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习题及答案 【篇一:过秦论测试题及答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 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 而攻秦。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 “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d项中的“崛”应为“倔”, 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 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 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 通“又”。) 5对下列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 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子孙 帝丟万世之业 ad②o/aas⑥⑦b③⑦②⑥⑥O④/⑤ c④⑦②④o⑥d①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秦论习题及答案 【篇一:过秦论测试题及答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 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 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 项中的“候”应为 “侯” ,c 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d 项中的“崛”应为“倔” , 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 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 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答案:a(b 项中的“景”通“影” ,c 项中的“从”通“纵” ,d 项中的“有” 通“又”。) 5.对下列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 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子孙 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 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答案:c(说反了) 7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 中划线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 来无呆板之感。 答案:d(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讲究铺张。a项理解有 误,b、c两项理解不全面。) 8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 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 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 十分牢固。 答案:e(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全中国”较贴切。b项中“敲” 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c项中的“藩篱”应取 比喻义。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9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d以为桂林、象郡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 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答案:c (说反了) 7.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 中划线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 来无呆板之感。 答案:d(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讲究铺张。a 项理解有 误,b、c 两项理解不全面。) 8.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 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 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 十分牢固。 答案:e(a 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全中国”较贴切。b 项中“敲” 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c 项中的“藩篱”应取 比喻义。d 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9.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答案:d(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10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 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 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 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 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 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答案: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篇二: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 >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 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 “过秦”,即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 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路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 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东割膏腴之地()(4)蒙故业,因遗策()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6)逡巡而不敢进(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将数百之众() (9)蹑足行伍之间()(10)揭竿为旗()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才能不及中人古义: 今义: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 今义: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 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 如何来进行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 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
答案:d(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10.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 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 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 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 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 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答案: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篇二: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 >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 “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 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 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 (3)东割膏腴之地()(4)蒙故业,因遗策() ...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6)逡巡而不敢进() ...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8)将数百之众( ) ... (9)蹑足行伍之间( )(10)揭竿为旗( ) ...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 ..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 ..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 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 如何来进行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 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
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 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这 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 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a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 殊俗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 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辫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 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 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与 对比,二是与对比,三是与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 <”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 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 把焦点逼示出来—4”, 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 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10.(1)战国四公子:齐国 名 赵国 (姓名 )、楚国 (姓 名 、魏国 (姓 名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 以东,“山东”指以 东,“河南”指 以南。“百越”指古代 族居住 的 等地, 统称百越,也叫 (3)“黔首”是 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 ,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 的宗庙
中,突出 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 多组 ,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 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这 一中心,说明 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 殊俗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 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 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 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 与 对比,二是 与 对比,三是 与 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 < < < ”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 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 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 把焦点逼示出来——“” , 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 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10. (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 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楚国 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姓 __________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 以 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 的宗庙
11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陈涉,请用五个词语依次概括。(不能用原 文词语。)、、 12请用课文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在写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 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 果? (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 (4)从后三段中找出三组骈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3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 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 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 (1)迁徙之徒也()(2)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3)斩木为兵()(4)赢粮而景从() 14.“行伍”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15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④ 。一个有利的方面是 46这段话4英早的概搏分别指出其意义和用法。(10分) (1)而迁徙之徒也:(2)而倔起阡陌之中: (3)转而攻秦:(4)赢粮而景从: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过秦论参考答案 1贾谊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 3.(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2)两手相抱,形容 毫不费力。 (3)肥沃。(4)承接,继承。(5)吝惜。(6)有所顾虑而徘徊 不敢前进
11.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陈涉,请用五个词语依次概括。(不能用原 文词语。)、 、 、 、 、 12.请用课文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 ; ; ; (2)在写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 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 果? ; ; ; ; (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 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 ; 。 (4)从后三段中找出三组骈句。 ;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13 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 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 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 分) (1)迁徙之徒也( )(2)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 (3)斩木为兵( ) (4)赢粮而景从( ) .. 14.“行伍”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一个有利的方面是: _________ (都用自己的话概括) 16.这段话中共有五个“而”,请分别指出其意义和用法。(10 分) (1)而迁徙之徒也:(2)而倔起阡陌之中:.. (3)转而攻秦: (4)赢粮而景从:..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1 过秦论参考答案 1.贾谊 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 3.(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2)两手相抱,形容 毫不费力。 (3)肥沃。(4)承接,继承。(5)吝惜。(6)有所顾虑而徘徊 不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