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 学科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9年4月 积累应用(10分) 1.根据提示填空。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 》) (2)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3)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将他与其他人对比的句子是 (《论语》七则) 【答案】(1).如今有谁堪摘(2).声声慢(3).西山寇盗莫相侵(4) 人不堪其忧(5).回也不改其乐 2.按要求选择 (1)规劝家中老人谨慎对待保健品,下列表述合理的一项是() A.保健品推销员的话都是不刊之论,不能轻易相信 B.保健品推销员身无长物,惟有三寸不烂之舌,千万小心。 C.买了保健品,健康就唾手可得,这种念头千万要不得 D.对于那些叹为观止的保健品推销术,一定要有辨别力 【答案】C 3.下列语段中存在两类人,为他们命名最合理的一项是() 据数据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平均年龄为23岁,美国用户的平均年龄为30岁。考虑 到美国在网络领域较中国更为领先,可以说,无论中美,都有整整一代人在儿童期间开始玩 游戏,并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了这一习惯。而与此对照,两国在40岁以上的人大多成年以 后才熟悉游戏,而其中也有人对游戏持批评态度 A.游戏用户游戏非用户 B.游戏玩家游戏非玩家
杨浦区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 学科试卷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2019 年 4 月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根据提示填空。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_______ 》) (2)北极朝廷终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3)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将他与其他人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答案】 (1). 如今有谁堪摘 (2). 声声慢 (3). 西山寇盗莫相侵 (4). 人不堪其忧 (5). 回也不改其乐 2.按要求选择: (1)规劝家中老人谨慎对待保健品,下列表述合理的一项是( ) A. 保健品推销员的话都是不刊之论,不能轻易相信。 B. 保健品推销员身无长物,惟有三寸不烂之舌,千万小心。 C. 买了保健品,健康就唾手可得,这种念头千万要不得。 D. 对于那些叹为观止的保健品推销术,一定要有辨别力。 【答案】C 3.下列语段中存在两类人,为他们命名最合理的一项是( ) 据数据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平均年龄为 23 岁,美国用户的平均年龄为 30 岁。考虑 到美国在网络领域较中国更为领先,可以说,无论中美,都有整整一代人在儿童期间开始玩 游戏,并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了这一习惯。而与此对照,两国在 40 岁以上的人大多成年以 后才熟悉游戏,而其中也有人对游戏持批评态度。 A. 游戏用户 游戏非用户 B. 游戏玩家 游戏非玩家
C.游戏大神游戏菜鸟 游戏土著游戏移民 【答案】D 二.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字传媒的技术审美性 ①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 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知 道,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而今,这种目标因为 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接近抑或融合起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 想象的发明创造,将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鲜活的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丰富的颇具审美 感的产品,生动地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让技术的艺术化成为数字传媒 时代的文化新表征。这似乎印证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预言:“艺术愈来愈科 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机器自动写小说、作诗、作曲、作画等程序软件的广泛应 用,充分展示了信息科技强大的艺术功能,多媒体、超文本的便捷操作,大大提升了数字技 术的审美水平。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码摄影、手机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移动 多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工具及其内容承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动写照,其 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现代可视化技术将数码计算、胶片处理 视屏影像等扩大到三维音响和虚拟实体的仿真技术领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宏观世界(如 宇宙星云分布)或超微观世界(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甚至一些非感性的科学法则等,都 实现可视化处理。中国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那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的诗意胜境,被营造得切切诱人。原本抽象的法则规律和无涉情感的技术工具,借助新 技术自身的优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活多变的融视觉、听觉乃至触觉 体验于一体的想象性诗意空间,释放出了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蕴含着艺术审美的诗意,它 们在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更新奇的审美享受。有研究者指出 过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③数字传媒技术的艺术功能和审美特性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形成了现代艺术
C. 游戏大神 游戏菜鸟 D. 游戏土著 游戏移民 【答案】D 二.阅 读(70 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字传媒的技术审美性 ①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 “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知 道,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而今,这种目标因为 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接近抑或融合起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 想象的发明创造,将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鲜活的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丰富的颇具审美 感的产品,生动地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让技术的艺术化成为数字传媒 时代的文化新表征。这似乎印证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预言:“艺术愈来愈科 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机器自动写小说、作诗、作曲、作画等程序软件的广泛应 用,充分展示了信息科技强大的艺术功能,多媒体、超文本的便捷操作,大大提升了数字技 术的审美水平。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码摄影、手机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移动 多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工具及其内容承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动写照,其 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现代可视化技术将数码计算、胶片处理、 视屏影像等扩大到三维音响和虚拟实体的仿真技术领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宏观世界(如 宇宙星云分布)或超微观世界(如 DNA 的双螺旋结构),甚至一些非感性的科学法则等,都 实现可视化处理。中国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那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的诗意胜境,被营造得切切诱人。原本抽象的法则规律和无涉情感的技术工具,借助新 技术自身的优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活多变的融视觉、听觉乃至触觉 体验于一体的想象性诗意空间,释放出了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蕴含着艺术审美的诗意,它 们在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更新奇的审美享受。有研究者指出 过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 ③数字传媒技术的艺术功能和审美特性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形成了现代艺术
观念的“祛魅”方式。电脑的“无所不能”和网络传播的“无远弗届”,已经把最便捷的 祛魅”工具交给了普通网民。键盘、鼠标的“屏幕叙事”让“咫尺天涯”凝聚为“瞬间永 恒”,只需“挫万物于光标之处”,便能“得精彩于眉睫之前”。人类曾认为获得“所有时 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理想”,“但是,电脑与现有通讯线路的联姻将使我 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 ④不过,此时还应该看到,“技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技术性”留给我们的并非都是 赏心悦目的诗意享受。“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话、终止愚昧 的同时,也可能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终结了嫦娥 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的降生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 问号:直拨电话、光纤通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确实方便快捷,却又消除了昔日那种‘高 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槐花盼郎来’‘望尽天涯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 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 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苔的舒徐和随意。” ⑤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动漫 游戏等,长于采用图文语像汇流的多媒体样式创造出“通感”化的艺术形式。于是,网页顶 替书页,“看”代替“读”,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新媒体审美呈现岀全然不同的范式。昔 日的“物理艺术”变成了融图像、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它们音画两全、 界面旋转、声情并茂、图文并显,完全相异于传统的艺术却能相容于现代技术。覆盖星球的 联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接收终端,它们的工艺设计、精致程序和强大功 能本身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网页上排列的菜单和指令,各类链接、选择标记、 期待点击的变色字符等等,无不蕴藏着恒河沙数般的作品存量和无以穷尽的信息奥妙,足以 让欣赏者观古今之悠远、通四海之浩瀚,这不就是审美的境界么!而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数 字传媒技术也从多个方面改写了传统艺术审美的逻辑原点。例如,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 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 形态的价值表达。从审美主体性上看,新媒体把创作主体的身份从“作家”转换为“写手” 从“艺术家”变成技术“操盘手”,把“人人都可当作家”的梦想变成网络现实,这便是数 字传媒特殊性规制的技术审美性的必然结果 4.第③段加点词语“祛魅”在文中的含义是 5.第②段空格处,句子安排的合理顺序是() ①数字技术在真理与真情之间展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情思,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观念的“祛魅..”方式。电脑的“无所不能”和网络传播的“无远弗届”,已经把最便捷的 “祛魅”工具交给了普通网民。键盘、鼠标的“屏幕叙事”让“咫尺天涯”凝聚为“瞬间永 恒”,只需“挫万物于光标之处”,便能“得精彩于眉睫之前”。人类曾认为获得“所有时 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理想”,“但是,电脑与现有通讯线路的联姻将使我 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 ④不过,此时还应该看到,“技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技术性”留给我们的并非都是 赏心悦目的诗意享受。 “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话、终止愚昧 的同时,也可能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终结了嫦娥 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的降生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 问号;直拨电话、光纤通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确实方便快捷,却又消除了昔日那种‘高 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槐花盼郎来’‘望尽天涯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 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 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苔的舒徐和随意。” ⑤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动漫 游戏等,长于采用图文语像汇流的多媒体样式创造出“通感”化的艺术形式。于是,网页顶 替书页,“看”代替“读”,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新媒体审美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昔 日的“物理艺术”变成了融图像、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它们音画两全、 界面旋转、声情并茂、图文并显,完全相异于传统的艺术却能相容于现代技术。覆盖星球的 联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接收终端,它们的工艺设计、精致程序和强大功 能本身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网页上排列的菜单和指令,各类链接、选择标记、 期待点击的变色字符等等,无不蕴藏着恒河沙数般的作品存量和无以穷尽的信息奥妙,足以 让欣赏者观古今之悠远、通四海之浩瀚,这不就是审美的境界么!而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数 字传媒技术也从多个方面改写了传统艺术审美的逻辑原点。例如,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 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 形态的价值表达。从审美主体性上看,新媒体把创作主体的身份从“作家”转换为“写手”, 从“艺术家”变成技术“操盘手”,把“人人都可当作家”的梦想变成网络现实,这便是数 字传媒特殊性规制的技术审美性的必然结果。 4. 第③段加点词语“袪魅”在文中的含义是 。 5. 第②段空格处,句子安排的合理顺序是( ) ①数字技术在真理与真情之间展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情思,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②它把神话和史诗变成现实,把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哲人的求真精神完美地融为一体 ③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④把艺术家的种种超越时空的奇幻想象转化为科学家丝丝入扣的严谨探索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6.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融合与互动的。 B.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来是人生的两极境界。 C.对“技术的审美性”另一面进行了补充说明。 D.对“技术的审美性”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 7.分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 8.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数字传媒技术消解(消除、去除)了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艺术的神秘感和魅 惑力。5.D6.C 7.入题角度:整散结合、多用整句、排比、文学性。举例:如古诗和“细雨骑驴、竹杖芒鞋 屐齿苍苔”的四字句等等。主旨:使人深刻地感受到数字传媒消解的情感具有文化性和历史 感。或: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性、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消除了诗意的享受、诗 意的幻想、诗意的情感。 8.文章首先引出“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因为技术的进步“科 学”与“艺术”相融合、数字传媒技术使艺术与技术相融的话题,然后引用生活事例阐明技 术不仅创造出艺术新形式,也消除了我们对现代艺术的陌生感,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 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科技作用于艺术,使人们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更丰富),也消除 了艺术的神秘感和魅惑力,另一方面,数字传媒技术也可能使生活的诗意消逝,新媒体技术 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也同时改变了艺术审 美的逻辑原点)。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②它把神话和史诗变成现实,把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哲人的求真精神完美地融为一体 ③ 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④把艺术家的种种超越时空的奇幻想象转化为科学家丝丝入扣的严谨探索 A. ①③④② B. ③④②①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 6. 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融合与互动的。 B. 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来是人生 的 两极境界。 C. 对“技术的审美性”另一面进行了补充说明。 D. 对“技术的审美性”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 7. 分析第④段 的 语言特点。 8.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 数字传媒技术消解(消除、去除)了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艺术的神秘感和魅 惑力。 5. D 6. C 7. 入题角度:整散结合、多用整句、排比、文学性。举例:如古诗和“细雨骑驴、竹杖芒鞋、 屐齿苍苔”的四字句等等。主旨:使人深刻地感受到数字传媒消解的情感具有文化性和历史 感。或: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性、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消除了诗意的享受、诗 意的幻想、诗意的情感。 8. 文章首先引出“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因为技术的进步“科 学”与“艺术”相融合、数字传媒技术使艺术与技术相融的话题,然后引用生活事例阐明技 术不仅创造出艺术新形式,也消除了我们对现代艺术的陌生感,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 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科技作用于艺术,使人们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更丰富),也消除 了艺术的神秘感和魅惑力,另一方面,数字传媒技术也可能使生活的诗意消逝,新媒体技术 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也同时改变了艺术审 美的逻辑原点)。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草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跟草最有缘,他们几乎是一起疯长的。田间地头,院落街道,甚至房 顶,到处都是草的芳踪,有草的地方就有小孩子的身影。在农村,树需要植,庄稼需要播, 蔬菜需要种,这些绿色植物需要精心侍弄,浇水、施肥、管理、看护,唯独草,被称作野草、 杂草,人们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孩子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割草。 ②割草最怵头的是炎热的夏天钻进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闷热难耐,身上的汗水如小溪 流个不止,玉米叶子刮到裸露的肌肤上,划出道道红印,被汗水蜇得又痒又疼。这个时候, 玉米地里的草没法用锄头锄,只能用手薅,薅不动的就用镰刀割。而最惬意的是在苜蓿地里 割草,尤其是傍晩时分,小风儿溜溜吹着,苜蓿地平展展的,干起活儿来很清爽。记得有 次,割得累了,我躺在苜蓿上,像躺在柔软的绿色毯子上,听着草丛里虫子的鸣唱,望着自 云悠悠的天空,享受着淸风蓝天。阳光给簇簇狗尾草穗子镀上了一层亮色,在微风中摇曳。 青草的气息一直萦绕在空气中,甜丝丝的,很好闻。 ③割完草,用箩筐背回家,晾晒在场院里。如果家里养着猪和兔子,就拿一些喂它们, 多数情况下,是晒干之后交给生产队牲口棚,算作工分。我们邻村有一个县里的马场,有时 候我们把草打成捆用排子车拉过去,卖给马场,赚些家用。草是牲畜的粮食,称作草料。鲁 迅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也 ④草的种类繁多,可不像庄稼,只有麦子、玉米、高粱、谷子等几类,草像天上的星星, 不知凡几。小的时候,为了记住草的名字,也是为了消遣,我经常把草的名字跟村里的人名 连在一起,编成顺口溜,诸如,燕子荑,找修己:灰灰苕,找军涛;蒲公英,找建东:马齿 苋,找福建……当然,许多草的名字我是记不住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大 量植物(包括草)的名称,孔子说,读《诗经》的功能之一便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 是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亲近。据统计,《诗经》共305篇,其中153篇写到植物,草字头的字 满目皆是。如“芾”“荠”“荼”“蓼”“苓”“莪”“茆”……草色青青,绿意幽幽。古 人生活的世界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种种草木抬眼即望,伸手可触,物我难分,浑然一体, 不像现代人筑城而居,与自然暌违疏离了。屈原的作品中也充盈着草木的世界,尤其是开创 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遗泽后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芷 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萧艾也。”(《离骚》)读楚辞也每每 从字里行间嗅到青草的气息 ⑤草是最低矮的植物,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之上。相较于蔬菜、庄稼、树木,草是最无用 的东西,牛吃马嚼,任人践踏,与竹头木屑同类,因此地位卑微,遭人轻视。鲁迅在其《野
草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跟草最有缘,他们几乎是一起疯长的。田间地头,院落街道,甚至房 顶,到处都是草的芳踪,有草的地方就有小孩子的身影。在农村,树需要植,庄稼需要播, 蔬菜需要种,这些绿色植物需要精心侍弄,浇水、施肥、管理、看护,唯独草,被称作野草、 杂草,人们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孩子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割草。 ②割草最怵头的是炎热的夏天钻进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闷热难耐,身上的汗水如小溪 流个不止,玉米叶子刮到裸露的肌肤上,划出道道红印,被汗水蜇得又痒又疼。这个时候, 玉米地里的草没法用锄头锄,只能用手薅,薅不动的就用镰刀割。而最惬意的是在苜蓿地里 割草,尤其是傍晚时分,小风儿溜溜吹着,苜蓿地平展展的,干起活儿来很清爽。记得有一 次,割得累了,我躺在苜蓿上,像躺在柔软的绿色毯子上,听着草丛里虫子的鸣唱,望着白 云悠悠的天空,享受着清风蓝天。阳光给簇簇狗尾草穗子镀上了一层亮色,在微风中摇曳。 青草的气息一直萦绕在空气中,甜丝丝的,很好闻。 ③割完草,用箩筐背回家,晾晒在场院里。如果家里养着猪和兔子,就拿一些喂它们, 多数情况下,是晒干之后交给生产队牲口棚,算作工分。我们邻村有一个县里的马场,有时 候我们把草打成捆用排子车拉过去,卖给马场,赚些家用。草是牲畜的粮食,称作草料。鲁 迅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也。 ④草的种类繁多,可不像庄稼,只有麦子、玉米、高粱、谷子等几类,草像天上的星星, 不知凡几。小的时候,为了记住草的名字,也是为了消遣,我经常把草的名字跟村里的人名 连在一起,编成顺口溜,诸如,燕子荑,找修己;灰灰苕,找军涛;蒲公英,找建东;马齿 苋,找福建……当然,许多草的名字我是记不住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大 量植物(包括草)的名称,孔子说,读《诗经》的功能之一便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 是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亲近。据统计,《诗经》共 305 篇,其中 153 篇写到植物,草字头的字 满目皆是。如“芾”“荠”“荼”“蓼”“苓”“莪”“茆”……草色青青,绿意幽幽。古 人生活的世界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种种草木抬眼即望,伸手可触,物我难分,浑然一体, 不像现代人筑城而居,与自然暌违疏离了。屈原的作品中也充盈着草木的世界,尤其是开创 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遗泽后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芷 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萧艾也。”(《离骚》)读楚辞也每每 从字里行间嗅到青草的气息。 ⑤草是最低矮的植物,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之上。相较于蔬菜、庄稼、树木,草是最无用 的东西,牛吃马嚼,任人践踏,与竹头木屑同类,因此地位卑微,遭人轻视。鲁迅在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