ͧAIΆѢҮI̚Ú ғ]ɾɘӗ5ʹĕ͜ƈń Αx2 úʍ2“ʛȏȘýaʛҋĒǃý̱ȄƃŶҮ|ʪ̱QƠF̌îʹͿ̓ϳċԴóˉ˴ʪ̌͠îǥҐʹ ńҮ,“Եξ6>”φН£ʢʹ°$ĪßßāƵʹĴ$ӀƭAeԇʹ̅ѾĪƊˇȥƭäOşӐ½ʹπԥyǘʪϒ ͠şҫ̏X̌îҫ˒ʹļ˵¹ͳǒ˒NJŀʹϘ̐ϲ^|ā͘Y^ԌйʓŅė̌îʹƲQŕCŦӌӘʹπ ԥėˡ\äOϘ̐ϲȟËŤͰʹʪŴqȱІǟΫƠF̌î˥ҺʹƲƊͥʹʃ̐ɪÌ”[13] ӗ52ċԴŻF̌îҮъ̱̪ǫƱˤŜхп̌î/̵ҫ6˙ώΣ҇Ӣπ6˒̰ńϒ̞1ғҞә̌î̄ dŝ˭āÚɁ̪Ґ5̌îʍQʹѝʍӘ̱ƠFÎ˂ʹĬɟīĒǍǍȥ/ĀɁÓӛʹρΓƝȳṉ̪́Ϙ̐ϲ Ϳ˒̌îʪ,ńʃ̐¥ʾΘǻĚʹŅåǦ÷*øӪùċԴҮĪYӴМ̌îʹʃ̐ȩͧʪ½Ǡʹ˒ ̰ė̖13 ӗ52ʪĕн΅ʹӗ5ԩƌҿҪ̖сȺшAúʍʹѺ͔¤˭ƌϔĕÎęʍќŁѠӗúʍƢ̉ʹ/ρ·ʹ бҨЬ̓ӗ52¹7ЉΘAúʍʹϔ˕Ī͟њlʪŴ˘ӗ52̎ʾ˟ʤ»řW̓˕ȥÒΪļ/һҪ̌îńʤ ˅̪ÆʹŅmûсӗǦ÷/q»Ȱ“*Ȳ”ċԴҮʪƆԤÓʇɣ͓ËʹмƟӗ52Ь̓̎ʾúÅȋм̾ĪмƟl ʪƌƠúʍүЯAɯ̿w6ʹ/ρ·ʹ/ͼͲҮ=ʪǘǫшČʹƊˇѺ͔ 3ÒΪοōĪΑx ˆЖ]ѭяʹĺΛÒΪοōÎΛςüͅϪŀPrinceton UniversityʹƊˇўƎÄ[14]ęΛ˒ЍĮsş ƊAndreas Teuberʇɣʹэ5[15]Ȧń˵ɛͅЍǂʹ͜сѠӗ˾οÒΪʹϠ͠ĪȋѾ 31“ҼƇÒΪȨǥ͟úʍϳʚǥє” ҼƇÒΪʪ̓ʹ̂ʚӆɬʹÒΪАѥ˒ҼƇÒΪ˔ʥѽԎѽԎ6ę¹ʚɎ˛6ÖԒҼƇÒΪû̑Ę ӠфǍǍʪDȠұļ/ҼƇÒΪ̖ƓfгѨϲіΊӅËѨϲЦоĊʪʠʯʹDȌʹ˒ѥҼƇÒΪńÒΪЯ ǫ©=ƶF˔βЯ/lʪŴ˘ÒΪϲʾȍʚȏʓƓútϲfцҠȨfҶΥȨϲÒΪϲȊF̉ȥϳԛę ˘ɗAԗͻϒ҃ǼԙйK“ȥ˘”йѕʇɣǼԙй“āб”яʍȨϲƊͥƠÒΪʰӁŅӖö̶ȅǜҼƇÒΪ =fԑėƢǍŅ£ͺҐ˒ Αx3 2005ǒ11ʽ͗Šȥā͘ˆÂ“̓ƊĘƛϒ¦ςÂ%?”ʹУt[16]¡ʾçřʪҼƇÒΪYń1999ǒā бʹ)λяʍ“я¡Īŀ”“«я¡Īŀ”YÂ1AçƠúʍĪÒΪʍĈ[17]]ƭʪ¤-ʹƠ˿ͅ úʍ3ʌ,ΒfӃǺǻ̹ʹпӕǮʬǜ]þϘ̐ϲʪĜʾғŞʹ̄ϪǺĪԢМf˔şŅǯįËƙ̓ʍ ˆ-ʹʃǚpÌʪĜІã/͘ƔʪĜІґҒ,QӚǻ̜ςόCϳВųҫР͞ƈû ˿ͅ3[18]ʐpӐ½úʍƏЏʌ,Βf̄ϪǺʹпӕǮʬǜ]þϘ̐ϲʪĜʾғŞʹƙ̓ϪǺ ĪԢМf˔şŅǯįËƙ̓ʍˆ-ʹʃǚpÌʪĜІã/͘ƔʪĜІґҒ,QӚǻ̜ςόCϳВųҫР͞ƈ û ń˴ʍ-Ʀ¾ͼɩǥ͟ʹ˺ТĈƅȨϲΆѢϋÿǥĐҿҪ̖сȨϲ¤YʖǤʬΑtϲʹżĘĪtĭ˒̰Ү ʪͼɩǥ͟ʹŐˆнÄ ˿ҠԓʹƠʍƇČ]ā͘ĦȬӾAƦ“ΒfӃǺǻ̹”ʀ/“̄ϪǺ”6ŜƏʪƇ̳ŅśÌúʍ 3ńśÌʹʡY^΄ӃЍǂńR4΄ӃśÌӐ½ʪ͟˒¬ЍǂʹƊˇУt΄ӃЎƩfʾIŠʹƊ͞ ʹfȽҮIśÌʍƇǫt“̓ƊĘƛϒ¦”͝Ў΄Ӄútϲ͗Šȥʠʯfā͘ҮˡʪԌйˀюŝӃǺĪǻ͜ ԃΏʹ 32“XYQtĭ-ɸĂ˺ТĪíĈȨΆѢϳʬΑ»ř” Αx4 úʍ4 “ɳCяʪȦʹ,āʤCяʪ/ACĂʡӯǐCяƭśˋAȽʡӯӑCɤAR4=ǐ ȥCяşЁŅќşЁŅӮ°ːʀԔʪŴ˵ŎDŽʀԔ=ǘŴ˵”[19]
释义4:邓小平的一个发明,就是停止意识形态争论:他鼓励人们大胆地开展各种试验,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 闯。(来源:同注) 尽管前项释义显示了解释对象的来源,但仍然属于剽窃。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 的原话。邓小平常常用一个短语(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比喻(如:“摸着石头过河”)去说明一个深奥的道 理,并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一种表达艺术,引用时必须纳入引号之中,否则,读者会误认为是 诠释者用自己的话在解读邓小平。其次,前项释义基本上没有作者自己的语言,作者本应引用原文,释义在此乃是多此 举。释义旨在浓缩、提炼、强调和发挥别人的观点,或者用更为精准、更有特色的语言去重述别人的观点。如果做 不到这一点或者不存在这样的必要,引用原文更为妥当 3.3.“改写原文而保持原文段落或文句的结构 此类剽窃可归入不当释义之一种,其目的是通过改写而窃取别人的观点、思路和表达结构 示例6 原文6:德国法学家耶林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 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善尽必要的注意。…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 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言之,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 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生的损害。“[20] 释义6:我们认为:当人们开始缔约洽谈的时候,他们彼此就承担了一种先契约义务,即:在缔约过程中竭尽注意,避 免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契约不成立或者无效,从而给对方造成损害。如果完全把缔约过程置于法律保护之外,一方当 事人就可能因为对方的疏忽或欠缺注意而蒙受损失,却不能得到任何救济。总之,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导致契约不成 立或无效的时候,相信契约为有效成立的另一方,得主张基于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 在释义6,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词组来自王泽鉴的译文,但是,主要观点、文句和段落的结构都是王泽鉴的译文的 改写。作者没有引用原文的词句,故没有必要使用引号,但是,作者绝对有必要通过注解告诉读者:这一段话是改写王 泽鉴的译文。释义6的作者剽窃了耶林,它把耶林的原创观点说成是自己的;释义6也剽窃了王泽鉴,它本来是王泽鉴的 译文的改写,但却抹杀了王泽鉴的贡献 在释义6,假如作者用“耶林认为∷”代替“我们认为: 并且从王泽鉴的前述论文的注解中找到耶林的德文 原作的出处,如法炮制一个脚注,这是否构成剽窃?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样做,释义6的作者实施了两项欺诈:第 他没有阅读德文原作,却误导读者相信:这一段文字是他对耶林原作的理解;第二,这一段文字本于王泽鉴的译文,没有 王泽鉴译文的存在就不可能出现释义6,而作者隐瞒这一事实,正是为了让他的第一项欺诈奏效。 3.4.“用他人的观点而隐去出处 观点是思想的产物或结晶,把别人的观点说成自己的,这就是据他人之功为己有。只要你知晓并吸纳了别人的观 点,就应当承认,不管这种观点是文字、口头表述、数据,还是图形。“用他人观点而隐去出处”可能是不合规矩的释义 形式,也可能是逐字剽窃或者原话剽窃 示例7 2004年,W女士发表了以下文字:最近,有关部门居然要管制公民取名使用的汉字。据说,事情起因是,近年一些人 的名字是电脑字库里都找不到的生僻字,给许多部门造成麻烦。于是,专家倡言制定“人名规范用字表'。对此,本人实 不能苟同,理由如下:第一,取名用字不受限制,这一权利来自比成文法更为古老的惯例,只有当存在公共利益的压倒性 需求时,法律才有必要去改变来自惯例的权利,然而,个人使用文字如同饮食服饰,并不牵动公共利益,法律实无强行 即使法律不去管制取名用字,人们面临取名用生僻字造成的种种不便,也会知难而退。” 上段文字所表述的全部观点,都是来自冯象先生早先发表的论文“取名用生僻字该不该管”。[21]尽管上段文字没 有一句话、一个短语与冯文相同,段落和文句结构也与冯文有别,但是,这丝毫不能改变剽窃的事实。只要将两个文本 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W肯定阅读过冯文,并用了一番心思去改写冯文、提炼冯文的观点,并把冯象的观点冒充为自 己的观点。但是,如果W通过引注标明原作者和观点来源,这就不是剽窃,而是释义——W的主要错误是隐去来源。 3.4.如何远离剽窃 3.4.1.“归功来源”和“认帐
ȥCяşЁŅќşЁŅӮ°ːʀԔʪŴ˵ŎDŽʀԔ=ǘŴ˵”[19] ӗ54 ӋƨǑʹ,āʤƭʪ˳ȝіǭȅCяYԽÝQ^şЁŅǠƵĔΛќԮCяşЁŅќşЁŅ Ӯ˒̰ė̖ ƯκÎԗӗ5ʬΑAсӗƠѶʹ˒̰lW̓ƶFÒΪԩ“CяşЁŅќşЁŅӮ”ҮʪӋƨǑ ʹúџӋƨǑǍǍ͟,ΆѢŴ“)Ȱȿ)Ȱӑй” ,˿ĸŴ“ɹ·ŤҪ̏” ûѥʤ,̨ŮʹӃ ͜Ǔ!ϖQ̨ͦÍòѶҮʪNjʾԷʤ,QòьʹΛбҨДˇǥ͟ʡǼԙϋǥĐ6-ĜÄѨϲfѣш/ʪ Ѡӗϲ͟ЍǂʹџńсѨӋƨǑ¤˭Îԗӗ5Őˆ̎ʾtϲЍǂʹѢуtϲˆǘǥ͟úʍӗ5ń˵2ʪŝ˵ 1ӗ5ʟń̟Ϣɯ̿ǩѬĪāɜÊQʹм̾Ȩϲ͟ʹ/ρ·ʹʾ͎ГʹѢуûәҴÊQʹм̾Ŵ˘ ËҮ̾ȨϲƈńҮˡʹǼйǥ͟úʍʹ/Ÿǫ 33“ʀ®úʍϳ~ɘúʍ˺ТȨʍĈʹϔ˕” ˵οÒΪČǪǫӗ56Λ¤ͻʹʪҿҪʀ®ϳΪĂÊQʹм̾ȉҖĪбҨϔ˕ Αx6 úʍ6 Ǻŀ̓Ɗƛϵ˗ńYʹλяʍ-ɚ»: “XDŪψϞϔʹQʪXŪψKʥŜʹ̣˔5ØМͩүŪψ ʹΟ˔5ØМͩ¤ļ˵ϳȺɉʹԩй5ØςFϞψʡԙĶƯǼйʹ̖ȝ……ĜÄ, ŪψKʥƦʷԎFŜ, ă~ Ʉ, ϞψʖǫDQȥ/YʖͪȃȨ̖ȝʹ͏͌ĭ! …..θу6, ǫDQļЍǂҪţЏwŪψȥΫϲ, Ơ¤Ū ψ/ʾʅȥΫʹͽƠQ, ǘ҈ŐF˵ԗ҉ϳ͞ʹɠƚ”[20] ӗ56Ȧ^ш/ǫQ^ǠŻϞψ̛ѭʹʡY^DZ˵ƭȺɉAΛŪψ5ØôńϞψҪ-αƯ̖ȝӉ ļ/ЍǂʹҪţƣЏŪψȥΫȨϲʚʅXϳϖƠʖӀȥɠƚŴ˘ƏȽϞψҪϨF̓Ƿ~Ʉ6Ŝʖǫ DQƭČІļ/ƠʖʹͪȃȨˬϣ̖ȝϳФăɠţõІǹËaqʆ̞Ȍ6ǫDQļЍǂʹҪţƣЏŪψȥ ΫȨʚʅʹʡͽŪψ/ʾʅȥΫʹĉʖǹ0ǧŐF҉ÉͶʹɠƚ҈ ńӗ56̎ʾĈџ̎ʾ,њϏ˒Ѝ̘͗ӝʹћʍlʪ0йм̾ʍĈĪ˺Тʹϔ˕ӑʪ̘͗ӝʹћʍʹ ʀ®tϲ̎ʾǥ͟úʍʹњĈʄ̎ʾǼйw͟ǥĐlʪtϲϗƠʾǼйҿҪ̖сģјѨϲҮ˺џʪʀ®͗ ̘ӝʹћʍӗ56ʹtϲÒΪAϵ˗ƌȽϵ˗ʹúÅм̾ѥȥʪЍǂʹӗ56=ÒΪA̘͗ӝƌˆ˒ʪ̘͗ӝʹ ћʍʹʀ®lõɇˊA̘͗ӝʹѺ͔ ńӗ56Ŵtϲ͟“ϵ˗ш/……”[ʻ“Ȧ^ш/…….”Ǔ!X̘͗ӝʹÎҴяʍʹ̖с-ȹËϵ˗ʹǺʍ útʹ»řŴ̓̽Ì,Ј̖ҮʪĜ˕ȥÒΪĻζʪϾƓʹļ/Үˡӗ56ʹtϲƔʗA)ԗ˰їδ Y̎ʾӱѨǺʍútõѣƣѨϲͽҮ˺ʍƇʪYƠϵ˗útʹ͜сδEҮ˺ʍƇˆF̘͗ӝʹћʍ̎ʾ ̘͗ӝћʍʹƈńƭČІ»͘ӗ56ϳtϲԂҮDƔ˴ʪ/AъYʹδԗ˰їũʅ 34“͟YQʹм̾ϳԂû»ř” м̾ʪȉȜʹM͋ȨϔʳȽÊQʹм̾ѥȥЍǂʹҮƭʪɢYQ6Ö/ǂʾĊйu΄ʮǓġϋAÊQʹм ̾ƭǘǫȺшκҮΛм̾ʪʍƇĆŤбҴʋɢҭʪŁǭ“͟YQм̾ϳԂû»ř”ČІʪĕн΅ʹӗ5 ǭǤ=ČІʪҼƇÒΪȨϲúџÒΪ Αx7 2004ǒWůŕāбA]ʍƇ“ʼҬʾ¢ӐӬƳ̓йκÌ̄ĂĘw͟ʹ̋ƇɢѥDȕҐļʪҬǒIQ ʹĘƇʪͣЇƇǗӘӑȹËʹ͞ƇϖюŝӐӬӀȥԺ́Fʪ ƛ уÌƓ‘QĘнМ͟Ƈб’Ơ˵ˆQƔ ІЙė͜͠ŴδĂĘ͟ƇăӼÌҮˌÉ˒Ѝ˿ȥʍ̓ʹ/ćϰʹțxĊʾǫƈń¡ÉͶʹùȋ Ԍ̉ʡ̓ǷȱʾǼйûʀĄ˒ЍțxʹˌÉ̓ϳ,Qw͟ʍƇŴėԦԥˀԧǓ͍Ú¡ÉͶ̓ǷƔʚǩЯн Ì6ǼйδEˉ¢ʹͣЇƇǗӘȹËQĘ̋Ƈǘъˉ¢ûҹɒĕҸʹƇǗϳʪӼÌϰͳżĂĘ͟Ƈδ ôw̓ǷûκÌĂĘ͟ƇQ^ԓ.ĂĘ͟͞ƇӀȥʹΛΛ|=f΄ԅϳҷ” ˺ʍƇȯбҴʹӐм̾ӑʪ˒Ѝ²Ѷ͞ʠāбʹяʍ“ĂĘ͟͞Ƈѡѡκ”[21]Ưκ˺ʍƇ̎ ʾĈџ,ΆѢ²ʍͽė˺ТĪʍĈϔ˕=²ʍʾÊlʪҮ'̂ІʀĄÒΪʹDƔĊйƦ),ʍˆ Ơ˿ƭԅͿ»WϾƓӱѨҪ²ʍǓ͟Aͨǻȉûʀ®²ʍɯ̿²ʍʹм̾ǓȽ²Ѷʹм̾¬/Ѝ ǂʹм̾lʪŴ˘WҿҪǥ̖˟ʤútϲĪм̾˒̰ҮƭʪÒΪϳʪӗ5—— Wʹ0йӧѣʪԂû˒̰ 3. 4ŴqҰΘÒΪ 341“ǪÖ˒̰”Ī“шLj”
我们可以简单而不失准确地概括一条避免剽窃的基本准则:但有得益他人之处,毋忘“归功来源”( to give credit to the source)—除非使用公知信息,当你使用另一个人的想法和表达的时候,当你使用已有事实、统计数字、图表、信息 的时候,都应归功来源。“归功来源”的途径,就是通过引用、释义和承认去显示信息来源——这和“饮水思源”是同 道理。 位学者指出,避免剽窃就是在以下场合务必“认帐”( acknowledge indebtedness:[22-(1)无论何时,你引用他人的原 话;(2)无论何时,你吸纳他人的观点、意见或者理论,即使完全用自己的话重新释义:(3)无论何时,你借用事实、统计 数据或者其他演示资料,除非公知信息。” 总之,勿贪他人之功和受惠必谢,这是远离剽窃必备的心境。一个人在撰写著作、论文和准备演讲的时候,都应当 我从他人的成果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3.4.2.认识引证的功能,掌握引证的规范 在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的学术诚信手册中,学生得到的规劝是:避免剽窃的第一步,就是"转变你对引证的态 度″。学生常常担心:引证太多″会被认为是缺乏思考,依赖资料。"恰恰相反,使用引证能使你清楚地证明,你能很好 地理解教材,而且,你还能清楚地区分作者的观点和你的分析。″[23]在知识追求的过程中,如果一切都要"从头做 起、从我做起〃,每个人都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摆脱蒙昧状态;正是前后相续的继承 批判一一创新,才有知识的增加。引证既记载着作者理解和思考前人观点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作者在认可、解 释、分析、批判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自己开拓创造的轨迹。[24] 3.4.3.认错改过 剽窃之得失隐含着一个有关身名之累的悖论:剽窃者暂时得到虚名而丢失诚信,然而,丢失诚信的行为一旦败露,虚 名又得而复失。剽窃是欺世之举,然而,欺世谈何容易,盗名亦未必奏效——寻章摘句,文饰附会,只能蒙蔽出道不久的 年轻人和外行,剽窃所得是游移不定的。但是,剽窃的风险则是确定的:剽窃者公开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给别人提供了 个可以随时发动打击的机会 当一个人面临剽窃指控之后,他的反应不外以下四种 (1)反制。例如,提起名誉权诉讼,声称自己受到诽谤。 2)辩解。例如,将责任推给第三人,声称助手寻找资料的时有疏忽,出版社催要稿件太急,多次査找出处未有结果,诸 如此类。 (3)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静待负面影响消失。 (4)认错。如果真的存在剽窃,认错是最好的选择,一个人可以通过认错去证明了他的勇气和诚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 少负面影响。 示例8:认错哈佛法学院的 Tribe教授在1985年出版了一本书“上帝拯救这个荣耀的法院( God save this Honorable court)”(以下简称:“法院”)。该书以非法律专业人士为读者,带有“普法读物”的性质,因此,作者刻意 避免沿用学术专著的写作套路——全书没有一个注解,仅仅列出了15本参考书的书名,其中: 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 Henry J. Abraham教授在1974年发表的学术著作“司法和总统( Justices and Presidents)也包括在内 004年9月24日,保守派杂志 Weekly Standard的网站登出一篇报道,称: Tribe的“法院”一书多处剽窃 Abraham 的“司法和总统”。该报道列举的“剽窃”,无一涉及观点、意见和观察等关键内容,全部是有关历史事实的叙述 在叙述同一历史事件的时候,Tbe沿用了 Abraham先前用过的词汇和短语,出现了十多处叙事相似;此外,在 该书还有一处逐字剽窃———段由19个单词组成整句在两本著作中完全相同。[25 abraham教授对该杂志的记者 说,他从开始读 Tribe著作的时候就知道了真相,自己本应站出来说话,但一直隐忍不发;他认为:Tπibe教授犯这样 的错误,大概是因为“偷懒和想赚一点钱”但是,“他是一位泰斗( Big mahatma),我原以为他不会干这种事。”[26 Tbe教授是美国最优秀的宪法学者,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他信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参与很多政 治活动,故深为保守派嫉恨,成为保守派“精确打击”的对象。事发之后, Tribe教授没有一句话的自我辩护,他深知: 剽窃就是剽窃,不会因为是政治对手揭露了剽窃,剽窃就成为正当行为,辩护是无益之举。9月24日当天,Tibe就 给 abraham写信表示歉意。第二天, Tribe对媒体公开承认:“法院”一书确实是引用他人著作而未能归功于人,个人 对此“负有全部责任”;“与其他同行一样,我一直对 Henry J. Abraham教授怀有最崇高的敬意。”[27]
Ȧ^Č]θíϳţ·ΎŅ˪ɓˑӉÒΪʹŐˆ·ÄlʾǹͶYQ6ř˼ȁ“ǪÖ˒̰”to give credit to the source——Ӿԑw͟΄ȑǫuw͟ĉ,QʹȜ̓ĪбҨʹʡǫuw͟ǃʾDƔϘцʋƇŁбȑ ʹʡӑǘǪÖ˒̰“ǪÖ˒̰”ʹҾǴƭʪҿҪǥ͟ӗ5ĪȺшûʬΑȑ˒̰——ҮĪ“Ԧ̆ḭ̏”ʪė Ӄ͜ mƊϲɚ»ӉÒΪƭʪń]ŇĕØǼ“шLj”acknowledge indebtedness[22]“1ʚяqʡuǥ͟YQʹú џ2ʚяqʡuġϋYQʹм̾ȝлȨϲ͜яôwƏ͟Ѝǂʹџәʕӗ53ʚяqʡu͟DƔϘц ʋɢȨϲ¤Y̴Α҆ʏӾԑ΄ȑ” Ȍ6áѿYQ6ÖĪăȗǼѰҮʪҰΘÒΪǼŚʹǻœ,Qńɻ®УtяʍĪ·Ś̴эʹʡӑǘǫ ϒǍЍӭ“ҮʪÊQʹҭʪȦʹŴ˘ʪÊQʹȦʪĜɛͅЯнɆԎA˒̰Ŵ˘ʪȦʹńм̾ǭȥҪ- ȦXYQʹȥ˘-ǹËAİIğā” 3. 42шіǥєʹÖІɥɰǥєʹнМ ń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ʹƊˇўȰª-Ɗ͞ǹËʹнÔʪӉÒΪʹδ˶ƭʪ“ҝĄuƠǥєʹȅ ǜ”Ɗ͞ǍǍɉǻ“ǥєšŝ”fгш/ʪϣ8ȉϱz҉҆ʏ“ȒȒͽĀw͟ǥєІwu̪˩ŅєʤuІǶų Ņ͜сʇˏϳ!uҭІ̪˩Ņå½tϲʹм̾Īuʹ½˖” [23]ń΄іҶ̉ʹҪ-Ŵ˘¾ӑй“XŤ ҐXȦҐ”˾,Qӑʪ“ŠԪЯΧ͓Dz͓˒”Qοt/,ʌṗҰfɶЉФʩ͑ȅ˴ʪÎęͽϛʹϙȺ ——ȸÈ——Åʕȱʾ΄іʹŔ×ǥєʛьҟtϲ͜сĪȉϱÎQм̾ʹǻҖ÷=Ƶ͘tϲńшČс ӗ½˖ȸÈÎQм̾ʹŐЍǂǠɍÅӀʹҜҵ[24] 343шӧʀҪ ÒΪ6ǹţԂĝ,ʾ¢ҚĘ6υʹȔяÒΪϲʵʡǹËЫĘϳ(ţў̓ϳ(ţўʹЯ/ʝѽԎЫ ĘýǹϳśţÒΪʪ˰"61̓ϳ˰"ѭqƜʥĘL˄Ǽũʅ——ƢίɸĈʍԧӸfĊІФЧ»Ӄ3ʹ ǒҞQĪŜЯÒΪȯǹʪ̭ΡƓʹlʪÒΪʹԢӿÄʪΎƓʹÒΪϲǠʷԎAЍǂʹǨ̾ϖÊQɯyA ,Č]ԁʡāÚȲ¼ʹˉf ǫ,Qԓ.ÒΪɚɪ6ęYʹĀǘŜ]ĺΛ 1ĀÌxŴɯҐĘфˌјѐŗΠЍǂăËѩѱ 2ҥсxŴƦѼaɫϖδQŗΠÛȰƢȹ҆ʏʹʡʾͪȃ»͊ΒйΤ_šȊŝ˭˝ȹ»ř˄ʾϔ˘ѧ Ŵ˵ο 3̍ԼāбaqȝлԐǵѹԓǯį̣ţ 4шӧŴ˘ʹƈńÒΪшӧʪʼųʹҹɒ,QČ]ҿҪшӧûєʤAYʹà̅ĪўƔXϳʼşӼǜҏ Ʃѹԓǯį Αx8шӧĮs̓ƊӽʹTribeʇɣń1985ǒ»͊Aˆ?“NJɔʆҮ,Нϯʹ̓ӽGod Save This Honorable Court”]θΠ“̓ӽ”ѡ?]ԑ̓Ƿ $Qŕ/ѨϲNjʾ“ʰ̓Ѩ͋”ʹȋѾļ˵tϲÍȝ Ӊ̒͟Ɗˇ Уʹ®tŭҖ——?̎ʾ,̖сSS»A15ˆüϱ?ʹ?ʤ-University of Virginia ʹHenry J. Abrahamʇɣń1974ǒāбʹƊˇУt“đ̓ĪȌϘ”Justices and Presidents=âɓń© 2004ǒ9ʽ24ʜ~Ǝ̜ˋȀWeekly StandardʹϤάͱ»λɅӃΠTribeʹ“̓ӽ”?ŝřÒΪAbraham ʹ“đ̓ĪȌϘ”ѡɅӃÂ1ʹ“ÒΪ”ʚ̤þм̾ȝлĪмƟε¢ө©ƜӐʪʾ¢÷čDƔʹąҴ ——ńąҴė÷čD_ʹʡTribe̒͟AAbrahamÎ͟Ҫʹњ̊ĪΆѢ»͘AçŝřąDͽk˵Ŝń ѡ?ҭʾřҼƇÒΪ——˺͠19,íњϏȥʌĈń)ˆУt-Əͽė[25]AbrahamʇɣƠѡˋȀʹьϲ ѥYXǠŻѨTribeУtʹʡƭ΄ӃAͽЍǂˆǘά»˒ѥџlͼԂǿāYш/Tribeʇɣ͐Үˡ ʹӧѣş˪ʪļ/“ȤĪȜҊ̾Ӣ”lʪ“Yʪm̗ʎBig MahatmaȦú]/YfǐҮΛD” [26] TribeʇɣʪϪŀʼeΙʹƙ̓ƊϲʪЍ̜͠΄і½ƅʹԓʙljYŧ΄ЯĕҚpÓЯŅüǶŝʃ ̐̚Úʄ̨/~Ǝ̜ƃȐȥ/~Ǝ̜“ρΎȲ¼”ʹƠѶDā6ęTribeʇɣ̎ʾĈџʹЍȦҥɄY̨΄ ÒΪƭʪÒΪfļ/ʪʃ̐ƠȰɱԎAÒΪÒΪƭȥ/˴ǫЯ/ҥɄʪʚͶ619ʽ24ʜǫŠ Tribeƭ ϖAbraham®бΑ˲ȝδEŠTribeƠƂpǠȺш“̓ӽ”?ΎƔʪǥ͟YQУtϳ˄ІǪÖFQ,Q Ơ˵“ѹʾӐѼa” “¤YėЯˡȦͼƠHenry J. AbrahamʇɣȄʾʼƺԳʹʊȝ”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