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理论 目录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的种类与基本特性2 关于色彩4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5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7 色彩表示体系10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同化与色觉守恒15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16 色彩物理理论:光的知识17 色彩物理理论:结构色彩19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23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混合25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调和26 色彩的表示方法、牛顿色环与色立体27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28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29 色彩生理理论:视觉适应30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易见度31 色彩生理理论:主观色彩(光效应)与色觉缺陷32 色彩物理理论:光源色温33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的心理效应35 流行色36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37 结构色彩38 色彩的三要素40 色彩构成41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的种类与基本特性 色彩的种类 丰富多样的颜色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1.无彩色系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无彩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 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 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 的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 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 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 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黑与白做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 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
色彩理论 目录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的种类与基本特性 2 关于色彩 4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 5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7 色彩表示体系 10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同化与色觉守恒 15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16 色彩物理理论:光的知识 17 色彩物理理论:结构色彩 19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 23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混合 25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调和 26 色彩的表示方法、牛顿色环与色立体 27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 28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29 色彩生理理论:视觉适应 30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易见度 31 色彩生理理论:主观色彩(光效应)与色觉缺陷 32 色彩物理理论:光源色温 33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的心理效应 35 流行色 36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37 结 构 色 彩 38 色彩的三要素 40 色彩构成 41 色彩物理理论:色彩的种类与基本特性 色彩的种类 丰富多样的颜色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无彩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 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 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 的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 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 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 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黑与白做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 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
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 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 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 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色相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 的名称。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 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 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 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 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 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人黑 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人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 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 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掺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 无法感觉出来了。 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 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 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 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 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 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 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有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 色彩物理理论:光源显色性与光源三刺激值 光源显色性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习惯于在日光下辨认颜色。尽管日光的色温和光谱能量分布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人眼的辨认能力依然是准确的。这是人们在自然光下 长期实践对颜色形成了记忆的结果 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光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经常在不同的环境下辨认颜色。有 些灯光的颜色与日光很相似如荧光灯、汞灯等,但其光谱能量分布与日光却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光谱中缺少某些波长的单色光成份。人们在这些光源下观察到的颜色与日光下看到的颜 色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光源的显色性问题 什么是光源的显色性?由于同一个颜色样品在不同的光源下可能使人眼产生不同的色 彩感觉,而在日光下物体显现的颜色是最准确的。因此,可以用日光标准(参照光源),将 白炽灯、荧光灯、钠灯等人工光源(待测光源)与其比较,显示同色能力的强弱叫做该人工 光源的显色性。我国国家标准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GB5702-85″中规定用普朗克辐射体(色 温低于5000K)和组合日光(色温高于5000K)做参照光源。为了检验物体在待测光源下所 显现的颜色与在参照光源下所显现的颜色相符的程度,采用一般显色性指数”作为定量评价 指针。显色性指数最高为100。显色性指数的高低,就表示物体在待测光源卜"变色″和"失
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 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 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 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 的名称。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 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 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 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 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 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人黑、 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人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 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 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掺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 无法感觉出来了。 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 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 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 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 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 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 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 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有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 色彩物理理论:光源显色性与光源三刺激值 光源显色性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习惯于在日光下辨认颜色。尽管日光的色温和光谱能量分布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人眼的辨认能力依然是准确的。这是人们在自然光下 长期实践对颜色形成了记忆的结果。 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光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经常在不同的环境下辨认颜色。有 些灯光的颜色与日光很相似如荧光灯、汞灯等,但其光谱能量分布与日光却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光谱中缺少某些波长的单色光成份。人们在这些光源下观察到的颜色与日光下看到的颜 色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光源的显色性问题。 什么是光源的显色性?由于同一个颜色样品在不同的光源下可能使人眼产生不同的色 彩感觉,而在日光下物体显现的颜色是最准确的。因此,可以用日光标准(参照光源),将 白炽灯、荧光灯、钠灯等人工光源(待测光源)与其比较,显示同色能力的强弱叫做该人工 光源的显色性。我国国家标准“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 GB5702-85”中规定用普朗克辐射体(色 温低于 5000K)和组合日光(色温高于 5000K)做参照光源。为了检验物体在待测光源下所 显现的颜色与在参照光源下所显现的颜色相符的程度,采用“一般显色性指数”作为定量评价 指针。显色性指数最高为 100。显色性指数的高低,就表示物体在待测光源下“变色”和“失
真″的程度。例如,在日光下观察一副画,然后拿到高压汞灯下观察,就会发现,某些颜色 已变了色。如粉色变成了紫色,蓝色变成了蓝紫色。因此,在高压汞灯下,物体失去了"真 实"颜色,如果在黄色光的低压钠灯底下来观察,则蓝色会变成黑色,颜色失真更厉害,显 色指数更低。光源的显色性是由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决定的。日光、白炽灯具有连续光谱, 连续光谱的光源均有较好的显色性。 通过对新光源的研究发现,除连续光谱的光源具有较好的显色性外,由几个特定波长色 光组成的混合光源也有很好的显色效果。如450nm的蓝光,540nm的绿光,610m的桔 红光以适当比例混合所产生的白光,虽然为高度不连续光谱,但却具有良好的显色性。用这 样的白光去照明各色物体,都能得到很好的显色效果 光源的显色性以一般显色性指数Ra值区分: Ra值为100~75显色优良 75~50显色一般 50以下显色性差 光源显色性和色温是光源的两个重要的颜色指针。色温是衡量光源色的指针,而显色性 是衡量光源视觉质量的指针。假若光源色处于人们所习惯的色温范围内,则显色性应是光源 质量的更为重要的指针。这是因为显色性直接影响着人们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 光源三刺激值 理想的自然白光在理论上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构成,三种色光的比例为1:1:1,人 工光源所发出的光,可以通过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匹配产生。这种用来匹 配某一特定光源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量叫做该光源三刺激值。光源的红、绿、蓝三 刺激值分别用X0、Y0、z0来表示 从表中色光的比例匹配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不同光源的显色性质。之所以有些光源偏 黄、偏暖,有些光源偏冷、偏青、就是因为光源的三刺激值分配不均而造成的。 关于色彩 五光十色、绚丽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色彩使宇宙万物充满情感显得生机勃勃。色彩作为一种 最普遍的审美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用,人们几乎无所 不包,无时不在地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客观世界的光和声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活 动,我们就有了感觉,就对外界事物与现象有了认识。色彩是与人的感觉(外界的刺激)和 人的知觉(记忆、联想、对比….)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感觉总是存在于色彩知觉之中,很少 有孤立的色彩感觉存在 人的色彩感觉信息传输途径是光源、彩色物体、眼睛和大脑,也就是人们色彩感觉形成 的四大要素。这四个要素不仅使人产生色彩感觉,而且也是人能正确判断色彩的条件。在这 四个要素中,如果有一个不确实或者在观察中有变化,就不能正确地判断颜色及颜色产生的 效果 光源的辐射能和物体的反射是属于物理学范畴的,而大脑和眼睛却是生理学研究的内 容,但是色彩永远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而色彩感觉总包含着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 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色度学委员会曾经把颜色定义为:颜色 是除了空间的和时间的不均匀性以外的光的一种特性,即光的辐射能刺激视网膜而引起观察 者通过视觉而获得的景象。在我国国家标准GB569885中,颜色的定义为:色是光作用于 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根据这一定义,色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而人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也是一种心理反映。所以,色彩感觉不仅与物体本来的颜
真”的程度。例如,在日光下观察一副画,然后拿到高压汞灯下观察,就会发现,某些颜色 已变了色。如粉色变成了紫色,蓝色变成了蓝紫色。因此,在高压汞灯下,物体失去了“真 实”颜色,如果在黄色光的低压钠灯底下来观察,则蓝色会变成黑色,颜色失真更厉害,显 色指数更低。光源的显色性是由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决定的。日光、白炽灯具有连续光谱, 连续光谱的光源均有较好的显色性。 通过对新光源的研究发现,除连续光谱的光源具有较好的显色性外,由几个特定波长色 光组成的混合光源也有很好的显色效果。如 450nm 的蓝光,540nm 的绿光,610nm 的桔 红光以适当比例混合所产生的白光,虽然为高度不连续光谱,但却具有良好的显色性。用这 样的白光去照明各色物体,都能得到很好的显色效果。 光源的显色性以一般显色性指数 Ra 值区分: Ra 值为 100~75 显色优良 75~50 显色一般 50 以下 显色性差 光源显色性和色温是光源的两个重要的颜色指针。色温是衡量光源色的指针,而显色性 是衡量光源视觉质量的指针。假若光源色处于人们所习惯的色温范围内,则显色性应是光源 质量的更为重要的指针。这是因为显色性直接影响着人们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 光源三刺激值 理想的自然白光在理论上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构成,三种色光的比例为 1:1:1,人 工光源所发出的光,可以通过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匹配产生。这种用来匹 配某一特定光源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量叫做该光源三刺激值。光源的红、绿、蓝三 刺激值分别用 X0、Y0、Z0 来表示。 从表中色光的比例匹配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不同光源的显色性质。之所以有些光源偏 黄、偏暖,有些光源偏冷、偏青、就是因为光源的三刺激值分配不均而造成的。 关于色彩 五光十色、绚丽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色彩使宇宙万物充满情感显得生机勃勃。色彩作为一种 最普遍的审美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用,人们几乎无所 不包,无时不在地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客观世界的光和声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活 动,我们就有了感觉,就对外界事物与现象有了认识。色彩是与人的感觉(外界的刺激)和 人的知觉(记忆、联想、对比…)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感觉总是存在于色彩知觉之中,很少 有孤立的色彩感觉存在。 人的色彩感觉信息传输途径是光源、彩色物体、眼睛和大脑,也就是人们色彩感觉形成 的四大要素。这四个要素不仅使人产生色彩感觉,而且也是人能正确判断色彩的条件。在这 四个要素中,如果有一个不确实或者在观察中有变化,就不能正确地判断颜色及颜色产生的 效果。 光源的辐射能和物体的反射是属于物理学范畴的,而大脑和眼睛却是生理学研究的内 容,但是色彩永远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而色彩感觉总包含着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 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色度学委员会曾经把颜色定义为:颜色 是除了空间的和时间的不均匀性以外的光的一种特性,即光的辐射能刺激视网膜而引起观察 者通过视觉而获得的景象。在我国国家标准 GB5698-85 中,颜色的定义为:色是光作用于 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根据这一定义,色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而人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也是一种心理反映。所以,色彩感觉不仅与物体本来的颜
色特性有关,而且还受时间、空间、外表状态以及该物体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各人 的经历、记忆力、看法和视觉灵敏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色彩是源于自然,但人类结合了大自然色彩的启示和自然或人工色料,使得我们的生活 更加多彩多姿。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 1807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 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 (H. 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 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另外两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 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如:当红”神经纤维 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绿蓝”两种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则产生红色觉:当绿 或"蓝”神经纤维受到绿光或蓝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绿或蓝色觉。又如:当红”"绿 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蓝”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 产生黄色觉;当"红灬蓝″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蓝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绿”神经纤维 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晶红色觉;当蓝″,"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蓝光和绿光的 刺激而兴奋,而红″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青色觉:当红”、"绿”、"蓝”三 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如果三种神经纤 维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渐减小,又会产生不同明度的灰。如果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 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么就产生黑色觉。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 色感,如果改变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然引起三种神经纤维兴奋与抑制程度的差别 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认为三种神经纤维受到光的刺激后而产生的 兴奋与抑制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当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对应的原色光刺激而处于强烈兴 奋状态时,另外两种神经纤维受到此光刺激后也同时兴奋,不过兴奋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每 种颜色实际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解释色彩视觉的理 论称为三色学说,它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三色学说仍具有解释各种颜色混合 现象的理论价值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物理学家赫林(E. Heins)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1878年赫林观察到 颜色现象总是以红一蓝、黄一蓝、黑一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 白一黑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 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一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 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对红一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 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一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因为各种颜色都 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色成分,所以每一颜色不仅影响其本身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白一黑 视素的活动 根据赫林学说,三种视素对立过程的组合产生各种颜色感受和各种颜色混合现象 感光化学视素视网膜过程感觉 白一黑破坏建设白黑 红一绿破坏建设红绿 黄一蓝破坏建设黄绿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和赫林的四色学说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事实
色特性有关,而且还受时间、空间、外表状态以及该物体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各人 的经历、记忆力、看法和视觉灵敏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色彩是源于自然,但人类结合了大自然色彩的启示和自然或人工色料,使得我们的生活 更加多彩多姿。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 1807 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 )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 (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 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另外两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 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如:当“红”神经纤维 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绿”“蓝”两种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则产生红色觉;当“绿” 或“蓝”神经纤维受到绿光或蓝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绿或蓝色觉。又如:当“红” “绿” 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蓝”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 产生黄色觉;当“红”“蓝”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蓝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绿”神经纤维 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晶红色觉;当“蓝”,“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蓝光和绿光的 刺激而兴奋,而“红”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青色觉;当“红”、“绿”、“蓝”三 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如果三种神经纤 维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渐减小,又会产生不同明度的灰。如果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 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么就产生黑色觉。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 色感,如果改变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然引起三种神经纤维兴奋与抑制程度的差别, 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认为三种神经纤维受到光的刺激后而产生的 兴奋与抑制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当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对应的原色光刺激而处于强烈兴 奋状态时,另外两种神经纤维受到此光刺激后也同时兴奋,不过兴奋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每 种颜色实际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解释色彩视觉的理 论称为三色学说,它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三色学说仍具有解释各种颜色混合 现象的理论价值。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物理学家赫林(E.Herins)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1878 年赫林观察到 颜色现象总是以红—蓝、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 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 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 —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对红—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 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因为各种颜色都 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色成分,所以每一颜色不仅影响其本身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白一黑 视素的活动。 根据赫林学说,三种视素对立过程的组合产生各种颜色感受和各种颜色混合现象: 感光化学视素 视网膜过程 感 觉 白—黑 破坏建设 白黑 红—绿 破坏建设 红绿 黄—蓝 破坏建设 黄绿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和赫林的四色学说自 19 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事实
上,这两种学说都只是对问题的一个方面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才能 对颜色视觉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色论与四色论的统 颜色视觉过程假设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独立的锥体感觉物质, 它们有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和黑的反应,在强光 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光刺激时是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 中枢的传导过程中,这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阶段形成三对对立性的神经反应 总之,颜色视觉的机制很可能在视网膜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这种解释符合扬·赫姆霍 尔兹的学说;而在视网膜感受器以上的视觉传导通路水平则是四色的,这种解释又符合赫林 的学说。颜色视觉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才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颜色视觉过程的这种设想常叫做"阶段〃学说,两个似乎完全对立的古老颜色视觉学说,现在 终于由颜色视觉的阶段学说统一在一起了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 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 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 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 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 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正后像 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 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 成线状。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 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 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 有观察到。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 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 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 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 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 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 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 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由此推理,当你长 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红视觉后 像为青,青十黄=绿,参见下表)。 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 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 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明度对比也会产 生负后像 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对比后的色彩感觉 红 橙 黄味橙 红 黄 绿味黄
上,这两种学说都只是对问题的一个方面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才能 对颜色视觉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色论与四色论的统一 颜色视觉过程假设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独立的锥体感觉物质, 它们有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和黑的反应,在强光 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光刺激时是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 中枢的传导过程中,这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阶段形成三对对立性的神经反应。 总之,颜色视觉的机制很可能在视网膜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这种解释符合扬·赫姆霍 尔兹的学说;而在视网膜感受器以上的视觉传导通路水平则是四色的,这种解释又符合赫林 的学说。颜色视觉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才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颜色视觉过程的这种设想常叫做“阶段”学说,两个似乎完全对立的古老颜色视觉学说,现在 终于由颜色视觉的阶段学说统一在一起了。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 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 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 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 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 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正后像 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 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 成线状。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 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 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 100 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 有观察到。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 16 图 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 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 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 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 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 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 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由此推理,当你长 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红视觉后 像为青,青+黄=绿,参见下表)。 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 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 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明度对比也会产 生负后像。 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 对比后的色彩感觉 红 橙 黄味橙 红 黄 绿味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