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高三一模试卷 2014.4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请将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共40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 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甲(俭朴简朴)但是尘不(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 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 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 知_乙(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 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 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的篇《荷塘月色》,更如雷贯招致薛莘学 的钦羡,使人_丙_(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 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草如荫B.槛(jidn)外山光C.芦蒿D.应和(he)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俭朴消磨未免 B.俭朴消耗不免 C.简朴消磨不免 D.简朴消耗未免
1 北京市西城区 2014 年高三一模试卷 2014.4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请将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共 40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 1-5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 洁,绿草如荫 ....,校舍十分 甲 (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 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 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 知 乙 (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 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 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 莘莘学子 的钦羡,使人 丙 (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 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绿草如荫 B.槛.(jiàn)外山光 C.芦蒿 D.应和.(hè)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俭朴 消磨 未免 B. 俭朴 消耗 不免 C.简朴 消磨 不免 D. 简朴 消耗 未免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尘不染B.流连忘返C.如雷贯耳D.莘莘学子 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 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 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 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 A.④①③②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5.文中“工字厅”的长联因情景交融而颇有韵味。下面的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适合挂 在书房中的一项是 A.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B.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 C.贵客登堂谈真道,高朋满座叙福音ε D.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 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奧义,靡不硏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 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 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 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 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 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日:“吾才不逮子远甚, 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
2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一尘不染 B. 流连忘返 C. 如雷贯耳 D. 莘莘学子 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 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 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 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5.文中“工字厅”的长联因情景交融而颇有韵味。下面的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适合挂 在书房中的一项是 A.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B.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 C.贵客登堂谈真道,高朋满座叙福音。 D.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 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 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 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 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 “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 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 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
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 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 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 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 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 (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 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 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3 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 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 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 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 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 名。 (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 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 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 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 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7.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 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 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 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 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 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 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 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 分)
10.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 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 第二部分(共11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 人之辞也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类内有忧思感愤之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 之所叹遂写人情之难言。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共8分) ①古诗词中,多有写“愁”的妙句,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舂水比喻愁之深 重的两句是: 2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盛赞春雨的 体贴人意,知晓时节,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的特点。 ③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委婉讽劝统 治者不要重蹈秦人的覆辙。 ④《窦娥冤》[滚绣球]中直接指责和痛斥统治者的语句是:“地也, 也 ⑤毛泽东在《沁园舂长沙》中用“曾记否 对“谁主沉浮”做了巧妙 回答,鼓励年轻人要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4 10. 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 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 字左右)(12 分) 第二部分(共 110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3 分。 11.用斜线(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 分) 予 闻 世 谓 诗 人 少 达 而 多 穷 夫 岂 然 哉 盖 世 所 传 诗 者 多 出 于 古 穷 人 之 辞也 士 之 蕴 其 所 有 而 不 得 施 于 世 者 多 喜 自 放 于 山 巅 水 涯 之 外 见 虫 鱼 草 木 风 云 鸟 兽 之 类 内 有 忧 思 感 愤 之 积 其 兴 于 怨 刺 以 道 羁 臣 之 所 叹 遂 写 人 情 之 难 言。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共 8 分) ①古诗词中,多有写“愁”的妙句,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春水比喻愁之深 重的两句是:“ , 。”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 盛赞春雨的 体贴人意,知晓时节,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的特点。 ③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委婉讽劝统 治者不要重蹈秦人的覆辙。 ④《窦娥冤》[ 滚绣球]中直接指责和痛斥统治者的语句是:“地也, 。天 也, !” ⑤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曾记否, , ”对“谁主沉浮”做了巧妙 回答,鼓励年轻人要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共10分)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 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 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 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这是一个有关3个物种之间的故事
5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共 10 分)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 (4 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 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 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 ... 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6 题。 这是一个有关 3 个物种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