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女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一1948 起源和正义基点的理论阐述。⑧同时,其中另外一些学者则探素这种“生 物一命运”(bio-destiny)的不同社会维度和文化历史变奏,开拓出一种 思路方法,在运用的同时又超越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征的既定范畴。跚德 拉·莫汉蒂(Chandra Mohanty),雅基·亚历山大(Jacqui Alexander)、利 萨·洛(Lisa Lowe)以及许多其他学者,以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和族(裔)》 性的方法路径,致力于研究作为社会权力关系产物的性别后果与性征后果 及其特殊性,以便将这些具有特殊性的后果和不同的跨越新旧地缘政治和 文化政治边界的、看上去分隔离散的人类痛苦情景联系起来。他们所构想 的“四分之三世界的女性主义计划”,主张去面对并参与到“广大受多重 压迫的女性”(multiply oppressed women)的生存条件的改善中,她们的 生存条件不仅是被烙上了性别特征,还被烙上了人种、族(裔)性、阶级 和国籍的人性类别等级特征。③ 一些理论家对这些计划及其诉求前面的形容词“女性主义”的确切 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些纲领和阐述似乎将如此之多重的人间痛 苦和问题一并列举,既缺乏内在自治的分析视角,又缺少“女性主义”的 贴切焦点,尤其是在逻辑上会导致对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征范畴之中心地 ①后现代女性主义倾向于反本质主义,但“反”本身,往往可以是对其总体结构和核心范畴的 重复。参见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New York: Routledge,l990。Sandra Harding对这本书做出了如下的肯定评价:“.…[Judith Butler的著作】 对性别身份和社会性别进行了精细而惊人的分析,在这里性别身份是作为社会性别的一部分, 而社会性别则在根本上成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一种内在状态.”见Sandra Harding,Whose Science?Whose Knowledg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91,p.258. 2Chandra Mohanty,Feminism without Border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M.Jacqui Alexander and Chandra Mohanty (eds.intros.),Feminism Genealogies,Colonial Legacies, Democratic Futures,New York:Routledge,1997;Lisa Lowe,Immigrant Act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3,l996.对“多重压迫"(mutiple oppression)的阐述,也构成了美国“有色妇女史" 研究中的女性主义遗产,并汇人到更具国际化取向的“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计划"(Third World feminist projects)中。相关的经典著作包括bell hooks,Aim?laW%man,Boston:South End Press,. 1981,Audre Lorde,Sister Outside,Berkeley:The Corssing Press,1984,Margaret Anderson and Patricia Hill Collins eds.,Race,Class and Gender:An Anthology,Belmont,Califom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 008
导论争取慰权(On Empowerment】 位的去中心化。①另外一些人,包括一些20世纪中国最主要的女作家,则 对“女性主义”(中文语境中亦被译为“女权主义”)这一名词本身提出了 疑问,因为它并不贴切地适用于她们认为对她们作品和生活具有核心意 义的人生内容,比如说去殖民化的抗争,或者对延续中的全球不平等秩序 的多种形式的抵御。®尽管已经有一批有分量的著作对上述这些质疑和疑 问给予了回应,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探讨。③这 些思考当然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但笔者希望本书能够有助于这样的探讨。 这里只需指出,那些“四分之三世界的女性主义方案”唤起了一种蕴意宽 广而深厚的关切,这种关切同时也是一种分析认知的引力重心,把那些本 来在经验层面上并无可辨关联的作品和分散的议题聚拢为一个荟萃的星 座(constellation)。在这样的星座中,这种关切活跃着,延伸到现代历史 中多种甚或所有形式的人类压迫。当这些计划把“弱质性别的问题”(the question of the weaker sex)置于国家、族(裔)性、人种、阶级和殖民地问 题的交叉点上进行分析时,它们就隐含了笔者提出并通过本书意在探索 的“弱者问题”(the question of the weaker)的涵义,对于本书所考察的中 国女性的想象性写作和她们的实际生活,这一问题具有中心地位:她们的 毕生劳作和文学书写,不仅描绘和型构出“弱质性别”的困境与作为“命 运特征”的“生物属性”无法摆脱地联系在一起的状态,而且范式性地示 意出这种“命运属性”是如何被指派给现代历史上各种被边缘化、被剥 削、被僭越、被戕害或者被剥夺的人们,即所谓“强者的牺牲品”(prey of the strong)的人们,无论他们的实际生理性别是男性还是女性。全书的具 ①关于这个间题的有用的分析,参见Michiko Hase,“Student Resistance and Nationalism in the Classrooms:Reflections on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in Amie Macdonald Susan Sanchez- Casal(eds.).Twentieth First Century Feminist Classrooms:Pedagogies of ldentity and Differenc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 ②丁玲1920年代曾拒绝将其作品收人一套“女作家丛书”中,对这个有意味的故事的讨论见本书 第6章。相关讨论见Tani Barlow's The Question of w%men in Chinese Femin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3 Paula Moya and Michael Hames-Garcia(eds.)Reclaiming Ident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书提示着对这些被争论的议题之历史起源进行探讨的重要性。 009
中国现代女作家与中国革命,105-1948 体各章意在阐明:这些描绘以它们无法化约的多种形式及充满弹性和张力 <> 的丰富性,并未简单地把特定性别的问题隐喻化和一般化,成为通常所谓 0世纪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或左派政治之间“不愉快的联姻”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人类存在境遇之潜在可能的想象性体现,无论在文 字上还是生活中,指向并且实际上成就了一种革命的女性主义驱动,这种 驱动作用于被多重权力关系铭刻的半殖民地中国语境之中“受多重压迫” (multiply oppressed)的人们的人生斗争,推动了他们对生活条件和生存 状态的变革诉求。 生物种性政治(Bio-ethnic Politics)和女性赋权的争取 这些女性渴望的正是对命运的改变。②她们身处于瞬息万变的历史关 头,帝制正在解体,然而其种种习俗规范仍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现代力量” (modern forces)正处于上升势头,然而它们的意义并不明朗,对女性决不 是天然友好或者显然善意的。本书探讨的是,世纪之交的女性,在不知道 任何能为她们打开自身生命存在的社会空间的方法和路径的情况下,是如 何跨越她们在社会制度环境中的“天然位置”(natural place)所设立的边 界的。她们公开地建立了女子社团,创办了女子学堂和女子报刊,同时在 国内外旅行,有些人足迹遍至日本、美国、俄国和欧洲。®正如一位女作 家1909年所观察到的:“自戊戌变政以来,…[女子]辞其父母,渡重 洋,越大海,以游学于欧美各国者,踵相接矣!”①陈撷芬,中国第二份女 DHeidi Hartmann,"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Towards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in Alison M.Jaggar and Paula S.Rothenberg (eds.),Feminist Frameworks,New York: McGraw-Hill,1984,pp.172-188. ②关于笔者对“命运”的基本理解,见《“我的梦”:跨文明境遇中的中华时空和差异认同》,《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41一50、65页。 ③见丁守和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87年,第682-684页。 以下简称《期刊介绍》。 @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一1911》,台北:传记文学出版杜,1975年,第 662一663页。以下简称《史料》。 010
导论争取赋权(On Empowerment】 性刊物的创办者,1903年在《上海女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她把这种 越界行为视作塑造“现代中国女性”正在生成中的路径。陈撷芬反对“等 待”社会变革,她写道:“尽力两个字,有无穷无尽的好处在里面,与等字 恰恰是一反对。…这用心两个字,就是尽力两个字。”⑧ 通过这些努力,这些大部分具有绅宦家庭背景的女性,离开了她们庭 院深处的闺房,成为四处旅行的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政治鼓动者 以及公共事务和妇女社会运动的组织者。秋瑾,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和社 会革命的杰出人物,就属于这些早期女性,她们跨越边界的行动,为一种 浮现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想象,提供了以女性为载体的社会基质和历史杠 杆(female-bodied social matrix and historical leverage)。本书接下来的两 章探讨这种女性想象的那些尚在形成中依稀难辨的模态,并探索其中与 中国革命内在相关的中国女性书写的构成性动力和特征。其余几章则追 踪她们的作品场景和人生脉络的交汇,并在此过程中揭示这些动力特征, 通过对它们广泛多样的表达进行深入梳理直至聚焦于一个她们共同处理 的核心问题,即生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女性,如何去跨越遏制她们的 特定社会边界,并在跨越中使得构成边界和作用其中的各种势力场(the differential force fields)显形可见,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她们不仅描绘了这 些将她们在文化和社会中“定位”(putting into place)的势力场是如何遏 制了她们的人生,而且还揭示了这些势力场的运作逻辑。当秋瑾在她那篇 著名的文章中指出了这种女性“地位”的内涵是做“一世的囚徒”和“天 下的奴隶”,并且对那些似乎“恬不知摩”地接受此种生活和人性安排的 <5> 女性之“弱点”表达愤怒时②,另外一些人则以各自具体的方式探讨了那 些迫使女性产生如此“弱点”的社会力量的运作,这些运作常常是隐秘不 彰的。例如,1910年代另一位女性活动家张竹君,在她一篇关于女性“兴 学”和“保险”的著名文章中“一一数”了“女子之悲苦及其危险”,然后 ①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一1911》,台北:传记文学出版杜,1975年,第 576-577页。 ②秋瑾:《散告姊妹们》,《秋瑾集》,第14一15页。 011
中国现代女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做了如下的总结: 夫吾女子之险若此,岂天生女子必与以若是之厄境乎?抑吾人 自造之者乎?推原其故,半由于男子之压制,半由于女子之放弃。 吾女子之构成此险者,厥有二原因:盖一由于不知学,一由于不能群。 不知学,故志虑浅薄,无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故痛痒不相关, 平居既不能有乐群之益,猝有变故又不能为将伯之呼。@ 张竹君在这里一方面公开号召女子们动员起来,同时触及了女性生命中 一个和现实压迫互为构成但又不仅是关于外在压迫的维度,及其两者互 为构成的作用特征:所谓“吾人自造”,由“压制”方的压制之力和被压 制方的“放弃”之效两方面构成,这种双重的过程,首先是通过压制将女 性固定在某种社会地位上,同时通过被压制者的“放弃”将她们被压制被 固定的处境状态内在化,从而铭刻为她们天然的生命性质的标记;她们由 此被命名为在认知上、道德上和社会政治上“天生”的次等公民。换句话 说,这种双重的作用不仅制造被统治者,而且标识出“被统治者”,即“天 然的弱者”。 几年以后,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庐隐也触及到这种双重作用,她注 意到“物竞天择”的达尔文逻辑的社会运作和“优劣”、“强弱”二元对立 观念的生产两者之间的关联,并对此提出了质疑: 自从达尔文氏Darwin底种源论出世以后,“优胜劣败”就成为天 演的公例,“弱肉强食”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因此调一倡,人类底互 相竞争,也就日盛一日,似乎不如此,就难得到淘汰的效果,没有淘 汰底的效果,人种永没有改善底希望…从此以后…人生底价值, 只不过是上场的傀儡,被动的机器罢了!⑦ 在庐隐的表达中,“优胜劣败”的自然法则或者“弱肉强食”的历史必然, ①张胡、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巢》,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898一899页。以 下简称《时论选集》。 ②庐隐(钱虹编):《庐隐选集》第1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11页。 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