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菜蛾在我国西和北部以蛹越冬:越冬场所多在杂草或枯芽叶下。而在南方则无越冬现象,终年可见各种虫 态。据甘肃观察,越冬代成虫大约4月中旬出现。 习性: 1、成虫有昼伏夜出习性和趋光习性:白天隐蔽在植物叶片背面,只在受惊扰时,才作短距离迁飞。黄昏开始活 动,取食,交尾交卵,而以午夜活动力最强。晚上7-11时为上灯高峰期,虽然上灯,但其冲去力不及夜蛾科的蛾子强, 因而灯诱不理想。 2、成虫的产卵部位和寄主有选择性。选择含有异硫氰酸脂类化合物的植物上产卵,卵多产天寄主叶片背面靠近 叶脉有凹陷的地方。因而,产卵受化学因素和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卵散产或聚集成块(3-5粒)。但散产者居多。 成虫寿命长,产卵期亦长,特别是越冬代,甚至可接近或超过下一代卵,幼虫和蛹期的总和。因而造 成以后世代严重重叠,防治困难。 4、幼虫共4龄,初孵化幼虫即潜入叶组织内,食叶肉,到1龄末2龄初才从潜道退出,所1-2龄幼虫不易发现。2 龄后多在叶背为害,取食下表皮叶肉,仅留上表皮,3、4龄后将主叶片吃成空洞及缺刻,大发生时,一株上能群集数百 头,将叶肉及上下表皮一齐吃光,仅留叶脉(网状)。在气温过高或过低时,能钻入菜心叶球或近地面的叶片背面。幼 虫对食料的质量要求很低,在黄叶残株上也能完成发育,故清除十字花科的残枝落叶是菜蛾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幼虫 受惊扰时,可以强烈扭动,倒退或吐丝下垂(吊死鬼)。 各龄幼虫脱皮前吐丝结茧,龄期愈高,吐丝愈多。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化蛹部位大多在原来取食叶的反面 或枯叶上,也可在在茎,叶柄、叶腋及枯草上化蛹。化蛹前作茧,茧两端开放,以利羽化和脱皮。 三、发生条件: 菜蛾在一年中或逐年间都有明显的消长现象。其消长与环境条件关系极大。就全国来说,除新疆是7-8月严重 外,无论南方和北方都是夏季发生少。这主要是由于夏季天敌多、十字花科蔬菜少、气温高、暴雨多、菜蛾的数量受到 抑制。而春秋季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气候适宜,往往发生量大而引起灾害。因而,菜蛾的发生与下列因子有关。 1、雨水,据研究,空气湿度对菜娥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很显著,但暴雨或雷阵雨的年份,菜蛾不易顺利通过它 的各个发育阶段暴雨冲刷卵、幼虫,初孵幼虫和从隧道里钻出的幼虫对水滴十分敏感)发生较轻。反之干早的年份,可 能发生就重。 2、温度: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在6-8℃之间,在10-14℃范围内可以生存,繁殖,成虫的高温临界为42℃,在0 10℃下可存活数月,10℃以下做可产卵。卵、幼虫、蛹的高温临界在35℃左右,在0℃,卵能耐两周,幼虫能耐 42天(抗寒力强),0℃对初蛹几乎无影响,将羽化的蛹抵抗力较弱。菜峨的发育最适温度20-30℃,因此,春秋两季的 气温对菜蛾适合,在这两个季节发生严惩。 3、蔬菜的栽培制度和管理措施 这是影响菜蛾能否大发生的生态条件之一。如果越冬,越夏虫口基数大,加之十字花科蔬菜栽培 面积大,品种单一,管理粗放,菜蛾就可能大发生。十字花科蔬菜的复种指数高的话,也易发生为重。 4、天敌:菜蛾天敌很多,国外记载有100多种。我国已查明10多种,其中捕食性的天敌有蜘蛛,草岭、蛙类。 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有菜峨绒茧蜂和菜蛾啮小峰(都寄生于幼虫),自然寄生蜂很多。此外,菜蛾颗粒体病毒寄生于幼虫, 对其种数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防治方法 4.1清洁田园: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残叶,冬季清除菜园旁边杂草,进行翻耕,一方面可能消灭越冬 场所和断期食料,也可压低越冬虫源 4.2合理安排蔬菜布局:将早、中、晚品种和生长期长短不同品种与其它蔬菜插花种植或相隔一定距离,并尽量 将生长期长的大白菜安排到较远的地方,尽可能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可以减轻菜螟的为害。 4.3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期间,握幼虫盛孵期或2龄前,在甘蓝、白菜等包心封行之前施药效果最好,由于 菜蛾有集中为害心叶的习性,因此尽可能把药喷入心叶和叶背面
常用的化学农药: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DDV乳油1000倍液:50%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二嗪 农乳油1000-1500倍液:25%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1%除虫菊乳油400倍液对 菜娥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油菜上有人用1%乐果粉剂,每亩3斤,效果也好。 4.4生物防治:可用B乳剂或苏杆菌的其它制剂来防治,如同少量农药如敌百虫混用最好。福建曾用菜蛾绒茧蜂 防治菜蛾,效果也好。 4.5其它防治方法利用性诱剂,黑光灯,高压电网效果也好。 第四讲 甘蓝夜蛾 学名:Mamestra brassicae(L) 异名:Barathra brassicae(L.)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甘蓝夜盗虫。群众俗称弓弓虫。 一、分布为害 该虫广泛分布于亚、非、欧及北美洲。在亚洲从西伯利亚到印度都有。国内各地都有分布。 该虫为多食性害虫。据文献记载,寄主有30科120种植物,包括蔬菜,大田作物,,杂草,花卉等。但其中最重要 的是甘蓝,白菜,油菜,烟草,肖蓿,菠菜,胡萝卜及豆类。在甜菜生产基地,也严重为害甜菜。 甘蓝夜蛾以幼虫取食蔬菜的叶片,嫩果及嫩荚。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尽,仅留叶脉及叶柄。但可蛀入甘蓝及白菜叶 球中蛀食,排泄大量粪便,严重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并可引起腐烂病。为害马铃薯时,还可以传播病毒病。甜菜被 害为后,可使产量和糖度降低。 甘蓝夜蛾在大部分地区是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往往形成局部大发生,短期内造成严重损失。甘肃近年来在兰 州河西等地为害严重。1979年在酒泉地区调查,胡麻地每平方米有虫是34头。因此需要加强测报,密切注意。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史及习性 该虫在我国因地区而发生代数不同,年可发生2-4代。一般发生2代。甘肃省一年发生2代。 该虫均以蛹在土中越冬,有明显的滞育现象,蛹多分布于寄主作物的本田中,或田边杂草,土埂下越冬。如甘肃 省观察,主要在胡麻,蚕豆,绿肥和瓜类等作物的地埂6-10深处化蛹。在甘肃的天水,甘谷等地越冬成虫九月中旬至5 月上旬羽化,因蛾量少。没有明显的发蛾高峰。6-7月间第一代幼虫为害蚕豆、胡麻、油菜、甘蓝、白菜等。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菜叶的背面或阴暗处,日落后开始出来取食活动,并产卵。 成虫趋光性弱而趋化化性强,黑光灯仅能诱到少数成虫,高含糖量的糖醋诱集液对成虫有一定的引诱力。 成虫产卵成块(每块140-150粒左右,一生产500-800粒,5-6块)。其产卵对作物的生长情况有一定的选择性, 凡植株生长高而且茂密的地块成为集中产卵的场所。成虫的产卵量受温度和蜜源植物影响较大。 幼虫共6龄,少数5龄,初龄时群集为害,在叶背取食卵壳及叶肉成窗孔状。第2、3龄逐渐分散,第4龄白天潜 藏,夜间出来为害。所以又名夜盗虫。但在植株花蜜的情况下,白天也不下地躲藏。第6龄幼虫食量最大,可占整个幼 虫期的80%-90%。为害也最烈。 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作一个带土的粗茧,在其中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6-7c左右,入土愈深,成虫羽化率 愈低。 甘蓝夜蛾,在四川重庆有夏季滞有现象,在东北也有这样的记载(化蛹羽化时,部分过一个阶段才羽化)。 四、发生条件 该虫是一种间歇性的(一年内在春、秋季发生)和局部大发生的害虫,其发生的多少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一)温湿度:甘蓝夜蛾各个虫期对温湿度都有严格要求,平均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70-80%对该虫的生 长发有最有利。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和湿度低于68%或者高于85%均有不利影响。 (二)食物:幼虫是多食性害虫,取食蔬菜等作物的种类很多,看来食物条件不是影响发生数量的主要因素。但 成虫需要补充营养,食物对成虫的寿命,产卵量有影响。因此,成虫发生期有无密源植物,可影响下一世代的发生量。 在不少地区,越冬代成虫的发生期与十字花科的留种菜和许多果树开花期相吻合,有丰富的蜜源,可能是春季大发生的 因素之一。此外,成虫产卵喜欢选择生长比较高大茂密的植株。故产卵期间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对作物的着卵量有决定 作用。造成了不同因轻重不同的原因。 (三)天敌:天敌对甘蓝夜蛾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虫的天敌比较多,卵期有食卵的草岭和卵寄生蜂,幼 虫和蛹期的天敌有寄生蝇,姬蜂、绒茧蜂,还有细菌、真菌、线虫及一些捕食性的步行甲幼虫。据重庆调查,步行虫和 寄生菌Empusa sp是抑制第二代幼虫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防治方法 目前,对待甘蓝夜娥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以农业防治为辅助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用生物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龄前喷药。用2.5%敌百虫喷粉或5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是1000倍液喷雾,效果均 可达100%。2.5%鱼藤精500-800倍液也有效。 2、由于甘蓝夜蛾有在土里化蛹及在茂密杂草中产卵习性,秋末大面积的耕翻受害田块,可促进蛹的死亡。清除田间杂 草如白藜等可以降低来年第一代虫口密度。 3、注意保护天敌,田间释放赤眼峰及捕食性草龄以消灭甘蓝夜蛾的卵。 甘蓝夜蛾对苏云金杆菌一般变种不敏感,但可用白僵菌制剂防治。 4、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 第五讲甲虫类 指一些为害蔬菜的鞘翅目害虫。但不包括前面介绍的地下害虫、马铃薯瓢虫及一些豆象类。 1、条跳甲属(Phyllotreta):据陈世骧报道(1955),本属在我国有十一种,常见种为: 黄曲跳甲:Phyllotreta vitata(Fabr) 黄宽条跳甲:Phyllotreta humilis Weise 黄狭条跳甲:Phylloterta vittula(Redt) 黄直条跳甲:P.rectilineata Chen 以成幼虫为这十字花科蔬菜。 2。、守瓜属(Aulacophora):据陈世壤记载,我国为害瓜类的守瓜属害虫有15种,其中重要的有4种。 黄守瓜(黄足亚种)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 Weise 这个种分布最广,除台湾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但北京八达岭以西。甘肃兰州以西未见。在华南、华东 为害最强烈,华北次之。越南、朝鲜也有分布。 黄守瓜(黑足亚种)Aulacophora femoralis井femoralis Motsch,只分布于台湾省。 黄足黑守瓜Aulacophora cattigarensis Weise分布偏南,仅发生于华东、华南、华中,北界不过黄河。 黑足黑守瓜Aulacophora nigripennis Motsch,分布也广,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东、华南均有 记载。 守瓜类食性杂,以成、幼虫为害,主要为害葫芦科的蔬菜
3、Psylliodes属,常见一种,即菜蓝跳甲在甘肃陇东、临祧等地也发生。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受害特别 重。 4、猿叶虫:有大猿叶甲(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和小猿叶甲(虫)phaedon brassicae Baly两种。分 布于亚洲。国内除新疆、西藏之外,各省均有分布。在南方两种为害都严重。常混合发生。在北方以大猿中生较多。主 要为十字花科蔬菜。 上述甲虫类在北方一般以成虫越冬,成、幼虫皆能为害。在不同地方发生轻重程度不同。 本讲重点介绍黄曲条跳甲和黄守瓜。 大、小猿叶甲一年1-2代,黄曲跳甲一年4-5代,守瓜跳甲在北京1代,也有2-4代 北方一般以成虫越冬,产卵在根际土壤附近,化蛹也在土内,除大小猿叶虫。 成、幼虫取食叶片而外,其余几种大多为成虫为害叶片,幼虫啃食根部或蛀食根部为害。由于以成虫越冬,大多 对幼苗有为害,可喷药防治或进行药液灌根来防治。 黄曲条跳甲:Phyllotseta vittata(Fabr) 又称黄条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 一、分布与为害 我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南方各省受害严重。黄曲条跳甲是寡食性,主要食害白菜、萝卜、芥菜、油菜等十字花科 蔬菜,也为害番茄,茄子,瓜类,及禾谷类植物。据1964年资料,黄守跳甲可取食8科19种植物,其中偏嗜十字花科蔬 菜。 黄曲条跳甲成虫、幼虫均能为害,成虫取食叶片,造成细密的小孔,使叶片枯菱,并可取食嫩荚影响结实。幼虫 专食地下部分,蛀食根皮成弯曲的虫道,使植株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另外为害白菜时,还可传播软腐烂。黄曲 条跳甲成虫对寄主的为害性大于幼虫。 二、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2-3c。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和鞘翅上密布点刻。鞘翅上的点刻排成纵列,中央有一黄 色条纹,条纹外侧中部凹陷较深(驼峰状),内侧中部平直,后足腿节膨大。 卵:椭圆形,长约0.3mm,淡黄色 幼虫:体长4m,近圆桶形,头和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淡黄色,各节有小突起及刺毛,腹部末节的腹面 有一乳状突起。 蛹:椭圆形,长约2m,乳白色,腹部末端有一叉状突,叉端褐色。 三、生活史及习性 在各地发生代数不同,大约每年发生2-8代。华东4-6代,华南7-8代,东北2代。各地世代重叠现象普遍 在南岭以北地区,以成虫在残株,落叶下,土缝或杂草中越冬,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可越冬时气温转曖后 仍可取食活动。在南岭以南的地区,则无越冬现象,冬季各虫态都有可终年繁殖。 四、主要习性 1、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有趋光习性,对黑光灯更敏感。成虫寿命较长,平均达50天,最长可达一年 之久,产卵期也很长,可延至30-45天,因此,造成世代重叠,发生期很不整齐。 2、成虫产卵在土下约1c处的菜根上或者根附近的土粒上,也可在近土表的植株基部咬一小孔,产卵于其内。 卵必须在湿润的条件下才孵化。其成虫产卵量以越冬代,成虫最大,可达621粒。第1、2代只有25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