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限制和束缚人的天地。(2分) (2)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世界。(2分) 17.作者在第③段说“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第④段又说“它竟是大地 对人类的一种安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不矛盾。少年时的作者以为地平线是可以触及的,但是后来发现地平线可望而丕 可即,却又如影随形,所以感到被愚弄;(2分)地平线适应了人们居髙临下的心 态,所以对地平线的认识是一种安慰。这反映了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逐步深化的 过程,所以不矛盾。(2分) 18.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地平线?(4分) (u)人只有感到了地平线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地平线。(2)只有延展视野,跳出 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扩展自已的襟怀,冲破思想的牢笼才能走出地平线 19.第⑦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作用。(3分)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使“我”走出了 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1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 感强。(1分)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 工商管理硕士,江苏 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 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到目前为止,他已累 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亿元,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9月5日,有着“中 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对外公布了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再度以 高调的姿态响应“巴比”全球慈善捐助活动。公开信中表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 的时候,他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社套上的广泛 热议。 陈光标是一位企业家,而上述新闻侧重从他作为慈善家_(2分)来介绍 首先介绍了他救灾捐赠(1分)的行动,然后介绍了他身后裸捐_(1分)的打 算。(第2、3空语意相似即可) 21.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一组句式相同的句子。(3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 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仿写:(示例)我梦想,登上巍峨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 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问照” 的美景。(整体句式相同且语句通顺1分,恰当引用古诗句2分 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孩子,把手伸进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 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 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旁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 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⑴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限制和束缚人的天地。(2 分) ⑵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世界。(2 分) 17.作者在第③段说“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第④段又说“它竟是大地 对人类的一种安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不矛盾。少年时的作者以为地平线是可以触及的,但是后来发现地平线可望而不 可即,却又如影随形,所以感到被愚弄;(2 分)地平线适应了人们居高临下的心 态,所以对地平线的认识是一种安慰。这反映了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逐步深化的 过程,所以不矛盾。(2 分) 18.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地平线?(4 分) (1)人只有感到了地平线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地平线。(2)只有延展视野,跳出 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扩展自己的襟怀,冲破思想的牢笼才能走出地平线。 19.第⑦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作用。(3 分)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1 分)形象地表现了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使“我”走出了 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1 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 感强。(1 分)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陈光标,男,1968 年 7 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 年参加工作, 工商管理硕士,江苏 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 120 名 操作手和 60 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到目前为止,他已累 计向社会捐赠款物 13.4 亿元,直接受益者超过 70 万人。9 月 5 日,有着“中 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对外公布了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再度以 高调的姿态响应“巴比”全球慈善捐助活动。公开信中表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 的时候,他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社套上的广泛 热议。 陈光标是一位企业家,而上述新闻侧重从他作为 慈善家 (2 分) 来介绍, 首先介绍了他 救灾捐赠(1 分) 的行动,然后介绍了他身后裸捐 (1 分)的打 算。(第 2、3 空语意相似即可) 21.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一组句式相同的句子。(3 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 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仿写:(示例)我梦想,登上巍峨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 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问照” 的美景。(整体句式相同且语句通顺 1 分,恰当引用古诗句 2 分) 作文(4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孩子,把手伸进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 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 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旁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 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 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 自拟。 【写作提示】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 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 最根本的东西。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放 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放 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可以从放弃与获取的关系入手,展开自己的论述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A复习案(教师用案) 、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苌弘(h6ng) 忖度(cun) 提防(di) 杳无音信(yao) B.蟊贼(mao) 寒蝉(chan) 伺候(si) 伺机而动(ci) C.冠冕(guan) 鱼翅(chi 大度(d 残羹冷炙(zhi) D.罪孽(nie) 诞生(dan) 给予(j) 咄咄逼人(duo 答案C。(冠冕gua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破绽戕害玉玺望帝啼鹃 B.伦常愚妄珠玑鳏寡孤独 C.燥动凝聚惶恐故弄玄虚 D.品尝丰盈老练泾渭分明 答案C。(燥动一躁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开发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要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在此 举 B.滥挖天山雪莲这一行为日益猖獗,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 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 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D.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他们一头钻进了题海中,而放弃了对课本的钻研。 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答案A(A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B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 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C权宜之计:权宜:暂 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D舍 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元代戏曲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B.曹禺的《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 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 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 自拟。 【写作提示】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 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 最根本的东西。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放 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放 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可以从放弃与获取的关系入手,展开自己的论述。 2015 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四 A 复习案(教师用案) 一、选择题(第 1 至 12 小题共 24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苌弘(hóng) 忖度(cǔn) 提防(dī) 杳无音信(yǎo) B.蟊贼(máo) 寒蝉(chán) 伺候(sì) 伺机而动(cì) C.冠冕(guàn) 鱼翅(chì) 大度(dù) 残羹冷炙(zhì) D.罪孽(niè) 诞生(dàn) 给予(jǐ) 咄咄逼人(duō) 答案 C。( 冠冕 guā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破绽 戕害 玉玺 望帝啼鹃 B.伦常 愚妄 珠玑 鳏寡孤独 C.燥动 凝聚 惶恐 故弄玄虚 D.品尝 丰盈 老练 泾渭分明 答案 C。(燥动一躁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开发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要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在此 一举。 B.滥挖天山雪莲这一行为日益猖獗,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 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 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D.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他们一头钻进了题海中,而放弃了对课本的钻研。 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答案 A。(A 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B 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 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C 权宜之计:权宜:暂 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D 舍 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关汉卿,元代戏曲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B.曹禺的《雷雨》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 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C.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主要有豪放(如苏轼、辛弃疾) 和婉约(如柳永、李清照)两种风格。 D.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断代史, 《汉书》是通史。 答案D。(《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5.下列语言中有自相矛盾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放弃他的意见,我将选择其中的一种。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处理。 C.运动员以惊人的速度跑到终点。 D.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深刻的 答案B。(“一触即死”与“违者依法处理”相矛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 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 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 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 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言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 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 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一一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 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 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6.对以“苇草”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答案D。(设喻取苇草脆弱的一面,不是取其生生不息的一面。) 7.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A.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 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 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 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C.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主要有豪放(如苏轼、辛弃疾) 和婉约(如柳永、李清照)两种风格。 D.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断代史, 《汉书》是通史。 答案 D。(《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5.下列语言中有自相矛盾的一项是 ( B )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放弃他的意见,我将选择其中的一种。 B.严禁触摸电线,500 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处理。 C.运动员以惊人的速度跑到终点。 D.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深刻的。 答案 B。(“一触即死”与“违者依法处理”相矛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8 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 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 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 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 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言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 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 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 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 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6.对以“苇草” 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答案 D。(设喻取苇草脆弱的一面,不是取其生生不息的一面。) 7.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D ) A.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 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 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 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 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答案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不符 合作者原意。) 8.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 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 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谷案C。(“变得坚强“就能被竽宙囊括”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 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髙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 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 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 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 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硏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 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 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 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 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 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 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 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 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 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 衡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答案B。(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B.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吾其还也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不符 合作者原意。) 8.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 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 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答案 C。(“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 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 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 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 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 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 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 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 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 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 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 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 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 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 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 衡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答案 B。(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 B.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吾其还也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