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轻柔娉婷的你,带着百花鲜妍的冠min ②家庭虽然拮据,但不至于衣衫lnld 2.请在下面词语的括号里分别填入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静影沉 意思: 穷乡 壤意思: 3.汉字注重随文学习,阅读中抓住一个字,往往能读懂一篇文。下面这四个名篇的学 习你认为分别抓哪个字来解读文章呢? ①《傅雷家书》 ②《湖心亭看雪》 ③《醉翁亭记》 ④《故 乡》 备选字:A.变B.爱C.乐D.痴 4.2017年是丁酉鸡年,古人称赞鸡是有德之士,请将“仁”“勇”“信”“武”四 个字分别填入下面句子中的A、B、C、D处 “头戴冠者,文也:足付距者,(A) 也:敌在前敢斗争,(B) 见食相呼,(C) 也:守夜不失时(D) 也 5.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遗产再 添“中国符号”。下面两句诗,你能推断它们所描述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哪一节 气吗?(填序号) ①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A.霜降B.立春C.白露D.惊蛰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 6.领略书斋之高雅志趣 【甲】过邬三湖上书斋 [唐]刘长卿 何事东南客,忘机一钓竿。酒香开瓮老,湖色对门寒。 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见君能浪迹,予亦厌微官。【乙】 梅花书屋① [明]张岱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蝓,设卧榻。 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 第1页,共17页
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 滇荼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 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迁“清閻③”,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注释】①选自张岱《陶庵梦忆》。②櫥(ch):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③閭: 同“闭”。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余筑基四尺 ②密宝襄盖之 ③不得辄入 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 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 请写出【甲】诗中的韵脚。 请解释【甲】诗中“予亦厌微官”句中“予”的含义,并在【乙】文中找出与“予”意 思相同的词语。 古人重视书斋坐落的自然环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甲】诗、【乙】文中选择了 青山、钓竿、白鸟、梅花等景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梅花书屋》,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试从房屋环境和交友两 方面,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刘禹锡的陋室与张岱的梅花书屋有何相似之处。 积累链接我们也曾读过张岱的作品《湖心亭看雪》。在这篇短文中,他用白描手法描 绘西湖雪后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上影子,惟、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而已。”请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2.0分) 7.阅读回答: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 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 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 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 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 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 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 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 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 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 第2页,共17页
则独善其身。”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 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 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 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一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 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 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 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一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 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 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 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壬重浪” 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 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 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 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 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Δ, 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 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 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 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B。豆干像晴雯,性 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风。霉豆腐像刘姥姥…… ⑥“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 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如此滋味当 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已属贫 人。”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本文依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豆腐之源→ →豆腐之韵 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第③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第④段划波浪线句子“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 粱那样张扬……”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④段中作者将各种豆制品比作“史湘云”“宝钗”“晴雯”等,都是出自我国一部古 典名著中的人物,新颖形象。请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A处填写该名著中另一人物名 在B处将俗语补充完整 文末说“识君之味,百味可解!”结合全文,你从作者的说明中识到豆腐的哪两种味 道 在中国古典诗文里,乡村作物带有浓浓的田园诗情,请依照第④段划横线句子再写一句 含有乡间作物的诗句 8.阅读回 读书杂谈(节选) 第3页,共17页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 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 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 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 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 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 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 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 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 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 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 去做喜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 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一我 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 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 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 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 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 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 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 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 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 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 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 各样的书, 和本业毫不相干的,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 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 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 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 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 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 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 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 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 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第4页,共17页
文章题为“读书杂谈”,鲁迅谈了些什么?通读全文,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职业的读书,第③段阐述_,第④段就 爱看书的青年提出了的建议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③段加点的“这样”一词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填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细读第④段划波浪线句子,为其补充一个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读鲁迅经典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 请选择一篇作品,依照示例,仿写一句话表达你最难忘的内容,并将篇名写在后面括号 示例:一幅照片,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 鲁迅杂谈读书,言论精辟,告诫我们读书进取,自强不息。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写 句表达自强不息精神的诗句或格言,并注明出处。 9.阅读回答: ◆张丽钧 ①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记事时全国上下正在搞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 ②我15岁那年,懵懵懂懂地撞上了一本书-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于书中那个 叫冉·阿让的人,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究竟是个坏人呢还是个好人呢?他偷窃 他越狱,他是个苦役犯但他又深切地同情着芳汀母女,并为了商马第毅然决定投 案自首……这个遭际非凡的苦役犯揪痛了我的心。揪痛我的心的,还有那个小珂赛 特。我多么怜爱那个8岁的女孩啊!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亲眼目击了这个 场景一穿着破旧衣服的珂赛特,提着沉重的水桶走在可怕的夜路上的时候,突然有 只大手悄悄伸过来,使她陡然感到水桶变轻了许多……那只手,是冉·阿让的手 它在拿走了珂赛特水桶重量的同时,也拿走了我的深重的忧悒(yi)。我清晰地记 得,我在这页书上哭过。 ③-15岁的我,第一次感到了“善”的力量。 ④那时我还无力说出“好的阅读”究竟像什么,但已约略觉出,【甲】《悲惨世 界》在我心里炸出了一个大坑,并在我身上留下了终生难愈的、细密难言的伤口。 这伤口那么痛,又那么令人不舍。它以撕裂我的方式,A了我。 ⑤后来,当我牵着儿子的手来到圆明园,一起读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 特勒上尉的信》-“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儿 子疑惑地问:“妈妈,雨果说的两个强盗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可是,法国不 是他的祖国吗?他在说他的祖国是强盗吗?”我回答说:“是的。人道主义,没有 国界:正义,在国家之上。” ⑥2001年,我赴法国公干。车过“先贤祠”,就激动不已地在心里说:“感谢法 兰西为人类贡献了维克多·雨果 ⑦2010年初春,一家电视台邀我去担任“西方人文大师”主讲,未能如愿选到雨 果,我于是选了巴尔扎克,因为讲巴尔扎克注定绕不过雨果。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恃才放旷,他曾在报纸上尖刻地批评过雨果的剧本《欧那尼》:还曾当面指责雨果 放弃“法国贵族院议员”的头衔是哗众取宠……他对雨果所表现出的不屑一顾甚至 第5页,共17页