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原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写出液体在固体表面沾湿、浸湿、铺展的热力学条件。试各举一印刷中的实例说明。 2.什么是粘附功?什么是内聚功?试推导粘附张力A和表面张力Y的关系式,此关系式 在油墨转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3.固体表面越粗糙,是否润湿性越好?为什么? 4.试以平版为例,说明印版表面的润湿性是如何改变的? 5.以表面自由能的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平版印刷中,为什么要先给印版供水,然后再 给印版供墨,印刷才能正常进行? 6.试用润湿方程分析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条件?如何调整润湿液才能使其在平版空白部 分良好铺展? 7.试分析油墨在墨滚上的附着条件? 8.油墨依靠哪些作用附着在承印物表面?表1-1中,哪几种髙聚物材料,不经过处理,使 用普通油墨就能印刷? 1-1几种高聚物的临界表面张力(y。单位102N/m) 高聚物表面 高聚物表面 聚四氟乙烯 1.8 聚乙烯醇 3.7 聚三氟乙烯 2.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3.9 聚二氟乙烯 聚氯乙烯 聚乙烯 聚酯 聚苯乙烯 3.3 尼龙66 4.6 9.推导公式y=Rhg/2。把半径为0.5mm的玻璃毛细管,垂直插入润湿液中,润湿液的 密度为1.02g/cm,润湿液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为2.9cm,试计算润湿液的表面张力,从计 算的数值看,你认为该润湿液的润湿效果如何? 10.推导公式snO=2hr/(h2+r2)。把6号调墨油滴在光滑洁净的金属平板表面,形成液 滴,量得液滴的高是0.03m,地为0.08m,计算液体在平版上的接触角。试讨论该金属平 板是亲油固体,还是亲水固体?
145 《印刷原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写出液体在固体表面沾湿、浸湿、铺展的热力学条件。试各举一印刷中的实例说明。 2. 什么是粘附功?什么是内聚功?试推导粘附张力 A 和表面张力 γLG 的关系式,此关系式 在油墨转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3.固体表面越粗糙,是否润湿性越好?为什么? 4.试以平版为例,说明印版表面的润湿性是如何改变的? 5.以表面自由能的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平版印刷中,为什么要先给印版供水,然后再 给印版供墨,印刷才能正常进行? 6.试用润湿方程分析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条件?如何调整润湿液才能使其在平版空白部 分良好铺展? 7.试分析油墨在墨滚上的附着条件? 8.油墨依靠哪些作用附着在承印物表面? 表 1-1 中,哪几种高聚物材料,不经过处理,使 用普通油墨就能印刷? 1-1 几种高聚物的临界表面张力 (γ0 单位 10-2 N/m) 高聚物表面 γ0 高聚物表面 γ0 聚四氟乙烯 1.8 聚乙烯醇 3.7 聚三氟乙烯 2.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3.9 聚二氟乙烯 2.5 聚氯乙烯 3.9 聚乙烯 3.1 聚 酯 4.3 聚苯乙烯 3.3 尼龙 66 4.6 9.推导公式 = Rhg / 2 。把半径为 0.5mm 的玻璃毛细管,垂直插入润湿液中,润湿液的 密度为 1.02 g/cm3 ,润湿液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为 2.9cm,试计算润湿液的表面张力,从计 算的数值看,你认为该润湿液的润湿效果如何? 10.推导公式 sin 2 /( ) 2 2 = hr h + r 。把 6 号调墨油滴在光滑洁净的金属平板表面,形成液 滴,量得液滴的高是 0.03mm,地为 0.08mm,计算液体在平版上的接触角。试讨论该金属平 板是亲油固体,还是亲水固体?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印刷压力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印刷机的印刷压力是怎样获得的? 2.印刷包衬一般分为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3.“印刷压力愈大,印刷质量愈好”,此话对吗?试以油墨转移率和印刷压力的关系曲线来 进行分析。如何理解适当的印刷压力 4.同一种纸张,分别在A、B两台轮转印刷机上印刷,若A机的滚筒半径比B机的滚筒半 径小,试问哪一种印刷机需要的印刷压力大?为什么? 在同一台印刷机上,用120g/m2的铜版纸和胶版纸印刷,试问哪一种纸张需要的印刷压 力大?为什么? 6.高速印刷机和低速印刷机,选用的包衬有何不同?试说明理由 7.用网线印版、线条印版、实地印版印刷,哪种印版需要的印刷压力大?细网线印版和 粗网线印版,哪种印版需要的印刷压力大?为什么? 8.试述在印刷压力作用下,压印滚筒整个接触区的压力分布特点?为保证印刷品墨色的均 ,你能否提出滚筒的设计应有何改进? 9.平版印刷机的接触压力如何表示? 10.根据图25推导出圆压平和圆压圆式印刷机λ和b关系式 11.轮转印刷机的滚筒半径为150mm,用压杠痕法得到的杠痕数据如表2-4所列,请将 与每一杠痕数据项对应得最大λ值填入表24中。 表 杠迹(b)和2 杠迹(mm) 包衬压缩量A(mm) 950 10.00 12.胶印机的滚筒半径为50mm,在相同的压力下,用A包衬获得的最大压缩量为0.8mme
146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 印刷压力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印刷机的印刷压力是怎样获得的? 2.印刷包衬一般分为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 3.“印刷压力愈大,印刷质量愈好”,此话对吗?试以油墨转移率和印刷压力的关系曲线来 进行分析。如何理解适当的印刷压力? 4.同一种纸张,分别在 A、B 两台轮转印刷机上印刷,若 A 机的滚筒半径比 B 机的滚筒半 径小,试问哪一种印刷机需要的印刷压力大? 为什么? 5.在同一台印刷机上,用 120 g/m2 的铜版纸和胶版纸印刷,试问哪一种纸张需要的印刷压 力大? 为什么? 6.高速印刷机和低速印刷机,选用的包衬有何不同? 试说明理由。 7.用网线印版、线条印版、实地印版印刷,哪种印版需要的印刷压力大? 细网线印版和 粗网线印版,哪种印版需要的印刷压力大? 为什么? 8.试述在印刷压力作用下,压印滚筒整个接触区的压力分布特点? 为保证印刷品墨色的均 一,你能否提出滚筒的设计应有何改进? 9.平版印刷机的接触压力如何表示? 10.根据图 2-5 推导出圆压平和圆压圆式印刷机 λ 和 b 关系式。 11.轮转印刷机的滚筒半径为 150mm,用压杠痕法得到的杠痕数据如表 2-4 所列,请将 与每一杠痕数据项对应得最大 值填入表 2-4 中。 表 2-4 杠迹 ( b )和 杠迹(mm) 包衬压缩量 (mm) 7.76 8.06 8.12 9.50 10.00 12. 胶印机的滚筒半径为 150mm,在相同的压力下,用 A 包衬获得的最大压缩量为 0.18mm
用B包衬获得的最大压印宽度为58mm,若A、B两包衬的厚度相等,试讨论哪种包衬的 弹性模量大? 13.某印刷机使用的包衬n为0.5,在最大压力为20kgf/cm2的作用下,包衬的压印宽度为 7.5mm,试计算压印宽度为1mm处的印刷压力? 14.设有一块长为250mm,宽为195mm的实地印版,印刷工艺所需印刷压力Pd=4.90× 106Pa,包衬压缩量λ=0.28mm,在TY4201一回转印刷机上印刷,机器所需总印刷压 力为多少(已知该机的压印滚筒半径为180mm)? 5.确定印刷压力应考虑哪些因素?
147 用 B 包衬获得的最大压印宽度为 5.8mm,若 A、B 两包衬的厚度相等,试讨论哪种包衬的 弹性模量大? 13.某印刷机使用的包衬 n 为 0.5,在最大压力为 20kgf/cm2 的作用下,包衬的压印宽度为 7.5mm,试计算压印宽度为 1mm 处的印刷压力? 14.设有一块长为 250mm,宽为 195mm 的实地印版,印刷工艺所需印刷压力 Pd=4.90× 106 Pa,包衬压缩量 =0.28mm,在 TY 4201 一回转印刷机上印刷,机器所需总印刷压 力为多少(已知该机的压印滚筒半径为 180mm)? 15.确定印刷压力应考虑哪些因素?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油墨在凸版和平版印刷机上,要经过哪几个行程,才能完成一次印刷?各个行程的作用是 什么?油墨在各行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流变性能,才能使印刷正常进行? 2.平版、凸版印刷机的墨层厚度是如何控制的?为什么在印刷过程中,墨斗中的油墨要保 持一定的液面高度? 3.试说明印刷机的输墨系统,利用增加墨辊数量,而不采用增加墨辊半径的方法,提高输 墨的均一性的原因? 4.胶辊的粘弹性效应对油墨的传输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冷却串墨辊的温度,可以提高输墨 效果? 5.举例说明,墨辊的排列方式对输墨的均匀性有何影响?从着墨辊的着墨率来看,你认为 哪一种墨辊排列方式对油墨的传输有利 6.印刷中途为什么要尽量减少停印次数?使用过版纸有什么意义? 7.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说明为使印版获得厚薄均一的油墨膜层,输墨装置、墨辊、 油墨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 8.表3-3列出了J2108机的墨滚直径数据,若实际印刷面积为880mm×615mm,墨滚长为 880mm,试计算着墨系数、匀墨系数和贮墨系数。 9.下图是东芝B-B型胶印机的墨路图,试计算每根着墨辊的着墨率。 印版滚筒
148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 油墨在凸版和平版印刷机上,要经过哪几个行程,才能完成一次印刷?各个行程的作用是 什么?油墨在各行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流变性能,才能使印刷正常进行? 2. 平版、凸版印刷机的墨层厚度是如何控制的? 为什么在印刷过程中,墨斗中的油墨要保 持一定的液面高度? 3.试说明印刷机的输墨系统,利用增加墨辊数量,而不采用增加墨辊半径的方法,提高输 墨的均一性的原因? 4.胶辊的粘弹性效应对油墨的传输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冷却串墨辊的温度,可以提高输墨 效果? 5.举例说明,墨辊的排列方式对输墨的均匀性有何影响?从着墨辊的着墨率来看,你认为 哪一种墨辊排列方式对油墨的传输有利? 6.印刷中途为什么要尽量减少停印次数? 使用过版纸有什么意义? 7.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说明为使印版获得厚薄均一的油墨膜层,输墨装置、墨辊、 油墨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 8.表 3-3 列出了 J2108 机的墨滚直径数据,若实际印刷面积为 880 mm×615mm,墨滚长为 880mm,试计算着墨系数、匀墨系数和贮墨系数。 9.下图是东芝 B-B 型胶印机的墨路图,试计算每根着墨辊的着墨率。 印版滚筒
10.何谓油墨转移率和油墨转移系数?如何测定印版墨量和转移墨量? 2.试说明建立WF油墨转移方程所依据的数学模型的特点和方程建立的过程 3.W·F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有何物理意义?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由油墨转移实验测得印版墨量ⅹ和转移墨量y的数据如表4-12所列。试给油墨转移方程 参数b、∫、k赋值,并写出WF油墨转移方程。 表 4-12 实验测得的x、y数据(习题4用) 0.252 312052.12436844949708688310.3691206 yum)0030 800.14805891.7732.8113969486452185.867 13.75315.1161896220005 /(um) 62886.6817.9218 5.已知印刷油墨的流变参数有如下数据:f,=046,t0=70Pa,n=90Pa·s,70=45Pa·s, q=0.1,印版墨量x、转移墨量y的数据如表4-13所列。试按公式(4-19求∫、按公式(4-20) 求b、按公式(4-23)求k(提示:求b时用最小三组墨量求平均值;求k时,用最大三组墨 量求平均值) 表 4-13 印版墨量x、转移墨量y数据(习题5用) x(gm2)0.31005320.8100975 5588901126 y(gm2)0.060.2640.451055y 124 1.76 2.76 4155.17 6.试分析纸张的平滑度、印版的材质和图文形式、印刷压力与印刷速度如何影响油墨转移 率 7.说明建立考虑纸面形状的油墨转移方程的思路和赋值方法。 8.下面列出了两种纸张的油墨转移实验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编制计算机 程序,计算b、∫、k值,并建立油墨转移方程。说明近似法赋值存在的问题。 激光印字软片 铜版纸 新闻纸 胶版纸 x(g/m)y(g/m2)I x(g/m) y(g/m2)I x(g/m2) yg/m2)I xg/m2) y(g/m2) 0195890014410.12030001410.12696040.01643070.2315610.0046826
149 10.何谓油墨转移率和油墨转移系数? 如何测定印版墨量和转移墨量? 2.试说明建立 W·F 油墨转移方程所依据的数学模型的特点和方程建立的过程 3.W·.F 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有何物理意义?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由油墨转移实验测得印版墨量 x 和转移墨量 y 的数据如表 4-12 所列。试给油墨转移方程 参数 b 、 ' f 、 k 赋值,并写出 W·F 油墨转移方程。 表 4-12 实验测得的 x 、 y 数据(习题 4 用) x(um) 0.252 0.410 0.633 1.205 2.124 3.684 4.949 7.086 8.833 10.369 12.006 y(um) 0.030 0.389 0.080 0.148 0.589 1.773 2.811 3.969 4.864 5.218 5.867 x(um) 13.753 15.116 18.962 20.005 26.047 y(um) 6.288 6.681 7.921 8.126 9.108 5.已知印刷油墨的流变参数有如下数据: v f =0.46, 0 =70 Pa , p =90 Pas ,0 =45 Pas , 0 =0.1,印版墨量 x、转移墨量 y 的数据如表 4-13 所列。试按公式(4-19)求 ' f 、按公式(4-20) 求 b 、按公式(4-23)求 k (提示:求 b 时用最小三组墨量求平均值;求 k 时,用最大三组墨 量求平均值)。 表 4-13 印版墨量 x 、转移墨量 y 数据(习题 5 用) x (g/m2 ) 0.310 0.532 0.810 0.975 2.20 3.30 5.58 8.90 11.26 y (g/m2 ) 0.106 0.264 0.451 0.557 1.24 1.76 2.76 4.15 5.17 6.试分析纸张的平滑度、印版的材质和图文形式、印刷压力与印刷速度如何影响油墨转移 率。 7.说明建立考虑纸面形状的油墨转移方程的思路和赋值方法。 8.下面列出了两种纸张的油墨转移实验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编制计算机 程序,计算 b 、 ' f 、 k 值,并建立油墨转移方程。说明近似法赋值存在的问题。 激光印字软片 铜版纸 新闻纸 胶版纸 ( / ) 2 x g m ( / ) 2 y g m ( / ) 2 x g m ( / ) 2 y g m ( / ) 2 x g m ( / ) 2 y g m ( / ) 2 x g m ( / ) 2 y g m 0.195489 0.01443 0.12030l 0.01443 0.1269604 0.01643017 0.231516 0.0074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