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 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总为浮云能蔽日, ([唐 《登金陵凤凰台》) (2)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论语》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过三种之境界 其中形容第二种境界的句子是“ 【答案】(1).长安不见使人愁(2).李白(3).士不可以不弘毅(4).衣带渐宽终 不悔(5).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和句子式 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 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愁、弘、毅、悔、 伊、消、憔、悴。 按要求选择。 2.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诚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A.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C.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葛洪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句意为君子修身养性,内里要保持心态正直,外表要 保持容貌端正。B项,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 知识浅薄的人。C项,句意为金属之所以被折断,是因为其太过刚硬了,流水之 所以能保全,是因为其柔和;高山之所以被挖掘,是因为其高大,而山谷之所以 能安全无事,是因为其低下。用来比喻做人不可锋芒毕露,应当谦虚谨慎。D项,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 孤立。本题题干说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作为劝诫说 卓不凡同学的话,只有C项合适。故答案为C项。 3.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甲]经过审计的年度 财务报告。 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明确,其特点也会不明确,不仅给教师带来[乙],也给管理带来 了困难。 A.[甲]透露[乙]疑惑, B.[甲]披露[乙]困惑 C.[甲]披露[乙]疑惑 D.[甲]透露[乙]困惑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査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 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 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 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阅读
上海市静安区 2018 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 一、 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总为浮云能蔽日, _________。([唐____ 《登金陵凤凰台》) (2)曾子曰:“ 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过三种之境界”, 其中形容第二种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1). 长安不见使人愁 (2). 李白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4). 衣带渐宽终 不悔 (5). 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和句子式 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 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愁、弘、毅、悔、 伊、消、憔、悴。 按要求选择。 2. 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C.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葛洪) D.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 项,句意为君子修身养性,内里要保持心态正直,外表要 保持容貌端正。B 项,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 知识浅薄的人。C 项,句意为金属之所以被折断,是因为其太过刚硬了,流水之 所以能保全,是因为其柔和;高山之所以被挖掘,是因为其高大,而山谷之所以 能安全无事,是因为其低下。用来比喻做人不可锋芒毕露,应当谦虚谨慎。D 项,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 孤立。本题题干说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作为劝诫说 卓不凡同学的话,只有 C 项合适。故答案为 C 项。 3. 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甲]经过审计的年度 财务报告。 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明确,其特点也会不明确,不仅给教师带来[乙],也给管理带来 了困难。 A. [甲]透露 [乙]疑惑, B. [甲]披露 [乙]困惑 C. [甲]披露 [乙]疑惑 D. [甲]透露 [乙]困惑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 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 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 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二、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公元前7500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 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 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 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 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 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 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 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 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 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 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 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 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 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 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 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 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 的 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 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 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 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 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 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 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 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 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 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 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 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 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 了中国的文字 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 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 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 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 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 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 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 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 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 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 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 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 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 一。 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 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 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 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 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 的 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 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 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 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 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 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 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 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 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 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 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 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 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 了中国的文字 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 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
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 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 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 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1949年才正 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 字 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 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4.第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 些因素。 5.下列史实与第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中国三个最早的王朝都是在华北兴起的 B.华北向南方传播了青铜工艺、汉藏语言。 C.华北的书写系统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中文。 D.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 6.第段引用《礼记·王制》的句子,作用是 7.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A.朝鲜和日本相继采纳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青铜冶炼术和中国文字。 B.日本发明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利用狩猎、海产资源建立了族群村庄。 C.虽然在表达方面存在缺点,但日本至今尚未抛弃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 D.朝鲜直到1949年才用本国字母取代汉字,结束不用汉字书写的时代 8.第段呼应标题,解释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中国”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得出这 结论的?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答案】4.南北距离较短而且没有沙漠或地峡的阻断,不影响南北的交流;东西部 地形相对开阔平缓,自西向东的黄河长江,其水系用运河连接起来促进了南北交 流。5.D 6.证明早期华夏族认为中国北部文化比南方优越。7.B 8.文章首先指出,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就出现了农作物和家畜;然后从地理因素的 角度分析了中国南北没有阻隔、东西易于沟通;在此基础上,水稻栽培和冶铁技术 等就能较快地传播,造成了中国早期的统一;由于农作物和生产技术先进于周边 地区对邻近国家发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得出结论,中国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使 得中国在这块士地上成为统一的先进的国家,即“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解析】 4.试题分析:通读第段就会发现,文中说“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 的文化和政治统一”,“所有这些”意味着答案要在上文找。上文的内容可分为 两层,第一层说了中国南北方向地理情况,第二层说了东西方向的一地理情况。 南北方向的情况是“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 漠阻断”“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东西方向的情况是“东西部之 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 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依据这些信息,应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与第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 项,考査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 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可知,D项所说的“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 稻栽培技术”,应属于新事物由南向北传播的情况,故此题答案应为D项
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 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 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 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 1949 年才正 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 字 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 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4. 第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 些因素。 5. 下列史实与第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中国三个最早的王朝都是在华北兴起的 B. 华北向南方传播了青铜工艺、汉藏语言。 C. 华北的书写系统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中文。 D. 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 6. 第段引用《礼记·王制》的句子,作用是 7. 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 A. 朝鲜和日本相继采纳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青铜冶炼术和中国文字。 B. 日本发明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利用狩猎、海产资源建立了族群村庄。 C. 虽然在表达方面存在缺点,但日本至今尚未抛弃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 D. 朝鲜直到 1949 年才用本国字母取代汉字,结束不用汉字书写的时代。 8. 第段呼应标题,解释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中国”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得出这 一结论的?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答案】4. 南北距离较短,而且没有沙漠或地峡的阻断,不影响南北的交流;东西部 地形相对开阔平缓,自西向东的黄河长江,其水系用运河连接起来,促进了南北交 流。 5. D 6. 证明早期华夏族认为中国北部文化比南方优越。 7. B 8. 文章首先指出,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就出现了农作物和家畜;然后从地理因素的 角度分析了中国南北没有阻隔、东西易于沟通;在此基础上,水稻栽培和冶铁技术 等就能较快地传播,造成了中国早期的统一;由于农作物和生产技术先进于周边 地区对邻近国家发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得出结论,中国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使 得中国在这块士地上成为统一的先进的国家,即“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解析】 4. 试题分析:通读第段就会发现,文中说“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 的文化和政治统一”,“所有这些”意味着答案要在上文找。上文的内容可分为 两层,第一层说了中国南北方向地理情况,第二层说了东西方向的一地理情况。 南北方向的情况是“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 漠阻断”“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东西方向的情况是“东西部之 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 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依据这些信息,应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与第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 项,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 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可知,D 项所说的“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 稻栽培技术”,应属于新事物由南向北传播的情况,故此题答案应为 D 项
点睛:本题考査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 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 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 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述文中使用引用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论述文 中引用古代典籍资料,就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因此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引用材 料所在的上下文,找出对应的观点。文中引用的《礼记·王制》中的句子是“中 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在第段,此段的分论点就是“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 人优越”,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本题的答案为“证明早期华夏族认为中国北部文化 比南方优越” 7.试题分析:文章第段中说“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 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然后指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 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 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可见,B项内容说的是日本人对东亚文化的贡献,不 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故答案为B项。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 层次,然后概括。文章第段指出“公元前7500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 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第段则阐明了“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 化和政治统一”,第段到第段说的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书写系 统”“青铜工艺”等的传播及中国早期的统一,第段到第段,说的是“中国的创 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段进行总结,“中国因此成 了中国人的中国”。考生把这些信息稍做整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教授与烟斗(吴小如) 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 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 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 敢当着他的面。 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 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煕先生。这三位先生同 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 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 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 教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 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 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而对于我这同族晚 辈,感情却日益深厚。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 送一部分给我。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 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 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 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 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 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述文中使用引用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论述文 中引用古代典籍资料,就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因此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引用材 料所在的上下文,找出对应的观点。文中引用的《礼记·王制》中的句子是“中 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在第段,此段的分论点就是“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 人优越”,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本题的答案为“证明早期华夏族认为中国北部文化 比南方优越”。 7. 试题分析:文章第段中说“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 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然后指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 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 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可见,B 项内容说的是日本人对东亚文化的贡献,不 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故答案为 B 项。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 层次,然后概括。文章第段指出“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 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第段则阐明了“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 化和政治统一”,第段到第段说的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书写系 统”“青铜工艺”等的传播及中国早期的统一,第段到第段,说的是“中国的创 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段进行总结,“中国因此成 了中国人的中国”。考生把这些信息稍做整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教授与烟斗(吴小如) 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 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 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 敢当着他的面。 1952 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 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这三位先生同 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 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 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 教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 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 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而对于我这同族晚 辈,感情却日益深厚。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 送一部分给我。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 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 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
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不虚夸,不苛责。几十年来,敬他的心 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每次在同他起 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 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 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事实上,抽一次烟叶不过 几分钟的事,而擦烟油的工作几乎要用一整天。组缃先生的烟斗花样繁多,都在书 桌上陈列着,吸烟时轮番取用。因此搓纸捻擦烟油的工作仿佛永远做不完。他吸 用的烟叶皆属上品,味道芳香,在座的人遇到组缃先生吸烟时,总会嗅到各种各样 的烟叶香味,而不得烟雾呛人。 如果说组缃先生的烟斗是常不离“手”,则王昭琛先生(王瑶字昭琛)的烟斗则是 永不离口的。1971年北大中文系不少师生住到密云县郊农村“开门办学”,跟昭 琛住一室的学生们是这样形容他的:“王瑶老师在擦左边面颊时,把烟斗歪向右 唇角叼着;等到擦右边时,再把烟斗推到左唇角。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 肯拿开烟斗。” 组缃先生和昭琛先生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除吸烟叶外都嗜饮茶。不过组缃先生 总是饮他从家乡皖南寄来的绿茶,而且都属佳品名茶;昭琛则只喝苿莉花茶。每天 从下午到午夜,无论有客与否,他总在沙发前的长条案上陈列着若干碗茶水,一碗 一碗不停地灌下去。总之,他一面用力吸着烟斗,一面不停举杯饮茶,已成为他几 十年来的惯例。所以很多熟人都听过他常说的一句笑话:“我一年到头都在水深 火热之中 朱德煕先生也是一直用烟斗吸烟叶的。他吸烟时比较注意风度和姿态,很带洋绅 士气派。如果说,组先生是以纸捻通烟斗为习惯动作,昭琛是以烟斗不离口为特殊 风貌那么,德熙最习惯的动作则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一口口不停地吸 烟。不过他爱一面聊天一面吸烟,不等谈话画句号时烟叶就熄灭了,于是便继续划 火柴,继续点燃烟叶,继续一口口地吸。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客去为止 如今,这三位名教授都已作古,他们的逝世,不仅是北大的损失,不仅是学术界的 损失,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损失,主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损失。至于我本人失去 了良师益友,反倒是区区小焉者也。值得警惕的是:昭琛和组缃先生都是从患肺炎 始,继以肺心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德熙则病逝于肺癌。如果他们大半生不以烟 斗烟叶为伴,或者会延长他们的年寿,至少在病危时不致受那么多的痛苦。这样看 来,教授还是不与烟斗相伴的为好。 9.赏析第段加点词“水深火热”。 10.第两段从为人和吸烟两方面讲述吴组缃的故事,请据此评析吴组缃形象 11.第到段,作者选用了不同材料表现三位教授与烟斗的关系,请分析选材的特 点 12.分析第段的作用。 【答案】9.“水深”指“举杯饮茶”,“火热”指“吸着烟斗”;本指生活痛苦, 此处情感发生变化,是王先生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自我解嘲,收到了风趣幽默的效 果 10.吴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但为年轻的同行包括“我”说恰如其分的好话 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非常认真的长者。作者选取捻纸擦烟斗的细节来刻 画吴先生吸烟的特色;吴先生对擦烟油十分投入,这是其性格认真的另一种体现
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不虚夸,不苛责。几十年来,敬他的心 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每次在同他起 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 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 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事实上,抽一次烟叶不过 几分钟的事,而擦烟油的工作几乎要用一整天。组缃先生的烟斗花样繁多,都在书 桌上陈列着,吸烟时轮番取用。因此搓纸捻擦烟油的工作仿佛永远做不完。他吸 用的烟叶皆属上品,味道芳香,在座的人遇到组缃先生吸烟时,总会嗅到各种各样 的烟叶香味,而不得烟雾呛人。 如果说组缃先生的烟斗是常不离“手”,则王昭琛先生(王瑶字昭琛)的烟斗则是 永不离口的。1971 年北大中文系不少师生住到密云县郊农村“开门办学”,跟昭 琛住一室的学生们是这样形容他的:“王瑶老师在擦左边面颊时,把烟斗歪向右 唇角叼着;等到擦右边时,再把烟斗推到左唇角。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 肯拿开烟斗。” 组缃先生和昭琛先生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除吸烟叶外都嗜饮茶。不过组缃先生 总是饮他从家乡皖南寄来的绿茶,而且都属佳品名茶;昭琛则只喝苿莉花茶。每天 从下午到午夜,无论有客与否,他总在沙发前的长条案上陈列着若干碗茶水,一碗 一碗不停地灌下去。总之,他一面用力吸着烟斗,一面不停举杯饮茶,已成为他几 十年来的惯例。所以很多熟人都听过他常说的一句笑话:“我一年到头都在水深 火热之中。” 朱德熙先生也是一直用烟斗吸烟叶的。他吸烟时比较注意风度和姿态,很带洋绅 士气派。如果说,组先生是以纸捻通烟斗为习惯动作,昭琛是以烟斗不离口为特殊 风貌那么,德熙最习惯的动作则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一口口不停地吸 烟。不过他爱一面聊天一面吸烟,不等谈话画句号时烟叶就熄灭了,于是便继续划 火柴,继续点燃烟叶,继续一口口地吸。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客去为止 如今,这三位名教授都已作古,他们的逝世,不仅是北大的损失,不仅是学术界的 损失,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损失,主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损失。至于我本人失去 了良师益友,反倒是区区小焉者也。值得警惕的是:昭琛和组缃先生都是从患肺炎 始,继以肺心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德熙则病逝于肺癌。如果他们大半生不以烟 斗烟叶为伴,或者会延长他们的年寿,至少在病危时不致受那么多的痛苦。这样看 来,教授还是不与烟斗相伴的为好。 9. 赏析第段加点词“水深火热”。 10. 第两段从为人和吸烟两方面讲述吴组缃的故事,请据此评析吴组缃形象。 11. 第到段,作者选用了不同材料表现三位教授与烟斗的关系,请分析选材的特 点 12. 分析第段的作用。 【答案】9. “水深”指“举杯饮茶”,“火热”指“吸着烟斗”;本指生活痛苦, 此处情感发生变化,是王先生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自我解嘲,收到了风趣幽默的效 果。 10. 吴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但为年轻的同行包括“我”说恰如其分的好话; 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非常认真的长者。作者选取捻纸擦烟斗的细节来刻 画吴先生吸烟的特色;吴先生对擦烟油十分投入,这是其性格认真的另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