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業解析) 学海拾贝 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 文学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 ,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也称《治安策》)《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 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 (1)合从缔交()贏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 宁有种乎() 乐毅()安乐() (3)翟景() 墨翟() 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 (4)鉏擾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 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会盟而谋弱诸侯 (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4)尊贤而重士 (5)以致天下之士 (6)秦有余力制其弊 (7)开关延敌 (8)天下诸侯已困矣 (9振长策而御宇内 (10)延及孝文王 (11)享国之日浅 (12)陈利兵而谁何 (13)斩木为兵 (14)才能不及中人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相与为 释义 (2)赢粮而景从 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三 3.10《过秦论》 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学海拾贝 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 1.文学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 、 ,最早的 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 《 》(也称《治安策》)《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 和改革现 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 (1)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 因利乘.便 () 万乘.之势() (2)宁.越() 宁.有种乎( ) 乐.毅 ( ) 安乐.( ) (3)翟.景( ) 墨翟.( ) 召.滑( ) 累召.不应() 恬.静() 铦.( ) (4)鉏耰棘矜.( ) 矜.持( ) 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 内立法度.( ) (5)逡.巡 ( ) 崤.函( ) 黔.首( ) 锋镝.( ) 隳.( ) 流血漂橹.( ) 瓮牖.绳枢( ) 氓.隶( ) 一夫作难.(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会盟..而谋弱诸侯 (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4)尊贤而重.士 (5)以致.天下之士 (6)秦有余力制其弊. (7)开关延.敌 (8)天下诸侯已困.矣 (9 振长策而御.宇内 (10)延.及孝文王 (11)享国之日浅. (12)陈.利兵而谁何 (13)斩木为兵. (14)才能不及中人..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 释义: 。 (2)赢粮而景从 通 , 释义: 。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 (3)流血漂橹 古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席卷、包举、囊括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7)追亡逐北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以愚黔首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1)制 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燕虽小国而后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吞二周而亡诸侯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本来、原来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 ( 3 ) 流血漂 橹. 古 义 : 今 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2)外连衡而斗诸侯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4)序八州而朝同列 : (5)席卷、包举、囊括 :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 (7)追亡逐北 : (8)却匈奴七百余里 :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0)会盟而谋弱秦 : (11)以愚黔首 :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1)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燕虽小国而后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吞二周而亡诸侯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诚然 (4)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有利于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6)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风度、常态 年一度秋风劲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 8.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9.翻译重点句子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然、诚然 (4)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有利于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6)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通“渡”,过 8.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9.翻译重点句子 (1)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温馨提示:宾语前置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 动词前面。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 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 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 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用这种宾 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 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唯命是听“唯命是听”就是“听命”;用了“唯……是……” 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整体感知 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 1.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 第1段写 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 第2段写 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第3段写 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 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 第4段写 。重点是写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 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温馨提示:宾语前置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 动词前面。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 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 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 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用这种宾 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 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唯命是听 “唯命是听”就是“听命”;用了“唯……是……” 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二.整体感知 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 1.内容感知 (1) 思路结构 本文共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至第 4 段),叙述 。 第 1 段写 ,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 第 2 段写 。这个时期长达 90 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 位国君,即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第 3 段写 。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 36 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 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 第 4 段写 。重点是写 。 第二部分(第 5 段),阐述 ,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2)思想感情 本文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 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 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2.写作特点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 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 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 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4)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 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温馨提示:本文确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 采摘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 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 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 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 三.思考探究 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 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4.“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6.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温馨提示:贾谊写作《过秦论》,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他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 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 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他是借此来宣传他的所谓“治乱之道”的 《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并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 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其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它,也能从它别具 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2) 思想感情 本文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 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 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2.写作特点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 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 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 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4)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 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温馨提示:本文确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 采摛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 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 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 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 三.思考探究 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 1. 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 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 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4.“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6.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温馨提示:贾谊写作《过秦论》,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他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 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 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他是借此来宣传他的所谓“治乱之道”的。 《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并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 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其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它,也能从它别具一 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